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圣言之召唤》

C070167回归圣言之召唤(yellow)书名:回归——圣言之召唤
作者:杨锡锵
下载方法

实体书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回归——圣言之召唤》是作者杨锡锵牧师以三分之一世纪回应召命谱写的圣经教导核心信息,就是圣言基本上是一个回归的呼唤,叫人归回天父那里,活出各自从天父领受的召命。这就是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章6节所指,那条引领人到真理和丰盛生命的道路。本书正是要强调这个生命的终极依归。

这本释经讲道集是一个载体,承载杨牧师实践从神所领受话语职事的召命,活画出他以「考究、遵行、教导」的志向,亦见证他从医学转向神学、从杏林医者走向圣经原文研究学者而毕生清心志于一事的典范。

盼望杨牧师在原文释经上举重若轻的造诣,对经文观察入微的严谨,在日积月累的信仰省思和融会贯通的教导体验,透过这十五篇释经讲道信息,成为你的生命中的清泉和向度,走在归向圣言的道路上。

我「从来未惊过」

storm-407963_1280我「从来未惊过」这句声明普遍是用来「壮胆」之用,特别是被挑战或要显示「处变不惊」的胆识之时。但在现实中如何做到:「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大体上「变」可包括:预变 、渐变 、急变 、趋变、逆变、突变等。乐观的人认为变会带来商机;但悲观者则会看为负面,因为变会带来一连串恶果,包括:利益受损、自己成为受害人、产生压力等,所以「惊」是无可避免的。

但我们没有想过,「惊」可能的杀伤力比「变」本身更严重。因为「惊」的程度是与「不清楚后果」的程度成正比,而「惊」可以由「轻微」程度包括:忐忑不安、迷惘疑惑、至「严重」程度包括:感到压力、产生害怕、产生忧虑、产生恐惧等。很多人都经历过「惊」的状态所产生的现象,例如在面对观众时感到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生理);面部拉紧、四肢打震无力、出入洗手间多次(行为);与忘记台词、失声、可怕的情景不断在脑海出现(精神)等。

这些现象往往源于:潜意识浮现事情在最坏的地方发生,或产生最坏的后果,脑海中只专注担心坏的后果有可能出现(possibility),及感到自己无能力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而没有去评估后果出现的机会(probability)。圣经记载门徒有一次见到耶稣很「惊」,因为他们看见祂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因为他们都看见了祂,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马可福音六50)。

或许你会认为「惊」只是一种一刹那的负面情绪,但其实这是一种惯性地对某些事情的想法 ,亦即是说,「惊」其实是一种「习惯」,这些习惯会带来负面情绪和行动。耶稣给祂在加利利刚召唤的门徒的劝诫中,西门惊讶他一网的鱼,但耶稣对他说:「不要怕」(路加福音五10)。

这种「惊」的习惯较难改变,因为它是建基于过去的经验或创伤、又或是保守的性格,需要安全感,亦有人是抱过高的期望和过份的执著所致。当然大部份人是对自己(或别人)缺乏信心。「定惊」的良方是我们除了负上应尽的责任外,更加要对上帝的信心,如圣经的教导:「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他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马太福音六30)。你是否有胆量说一句:「有上帝同行,我从来未惊过!」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小儿尿裤子的启示

child-345523_1280今天问儿子:「我们搬来搬去,对你有甚么影响?」

「不开心,因为我们来了泰国。」

到泰国的时候,小儿才七岁,本以为小孩子适应力强,没想到,全家最难融入新环境的竟然是最小这个。

众多客观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小儿埋怨的理由:炎热的天气、语言不通、学校里沉闷且缺乏效率的教学活动、没有玩伴、公厕地板湿漉漉(他认为不干净)、食物辛辣、街道旁的垃圾桶发出恶臭、蚊虫叮咬……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刚入学那周,他嫌学校厕所地板湿,宁愿尿在裤子上也不愿去洗手间,结果老师要带他去买一条新校服裤!

我们没办法改变小儿固执的性格,但是可以提供一个解读的新角度,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助他从反复练习中养成新习惯。

事实上,小儿尿湿了裤子,也觉得害羞,一周以后就乖乖地去厕所解决了。现在他还是不喜欢湿漉漉的厕所,但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偶尔还会说「泰国这个『死』地方」,但也爱上了路边简陋的珍珠奶茶、伊斯兰甜薄饼、邻居大婶的烧肉炒饭。此外,荣升爸爸的足球班助教,在宽敞的客厅里踩着滑板,自如穿梭于茶几与沙发之间,以及盼望一年一度的自学成绩优越奖──入住一晚酒店等等,都给他的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们因泰国感恩,因为较为落后的新环境,迫使天生「港童」性格的小儿突破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扩大了他的疆界。

其实适应与否取决于你的态度与想法。

异文化宣教在香港推了很多年,各式各样的短宣队也出了不少,但是真正愿意或敢于连根拔起、突破港人生活框框,过一种不方便、没保障、简朴、牺牲事业成就的宣教生活的人却不多,特别是有儿有女的中产基督徒家庭,更难作出选择。

其中一个原因正像小儿以为干地板才是干净一样,我们被香港的文化习惯框住了,以为事业有成、随意消费、送儿女读名校、退休有保障等等才是合理的人生。所以我们用尽了全力过这种生活,再也无暇、无力、亦无心为神的缘故做出信心的选择了。

在美国认识很多宣教家庭,都是带着好几个孩子的,他们去的甚至是非洲、印度、孟加拉等更落后的地方。他们为甚么做得到?因为没有像我们那样,认为人生「一定」要拥有这个那个,而是懂得不为明天忧虑。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