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家庭

小儿尿裤子的启示

child-345523_1280今天问儿子:「我们搬来搬去,对你有甚么影响?」

「不开心,因为我们来了泰国。」

到泰国的时候,小儿才七岁,本以为小孩子适应力强,没想到,全家最难融入新环境的竟然是最小这个。

众多客观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小儿埋怨的理由:炎热的天气、语言不通、学校里沉闷且缺乏效率的教学活动、没有玩伴、公厕地板湿漉漉(他认为不干净)、食物辛辣、街道旁的垃圾桶发出恶臭、蚊虫叮咬……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刚入学那周,他嫌学校厕所地板湿,宁愿尿在裤子上也不愿去洗手间,结果老师要带他去买一条新校服裤!

我们没办法改变小儿固执的性格,但是可以提供一个解读的新角度,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助他从反复练习中养成新习惯。

事实上,小儿尿湿了裤子,也觉得害羞,一周以后就乖乖地去厕所解决了。现在他还是不喜欢湿漉漉的厕所,但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偶尔还会说「泰国这个『死』地方」,但也爱上了路边简陋的珍珠奶茶、伊斯兰甜薄饼、邻居大婶的烧肉炒饭。此外,荣升爸爸的足球班助教,在宽敞的客厅里踩着滑板,自如穿梭于茶几与沙发之间,以及盼望一年一度的自学成绩优越奖──入住一晚酒店等等,都给他的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们因泰国感恩,因为较为落后的新环境,迫使天生「港童」性格的小儿突破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扩大了他的疆界。

其实适应与否取决于你的态度与想法。

异文化宣教在香港推了很多年,各式各样的短宣队也出了不少,但是真正愿意或敢于连根拔起、突破港人生活框框,过一种不方便、没保障、简朴、牺牲事业成就的宣教生活的人却不多,特别是有儿有女的中产基督徒家庭,更难作出选择。

其中一个原因正像小儿以为干地板才是干净一样,我们被香港的文化习惯框住了,以为事业有成、随意消费、送儿女读名校、退休有保障等等才是合理的人生。所以我们用尽了全力过这种生活,再也无暇、无力、亦无心为神的缘故做出信心的选择了。

在美国认识很多宣教家庭,都是带着好几个孩子的,他们去的甚至是非洲、印度、孟加拉等更落后的地方。他们为甚么做得到?因为没有像我们那样,认为人生「一定」要拥有这个那个,而是懂得不为明天忧虑。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带著书走

book-436508_1280我们一家四口,走走停停,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加入一个群体(教会),又建立一个群体(牧养新生)。告别的时候,似是孤单上路;但落了脚,旋即又聚集一班新朋友。

两个孩子自小就要跟着我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教会聚会,或接待各种各样的人到家里聚会、谈心、吃饭、留宿等。他们在这些场合中总不会是主角,却也不会乱吵论闹,只要有一本书在手,就可以自得其乐。

孩子出生头四年是大人读书给孩子听,进入第五年,是伴读,第六年,他们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飞驰于文海的原野。女儿五岁刚到美国,还不太会英语,就捧著厚厚的插图版《西游记》,坐在马桶上一字一句地读起来,虽然每页都圈了十几个不懂的字词,但无碍于理解故事大意,精彩的情结吸引她看完一套又一套插图故事书。那时她已经懂得,书能把她带进另一个世界。

五岁的时候,儿子只着迷于自然科学和天文书,家附近图书馆的同类书籍都被他逐本啃过了,就要带他到远一点的图书馆去。那时我家每星期必到的地方除了教会就是图书馆。而且美国的图书管体系相当完善,资源充足,一次可以搬几十至一百本书回家,所以家里就有个常新的小图书馆,喂大了两个小家伙的胃口。

三年前搬到了泰国,根本找不到像样的图书馆,英文书籍更是寥寥无几。感谢神,Kindle电子书正开始流行,在弟兄姐妹的爱心支持下,两儿一人一个,能继续从网上购买或借阅书籍。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他俩也离不开Kindle了。

