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哥林多前書

一個「不用講道理」的家?

1436721_54808258甚麼是道理?「道理」就是事物的規律。事情或論點的根據和理由。「道理」亦可以是處事的原因及方法等。詞語出自《文子‧自然》:「無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功。」

我認識一家人,兩個孩子已長大,剛出社會做事,這兩位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子女凡事都有他們的主見,但偏偏他們的父親卻是愛子女心切,心態仍當他們小孩子般看管,凡事都指指點點,大事如交友擇業,小事如選擇外出晚飯等、都要加點建議。這些過程少不免引致不必要的爭拗,使雙方都感到很無奈,甚至很多時候各執一詞,有道理變了無道理,往往使好事無端鬧僵了。

一個簡單的四人家庭可以將「道理」變得如此複雜,難怪香港社會近年來被抗爭、批判、暴力行為等的意識形態淪陷了整個社會。現今社會的所謂「道理」包含着廣範的演譯,例如:「公開、公論」的道理、爭取「民主人權」的道理、「民調結果」的道理、爭取「言論自由」、行使「個人自由」的道理、專業人仕的道理等。總之「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究竟社會那一把聲音才是社會的道理?這是今天社會的一大困擾。

或許我們不想觸及政治議題,所以還是返回為這家庭尋找答案吧!誠然、父母管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當孩童年幼時不加以管教,到他們成長時便會太遲和效果太弱了。聖經「箴言」裡的教訓是「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6)。家庭裡要講道理,尤其是分別是非黑白與對錯,犯錯要承認及改過等。聖經也有另一處說:「你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性命免下陰間。」(箴言二十三14)。

但是,當孩子長大成人時,雙方建基於不同觀點、辨別「對與錯」便不容易了,尤其是在各執一辭的局面或受情緒影響之際,這時雙方便要作出心態的調較,以愛包容,等候對方回轉。愛的力量,有時比說道理力量更澎拜。說穿了,就是兩代之間只需為對方留一點空間,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不過這又談何容易,倘若雙方不願放下心中的堅持和自己的「面子」,恐怕事態仍不會改善。

不如雙方同意接受一個協議:就是在家中「不用講道理」,只要凡事尊重對方,接納對方意見便算了。只要為父母的「多一點信任,少一點行使父母權威」;為子女的「多一點諒解,少一點對父母的抗衡」便可以了。相信這是真正表現愛的最高境界,因為「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十三7)。所以一個「不用講道理」的家才是一個和睦和諧的家,大家認為可以一試嗎?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四診」親子關係

1064479_68697022經常聽到朋友訴說處理親子關係未如理想,但這又不是甚麼病態,因此未必需要看醫生。西方醫學是以科技儀器探索生命奧秘,兩千年來中醫卻用感覺器官解讀身體語言。中醫診斷過程中,有眾所週知的「四診」,就是「望、聞、問、切」。讓我們也透過感覺器官及心懷解讀孩子的需要而多了解「親子關係」。過程和結果未必有中醫師的臨床果效,借用一下這四個名稱也許會給予我們新的反思和提醒。

中醫的「望」是觀察五官氣色、體態、尤其是臉部和舌部狀態。親子關係中的「望」可視為自己如何「看自己」和「看孩子」,須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與興趣,父母可以幫助塑造孩子的品格和價值觀,但不能將自己的要求硬性地放諸孩子身上;更不要將孩子的成就作為對自己的「奢望」。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多存「盼望」,因為「凡事盼望」是一種愛的表達(哥林多前書十三7)。

中醫的「聞」是透過聽覺和嗅覺,收集與疾病相關資訊。親子關係中的「聞」可算為對孩子的「近距離接觸」去關心孩子。在這過程中,要敏銳地「聞到」孩子的需要,好讓自己能鼓勵孩子懂得如何解難。聽到「可怒」的訊息時,父母要多體諒和接納,避免生氣,正如聖經所教:「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一19)。

「問」是一般中醫的詳細部份,包括得病的來龍去脈、飲食、大小便、睡眠、是否口乾等情況,藉以了解病情虛實轉變。親子關係中的「問」可包括常自問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又或許是否有時做得太過份。如果只懂「問」孩子而缺乏關心,這不過是做「秀」,日子久了,孩子只會給你敷衍的答案。耶穌的一句「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五1-9)背後就表達了祂給予求醫病人無限的關心和希望。

中醫的「切」脈是檢驗人體脈象而反映疾病的內在變化;也用來綜合研判是否正確。親子中的「切」包括各種相關的「破壞」行為所產生的負面變化。首先,不可存有「清舊賬」的目的與孩子相處。也不可存有非理性的固執而令自己失控,例如:抱怨,侮辱,咒詛,甚致毒駡,…… 等行為,這種破壞是不容易彌補的!所以保羅提醒我們:「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以弗所書四31)。

所以讓我們學習透過「望、聞、問、切」幫助我們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