齐来爱家(一):爱有真理

20140616_1440392_78885153恋爱,是永恒的课题:如何找到爱自己的人、如何爱所爱,相关文章三不五时就会在网络上出现和流传。声音太多,有时我们也不容易分辨优劣对错;幸好,认识爱、学习去爱也不一定要懂得高深道理,以下一篇文章就说出了最简单,又最真挚的爱——

爱与欲本是两码子的事,却又紧密相连,叫人不易分辨清楚。

你能「爱」一个只见了几面、短暂认识的人吗?没有足够时间相处,又怎能深入认识?没有深入的认识,又何来信任?没有不移的信任,又怎可能亲密?少了深层的亲密,又怎谈得上爱?所以,要建立爱,时间绝不能少。

中文字挺有意思的;爱──要用心去感受,是全人的体验,其中包括情感、思想、社交、身体和灵性的发展;若只顾身体的亲密而忽略其他,就好像小朋友偏食影响健康一样,会严重妨碍感情健康发展。

欲──单看造字,以欲为主──即以喜好为本,再加上心,可见「欲」多是从自己的感觉与所求出发,少去顾及对方的喜好、意愿、福祉;若关系中侧重肉欲,无疑仍可满有浪漫与激情,但因为彼此缺乏一份关顾,所以激情过后,仍是空虚寂寞。

爱:是在乎心仪对象的福祉、在乎他/她的一切、出发点着眼对方的益处、作决定时情理兼备、不勉强对方顺从自己的事……

所以,我特别喜欢《圣经》彼得前书的提醒:「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彼得前书一22)

若没有真理作为基础,借着神的话洁净我们的言语行为,校正我们的心思动机;若我们所讲的「爱」只从自己出发,就是虚假,即「流料」和「冒牌货」,品质差劣。劣质的爱必不会对人产生长久美好的果效。

相反,真正的爱因有真理作蓝本,又在乎对方的福祉,必使人产生长久美好的益处,两人会越来越合拍,彼此情绪会越来越稳定,日子越久也越有安全感。因着爱中的彼此关顾,处处为对方着想,顾及对方的感受和福祉,别人看到两人的美善和谐,必会打从心里羡慕欣赏。

(原文载于:天伦乐158期〈尊性大明〉p.9-10)

孩子没有选择?

76877_8199四年前,我们一家四口告别了四年快乐的游学生活,经大陆、香港,终于落脚于泰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在机场候机时,女儿望着包围我们的近十件行李箱,自豪而又迷惘地说:「妈妈,我们一家就是我们四个人加上这些行李箱。」

是的,我们没有固定的房产,曾经拥有过一间居屋,但为了到美国进修宣教学,卖了。往后的这八年,为了学习、为了开扩眼界、为了帮助孩子打好中英文的语言基础、为了宣教,我家往返迁徙不下七八次。每每安顿下来,添置的都是廉价二手家俱;起程时,能拿走的不过是几箱行李。

女儿今年十三岁,儿子十一,算起来,他们就读过的正规学校已经超过了十间!就读时间由一个月到三年不等。

跟我们一样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的同辈,大部份都是中产家庭,极度重视儿女教育,自小就把孩子送进名校,倾尽所能培育各种才能,保证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配合孩子的学习。他们对我们这样颠簸漂流、不断适应新环境、甚至把两个IQ极高的小孩带到教育落后的地方上学,感到不可思议。

有人说,孩子不像别家的孩子生活富裕,会自卑。
有人说,孩子频换环境,会没有安全感。
有人说,这么聪明的孩子,没有完备的学习环境满足他们,是浪费资质!
有人说,你们这是毁了孩子的前途!

我们知道,我们都知道:孩子成长的条件的确受到了限制。但是我们不相信,不相信这些似乎合理的推论,也绝对不愿我们的宝贝落入这种「命运」。

有人说,宣教不是孩子的选择,你们是在勉强他们!

没错,为了回应上帝的呼召,我们选择拖着孩子跑,而孩子是被动地跟着父母跑。不过,我们相信孩子还有绝对的自由选择不卑不亢、健康地成长,还有绝对的自由选择追求知识、发展潜能,我们只要在有限的资源里为孩子创造机会,剩下的就交托给从不失信的上帝!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齐来爱家

1433244_68843842大大小小的家庭惨剧,几乎每日都在新闻报导,或者在我们身边上演,有时反观自己家里的状况也感到无力。但是,家里确实也有不少欢乐时光,任谁也希望捉紧,你会吗?

其实归根究柢,可能是家里各人的关系未如理想,以致出现各种误会和构怨,如何面对,再次共建和乐家庭呢?

下周一(16/6)刚好是父亲节翌日,ereading.org准备了一乎列「齐来爱家」文章,让大家一起学习如何更爱家人,如果你也有这个目标,就千万不要错过了﹗

ps.提提大家,如果不想错失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到ereading.org,右方位置按下「Follow」哦﹗

「四诊」亲子关系

1064479_68697022经常听到朋友诉说处理亲子关系未如理想,但这又不是甚么病态,因此未必需要看医生。西方医学是以科技仪器探索生命奥秘,两千年来中医却用感觉器官解读身体语言。中医诊断过程中,有众所周知的「四诊」,就是「望、闻、问、切」。让我们也透过感觉器官及心怀解读孩子的需要而多了解「亲子关系」。过程和结果未必有中医师的临床果效,借用一下这四个名称也许会给予我们新的反思和提醒。

中医的「望」是观察五官气色、体态、尤其是脸部和舌部状态。亲子关系中的「望」可视为自己如何「看自己」和「看孩子」,须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与兴趣,父母可以帮助塑造孩子的品格和价值观,但不能将自己的要求硬性地放诸孩子身上;更不要将孩子的成就作为对自己的「奢望」。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多存「盼望」,因为「凡事盼望」是一种爱的表达(哥林多前书十三7)。

中医的「闻」是透过听觉和嗅觉,收集与疾病相关资讯。亲子关系中的「闻」可算为对孩子的「近距离接触」去关心孩子。在这过程中,要敏锐地「闻到」孩子的需要,好让自己能鼓励孩子懂得如何解难。听到「可怒」的讯息时,父母要多体谅和接纳,避免生气,正如圣经所教:「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各书一19)。

「问」是一般中医的详细部份,包括得病的来龙去脉、饮食、大小便、睡眠、是否口干等情况,藉以了解病情虚实转变。亲子关系中的「问」可包括常自问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又或许是否有时做得太过份。如果只懂「问」孩子而缺乏关心,这不过是做「秀」,日子久了,孩子只会给你敷衍的答案。耶稣的一句「你要痊愈吗?」(约翰福音五1-9)背后就表达了祂给予求医病人无限的关心和希望。

中医的「切」脉是检验人体脉象而反映疾病的内在变化;也用来综合研判是否正确。亲子中的「切」包括各种相关的「破坏」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变化。首先,不可存有「清旧账」的目的与孩子相处。也不可存有非理性的固执而令自己失控,例如:抱怨,侮辱,咒诅,甚致毒骂,…… 等行为,这种破坏是不容易弥补的!所以保罗提醒我们:「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以弗所书四31)。

所以让我们学习透过「望、闻、问、切」帮助我们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