不管到哪里,只要有图书馆,我们一定带孩子去逛,参观图书馆是他们的至爱。香港、上海、深圳的中央图书馆都有他们屁股压过的痕迹。

美国的图书馆给了两个孩子许多美好的回忆,但再回去的机会渺茫。不过,香港是他们的家,感谢神,这儿也有他们喜爱的巢,一年一度,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蜷缩在那儿一整天,让书香从指间一页页飘过,让书扉带他们肆意穿梭于另一个时空。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失了安定,得了眼界

sunset-552离了香港这个「家」,失了安定,孩子却大大开了眼界。

作为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呢?首先是两文三语。到美国时,儿女都在学语言的黄金年龄,很快就变成了「英语人」,他们要挣扎的反而是中文。依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中文是不能放弃的,加上外子和我都是中文老师,更不希望儿女目不识丁。经过坚持不懈的家教及每年暑假回内地的短期沉浸,现在他们基本上达到小四、小五的程度,虽比不上香港的孩子,但总算没交白卷。孩子在国内上过三间平民学校,无须昂贵费用,都是上帝开路预备的,为此我们献上无尽的感恩。

从美国到泰国,两个孩子经历了极大的落差。尤其是第一年,没朋友,语言不通,感到自己从优等生变成了傻瓜,每每触及这个话题,都会黯然落泪,当妈的也戚戚然。不过这只是个过程,现在他们懂三文四语。多一种语言,就能打开一个新天地,能享受到飞越语言障碍的自由与自豪感。

离了香港这个紧箍沉重的教育系统,两个孩子赚了一大把课余时间。他们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到哪儿都是书不离手。遨游书海,逍遥自在,不知不觉间已拜访了无数个彼岸,撷拾了各种奇珍异宝。偶尔听到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不仅能提纲挈领,还不乏鲜明的个人品味。

除了阅读外,好动的外子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善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运动。游泳、足球、独木舟、滑浪风帆、滑雪、溜冰、滑板、浮潜、攀石、踏单车,两个孩子都会玩,对其中几项还会感到自豪。不要误会,他们学这些都没花太多钱,不是自学,就是参加有政府资助的兴趣班。为了这一切,我们常常教孩子感恩。

到处跑,畅游过的地方自然不少。在美国,孩子们有机会一览奇伟的大峡谷、仙境般的黄石公园。横跨美国迁移的途中,一整星期露宿在山巅雪地。在山涧溪边,他们一次又一次亲手支搭起廉价小帐篷,点起袅袅炊烟,烤妈妈亲手醃制的猪扒鸡翅,配上两片方包,乐此不疲。在泰国,最吸引的活动是浮潜,跟着大哥哥姐姐们福音旅游,尽览海底奇丽。在中国大陆,没有怎么游玩,但住过南京、上海、深圳,体验了不少祖国风情。

去的地方多,处过的人种也更多。大陆同胞、台湾同胞、埃及人、泰国人、美国白人黑人墨西哥人ABC;无神论者、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孩子们都处过。他们学习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学习适应、包容、欣赏、取长补短。不知道这种超越地界种族的经历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未来,但至少他们知道世界是上帝造的,世人都要敬拜神。

可幸,回到香港,这里仍是他们的家。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失了友伴,学会了珍惜

1164637_28997352过去十年,我家频繁迁徙,加上没有固定丰饶的收入,对两个幼龄的孩子到底有甚么影响?

他们的确失去了很多!

