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以弗所書

不作當代的「愚昧人」

soap-bubble-406944_1280在這個「時間荒」的年代,有智慧地管制時間極為重要,否則將會構成工作壓力。有研究指出,一般人每天最少浪費兩小時,情況嚴重。正如聖經所說:「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 (以弗所書五15 -16)。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能兼具著矛盾且錯綜複雜的多元角色,例如上司、家庭成員、社區一分子、老師、學生、消閒者、義工等,這些角色之間存在著角色張力,多個角色之間產生壓力或矛盾的狀態,稱為角色衝突。衡量顯著角色,主要是基於參與、承擔與價值期望,要避免構成角色衝突的壓力,就先要評估自己各個角色以分配時間,才能更有效地善用光陰。

而價值觀則是支配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讓我們分辨出何者為重,何者為輕。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就像盲頭蒼蠅一樣亂沖亂撞,正是對時間的最大浪費。無論是「拖延」、「猶豫不決」、或「目標不明確」,歸根究柢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甚麼或者價值觀衝突所致。在工作要活用時間,就須留意四個基本原則:一、所有的工作都要「設定處理期限」;工作一定要處理到「剛好可停手的段落」,從較困難的工作開始分階段處理;二、將「日常例行公事」集中後,一口氣完成,「今日的事,今日要完成」;三、即使延遲動手的時間,也必須處理當做之事,簡單的工作可以留待填補空閒時間再處理;四、要經常設定出「休憩時間」,能夠委任他人處理之事,便交由他人負責,不要太吹毛求疵的要求完美。

生活行為習慣亦容易讓人虛耗光陰,切忌眈擱時日,必要時應改善習慣。「箴言」的作者們提醒我們,螞蟻沒有人領導,「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聚斂糧食。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何時睡醒呢?(箴言六8-9)。另外一處說:「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箴言十九15)。以下是一些普遍人常忽略的行為習慣建議:如用電話時,內容要短,事先聲明電話目的,經常提醒自己還有很多任務等著你,宜用等候時間打非公事電話,並且要站著以防忘卻了時間。另一個建議是懂得說「不」,要明白甚麼是真正幫助別人,有時你未必是最適合人選,學習如何處理別人「感人」的懇求,要願意成為別人的後補。此外,要留意談話不要「拖」,有時遇上別人滔滔不絕的話題,宜事先聲明只有五分鐘,解釋自己正在處理別的事務,也可表達多謝暗示完結談話。最重要的建議是生活行為習慣,不要被沉溺的行為「騎劫」,例如:電視劇集、電腦、交友面書等。也應善用等候時間等。最後讓我們記得保羅的提醒:「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馬書十三11)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四診」親子關係

1064479_68697022經常聽到朋友訴說處理親子關係未如理想,但這又不是甚麼病態,因此未必需要看醫生。西方醫學是以科技儀器探索生命奧秘,兩千年來中醫卻用感覺器官解讀身體語言。中醫診斷過程中,有眾所週知的「四診」,就是「望、聞、問、切」。讓我們也透過感覺器官及心懷解讀孩子的需要而多了解「親子關係」。過程和結果未必有中醫師的臨床果效,借用一下這四個名稱也許會給予我們新的反思和提醒。

中醫的「望」是觀察五官氣色、體態、尤其是臉部和舌部狀態。親子關係中的「望」可視為自己如何「看自己」和「看孩子」,須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與興趣,父母可以幫助塑造孩子的品格和價值觀,但不能將自己的要求硬性地放諸孩子身上;更不要將孩子的成就作為對自己的「奢望」。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多存「盼望」,因為「凡事盼望」是一種愛的表達(哥林多前書十三7)。

中醫的「聞」是透過聽覺和嗅覺,收集與疾病相關資訊。親子關係中的「聞」可算為對孩子的「近距離接觸」去關心孩子。在這過程中,要敏銳地「聞到」孩子的需要,好讓自己能鼓勵孩子懂得如何解難。聽到「可怒」的訊息時,父母要多體諒和接納,避免生氣,正如聖經所教:「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一19)。

「問」是一般中醫的詳細部份,包括得病的來龍去脈、飲食、大小便、睡眠、是否口乾等情況,藉以了解病情虛實轉變。親子關係中的「問」可包括常自問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又或許是否有時做得太過份。如果只懂「問」孩子而缺乏關心,這不過是做「秀」,日子久了,孩子只會給你敷衍的答案。耶穌的一句「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五1-9)背後就表達了祂給予求醫病人無限的關心和希望。

中醫的「切」脈是檢驗人體脈象而反映疾病的內在變化;也用來綜合研判是否正確。親子中的「切」包括各種相關的「破壞」行為所產生的負面變化。首先,不可存有「清舊賬」的目的與孩子相處。也不可存有非理性的固執而令自己失控,例如:抱怨,侮辱,咒詛,甚致毒駡,…… 等行為,這種破壞是不容易彌補的!所以保羅提醒我們:「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以弗所書四31)。

所以讓我們學習透過「望、聞、問、切」幫助我們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