「Jessica」,这个名字是长女从五岁一直唸到十二岁的,是女儿在美国结交的第一位好朋友,是她心目中无人替代的知交。那时女儿才五岁,但她对「朋友」的要求及认知,比许多同龄的孩子来得鲜明与深刻:「我们是那种会狠狠地吵架,但吵完会更爱对方的朋友!」两年后为了实习,我们搬家,女儿被迫告别Jessica。虽然安慰说以后互相探访、网上联络,但是时移势易,这个名字最终只成了回忆。

初到泰国,语言不通,七岁的小儿本来就不善交际,加上在学校里遇到跟他一样不懂人情世故的男孩们,结果就落得个被欺负、受嘲弄的角色。为了保护自己,在校园他总是独自一人,埋首电子书。当然他也不是逆来顺受之辈,久不久身上会挂点彩回家,我们就教训、安慰加指点,期待他下回能正确处理。

旁人可能会可怜我们的孩子,我这做母亲的,也要慎防掉进自怜的陷阱。孩子孤单难过的时候,就跟他们一起过,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人生必经的,教他们倚靠耶稣,跟耶稣做朋友,爱不可爱的人。语言不通,学习不像以前得心应手,就教他们忍耐,跟他们分享我们是怎么经历的,夸他们比父母做得好多了。

感谢神的是,两个孩子都明白了友谊不是必然的,学会了珍惜。前两年女儿在国内小学插班一个月,遇到了友善的老师与同学,她会主动安排回去探望他们,带小礼物送给他们,以表谢意,还想办法把福音带给他们。儿子也跟香港的堂兄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每年回港都珍而重之,放学后尽快完成作业,好跟他们一起晚膳、一起玩。

在泰国三年,挨过了当哑巴的阶段,女儿结交了新朋友,儿子换了一班新同学,校园生活也快乐多了。

生命本来就是一次航海之旅。天爽气清时固然舒畅,遇到风暴也是在所难免。既然有了困难,就教孩子如何面对。他们比在温室的孩子早点坚轫、早点成熟!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齐来爱家(十):给父母妙计锦囊

OLYMPUS DIGITAL CAMERA现代都市里的承子都很聪明,有不少文章都指出,孩子懂得测试成人容忍的底线,而作出相应行动。父母面对这样聪明的孩子,怎能够不学会一点「计策」来自保?以下文章,就为大家提供三个不可或缺的「锦囊妙计」——

确立教养大前提
教养儿女,父母两人的共识和同心乃先决条件。圣经箴言三十一章讲到贤妻开口就发智慧,舌上有仁慈的教诲,再加上一句「丈夫称赞」,暗示夫妇两人有着默契……孙子在论述打仗制胜条件时,把「道」列为五事之首,可见其重要性。所谓「修道而保法」,才能够成为「能为胜败之政」。回到教养子女这课题,许多父母不单止没有明确的理念,常人云亦云看风驶舵,再加上父母两人之间多有矛盾,结果令儿女无所适从。

由「目标」开始
父母管教子女,首要知道自己希望子女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即是教养子女的目标。但所谓「目标」,仍有总体目标、长远目标、短期目标的分野,它们相互之间要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体系,以便按时分粮,有效施行管教。

举例说,基督徒父母必须有一个理念,就是相信子女是属于耶和华上帝,子女的生命目标是活出和活好上帝的性情。父母在这个大前提上若果抓不稳,就必然随着社会的风气飘来荡去──潮流兴补习,就送子女去补习;潮流兴珠心算,就送子女去学珠心算;潮流兴游学,就急不及待送子女去游学。

生活细节不容忽视
在生活的细节上,父母更加要建立共识,言行一致,并且对子女的要求和管教也切戒互相矛盾。如果想子女活出和活好上帝的性情,那么在品格培育、思想教化、行为规范及生活习惯四方面,必须有一致的立场,以及具体而周详的规划。

……总的来说,父母两人在管教子女上一定要先达成共识,除了一主一信一洗,还要加上同一个方针理念。除了父母的共识,还要加上子女也明白和认同这个理念,所谓「令民与上同意」的「同意」,也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同心合意」,以至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甚至家中的外佣也要认同,才可有效教养子女。

(原文载于:天伦乐168期〈教养儿女需共识〉)

齐来爱家(九):让感恩成为生活

20140626_588373_25380395有时看到车厢里孩子大吵大闹,我们便可以想像孩子在家里是如何被溺宠——不愁衣食,稍遇不顺便有佣人(父母)服侍,每件事都是理所当然。怎么办呢?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孩子学会感恩,告诉他并非每件事都理所当然发生,好处很多,下文作者就总结了——

作为父母,相信大家都不愿见到新生代犹如以上所描述的小霸王;因此,我们实在应该拨乱反正,拒绝跟着其他人那样一味抱怨投诉,反而身体力行实践感恩,以身作则,培育我们的下一代学会感恩,珍惜身边的人事物。那么究竟甚么是感恩?感恩对我们又有甚么正面影响?我们又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出来呢?

……罗伯‧艾曼斯和迈克‧麦卡洛为感恩下了一个定义,他们认为「感恩」是一份对人生充满赞叹、感激与及欣赏之情。此外,他们更认为感恩不但是一种生活态度,还是一种心情、道德、习惯、动机、正向的性格特质,甚至是一种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为了更加了解感恩对人类生活的正面影响,罗伯‧艾曼斯及其他学者进行了许多系统性研究。其中一些实验研究很有趣,他们要求参加者分成三组:第一组每天写下至少五件自己觉得感恩的事情,那些事情可以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发现身边一些好人好事、感激别人的帮助等等;第二组每天写下五件令自己烦厌的事;至于第三组,则可随意写下该天发生的事件。结果显示,每天花时间写下感恩事的第一组参加者,不单对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充满感激,并且快乐感和正面情绪都比另外的两个组别高。

……有关感恩的研究更显示,以上关于感恩的各样好处,一样能应用在幼儿甚至是青少年身上。各项研究皆显示,常常充满感恩之情、能做出感恩行动的孩子,较少着重物质享受,学习成绩更好,亦愿意订立更长远的人生目标。此外,他们较少经历因压力而造成的身体困扰(如头痛、肚痛等),并相对较喜欢及满意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师长。

既然活出感恩对我们的身心有如此正面的益处,我们不妨首先自己身体力行,再与你的伴侣和孩子一起度身订造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活动,持之以恒,定能建立一个常常感恩、喜乐的家庭。

(原文载于:天伦乐169期〈给自己一份祝福〉)

齐来爱家(八):父亲好比一棵树

20140625_1442778_29173597现代家庭里,孩子物质充裕,但代价往往是失去父亲的提携和教导;而即使父亲经常留在家里,又未必能够作为模范。或者,我们是时候想想父亲的角色如何演,这是令整个家庭快乐圆满的重要一步,以下这归文章就引导我们在何处踏出这一步——

曾经读过一首小诗,诗题叫「父母犹如一棵树」。真的,父亲好比一棵树,儿女是它的果子。父亲若想儿女做人有所成,自己必须先做一棵坚实挺直的树,更加好像圣经〈诗篇〉第一篇所说的要栽在溪水旁;换句话说,就是要汲取足够的养分,接受日晒雨淋的洗礼,这样的树才可以结出健康的果子。

香港的父亲很忙,很少注意自己在做人方面的修养功夫。记住为人父亲也要在生命成长方面下苦工,先修身才可以齐家。父母若怠惰于成长,儿女有样学样,也会练精学懒,最终一事无成。

好的父亲除了以爱心为主导,懂得管教,更要敏锐和体贴儿女的需要。几年前父亲节,香港某报社访问了逾千青少年,问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父亲,答案是必须具备下述质素:节俭(48%)、乐观(42%)、仁慈(40%)、忍耐(36%)和诚实(35%)。研究结果很值得我们三思,许多人以为新一代的儿女只懂吃喝玩乐,对父母没甚么期望,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儿女表面上是「hea下hea下」的做人,心底对父母其实是有期许的。父亲若要赢得儿女的尊重,首先要赢得他们的心,秘诀在于好好活出他们所期望的质素。

其次,父亲也要对儿女有期许、管教和激励。当有人问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如何鬼斧神工地完成旷世雕像「大卫」,他只是轻描淡写的回答说:「大卫本来就在这块大理石内,我只不过是将不属于大卫的部分凿掉而已!」

做父亲必须在儿女身上看到他的本来面目。米开朗基罗说得好,正如大卫本来就在大理石内;同样,我们的儿女都有美好的一面,他们一样是上帝的精心杰作,使人莫不啧啧赞叹。

(原文载于:天伦乐169期〈父亲就像一棵树〉)

齐来爱家(七):孩子出生之后

20140624_1439524_39572577新婚燕尔的二人生活,慢慢过渡至劬劳养育乳燕的岁月,不少夫妻也因此关系转差,甚至反目。工作的忙碌、为人父母的压力都是实际在肩头上的重担,夫妇俩应该怎样平衡,才能面面俱到?以下这段文字,便教我们如何调校焦点,维持两人间的爱意——

孩子出生后,他们摸索如何照顾小孩,又要兼顾工作及家庭,忙碌极了,两人已许久没好好倾谈,她不时抱怨他没关心自己,他亦不满她常囉唆,失却了从前那份温柔……

孩子的出生,令夫妇由「二人世界」变为「三人天地」,甚至「多人生活」(例:佣工或其他家庭成员到来帮忙照顾孩子),夫妇须学习分工、平衡家人与自己作为新手父母的关系,乃至订立生活的优次等。面对每天重复的照顾工序之余,夫妇可能同时要兼顾日间的工作;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夫妇二人又要为孩子的教育张罗……一浪接一浪的管教任务,叫两人忙个不停,身心疲乏。

夫妇无论在子女管教、工作及家庭等方面,都要面对两人间不同程度的分歧和张力,彼此容易将焦点放在子女身上,因而忽略了对方,更容易因管教问题而产生冲突,影响大家在婚姻中的满足感。

夫妇应明白对方也跟自己一样面对着压力,二人更加要同心,互相包容和体恤,并留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绪对对方的影响,在两人的关系与孩子之间找到平衡。夫妇宜刻意制造空间,例如邀请家人帮忙看管孩子一个晚上,好让彼此重拾拍拖约会的心情,借此增进婚姻关系,不要让孩子成为两人的「第三者」。

(原文载于:天伦乐170期〈婚姻的挑战与出路〉)

齐来爱家(六):男人作头不容易

20140623_758859_62992287「缺席父亲」已是普遍社会问题,因为上一代的父亲缺席,令不少新组成的家庭被牵连。年轻丈夫(或父亲)若不懂得如何处理昔日伤害,问题将会伸延至自己家庭。男人要作头并不容易,归根究柢,可能要回到生命的问题,以下这篇文章或能给予我们一些方向,以致终断恶性循环——

我认为男人若真的要作女人及家庭的头,首先他必须处理自己生命的问题,重建与神的关系,进深祷告,好能自我成长;其次,要学会爱妻子,尊荣妻子,使妻子也乐意尊荣自己,同时亦要每天为妻子及儿女祈祷。最后,我鼓励夫妇二人参加一些婚姻营会,让神介入重整两人的婚姻关系,彼此真实悔改并复和。

的确,男人很怕面对自己生命的问题,不过若不处理问题,就很难成长;也因此,男人总是渴望有一个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同性去引导他们,作他们的师傅。我建议各位男士除了找一个属灵父亲,亦可以在男人小组中跟其他弟兄一起成长。根据我的经验观察,男人在同性别的群体中成长得特别快,彼此守望交代,竭力追求圣洁的生命。男人必须有弟兄常常守望保护,才能远离那恶者的试探;因此,男人切忌孤单。若男人不能离开罪,就不能成长,亦很难在家里作头了。

当男人得着成长的动力,他就可以踏前一步成为家庭的头。他会学习爱护和尊荣妻子,例如当看见妻子做家务很辛劳,就应该主动帮忙洗碗,因为很多妻子看见丈夫主动帮忙做家务时,她便感到被爱,可能比丈夫对她说「我爱你」更受感动。故此,男人必须以妻子能感受到的方式去爱她。此外,男人可适当地在人前称赞妻子,让妻子感到被尊崇,有光彩。最后,男人必须学会每天为妻子及儿女祈祷,因为神会透过男人的祈祷,祝福保护他的妻子及儿女,叫那恶者不能有任何搅扰。

有时,当夫妻关系似乎停滞不前,没有甚么突破,参加婚姻营是一个让神更新婚姻的机会。我曾负责带领多次婚姻营会,亲眼看见很多夫妇在营会中处理了往日积累的恩恩怨怨,重燃爱火,有些夫妇更因此愿意委身在夫妇及家庭事工上。

……男人若能在家中活出作头的模范,让父亲爱母亲、母亲尊荣父亲的情景刻划在儿女的心中,我们的下一代便有榜样去跟从,因而延续男人作头的属灵秩序,在家中营造爱的氛围。神此时此刻正在复兴香港的弟兄,除了起来作家庭的头外,还要复兴神的国度。这是一场硬仗,但愿大家都切切为男人的复兴祈祷。

(原文载于:天伦乐160期〈男人作头难难难?﹗〉)

齐来爱家(五):传送心意暗号

20140620_1118262_53602860现代生活忙碌,单是工作已经令人吃不消,更别说育有子女的家庭。幸好,科技确实为生活带来不少方便,就连增进夫妻感情方面也受益不浅,只要运用得宜就能在繁忙拉近彼此的心。以下这篇文章,作者正好示范如何藉智能电话传送爱意,你的生活或者也能发现这类小情趣——

结婚快二十年了,工作跟家庭都让我的日常生活非常「充实」,老公忙于事奉和进修,晚上孩子入睡后的「二人时间」大多被功课充斥,不然就是累死在床上。婚姻讲座中常提及的「亲密户口」已很久没有「存款」,看来差不多快破产了。负责讲座的导师通常会建议夫妇们一些「存款」小点子,例如太太可以在丈夫的公事包里留个便条表达关心,或丈夫在厨房抽屉内藏个小礼物让妻子有个惊喜。可是每天早上忙着催促孩子起床吃早餐赶校车,哪有闲情来写便条?丈夫更是连孩子现在读几年级都常常忘了,怎会记得给我买小礼物!

可是自从我俩都转用了智能手机后,发现「存款」的方法突然增多了。在校门外等候孩子放学时,会收到他的whatsapp:「老婆,很挂念你。」黄昏时份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时,又会收到他留言说:「村巴快转入回旋处了,很快就看到你啦!」虽然那时对着火炉满额大汗,也即时身心畅快,充满动力。手机传讯的好处是,可以即时收发,心里突然想起有话要讲,就可以传给对方。而接收的又可以随自己的作息反复收看,对于忙碌的都市人来说是既省时省力,又达到高果效的传讯方式。

还记得「那些年」,在我们约会的年代,流动通讯并未普及,只有大商家或银行大班才会拿着像水壶一样的手提电话在街上大声谈话。因为我修读传理,已十分先进,腰间带着传呼机;拍拖后传呼机就成为我与男友间的传情媒体。未用过传呼机的人可能不知道,使用第一代传呼机是先要打电话上传呼台,留下自己的姓氏和电话,然后再由传呼台把一连串数目字传送到机主的传呼机中。不过传呼台也订立了一些常用语的代号,例如:123=打电话回家、234=妈妈找你,也特别为情侣设了一些代号,例如:666=我爱你。当时,我跟男友也自订一些暗号来表达心意。

现在的智能手机就不同了,年轻人在餐馆吃饭,菜肴送上后第一件事情不是举筷,而是拿起手机拍照。老公虽然年纪不轻,却也喜欢这玩意,而接收影像的就是我。所以虽然我不在他身边,不过却很清楚他午饭吃了甚么,或今日上班时在车上看到甚么特别的事物。彼此虽然不在一起,但感觉却很亲近。

(原文载于:天伦乐163期〈爱你在iphone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