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雅各書

「放弃」是一种生命智慧!

sunset-139257_1280「永不放弃」是近年来鼓励年青一辈努力向上,对应该做的事要坚持,这是发挥正面情绪的重要价值观。所以叫人放弃仿佛就是大逆不道的理念。有一位心理学家正教授减压之道,他举起手持着半杯水说:「假如我叫请你把它拿在手中半小时,开始的时候并不觉得怎样,但时间久了,渐渐会变成负担;再久一点,手指会变得麻目,甚至给身体会带来创伤。其实这是个显浅不过的道理,这跟压力一样,假如我们不懂将重担放下,慢慢地便会被这些压力压到透不过气来。」

世事既然变幻莫测,我们又怎能一成不变呢?有人认为,人生的「投资」就是要学会「放弃」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多或更丰盛的东西。正如主耶稣说:「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路加福音六38)。圣经也很强调将财富与人分享:「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甚么灾祸临到地上。」(传道书十一1-2) 。

无论是职涯规划或是面对人生,过程是充满变数和「事与愿违」的结果。为甚么呢?因为在成功路上,我们往往是面对以下四种迷思(Myths)。(一)当我们以为已清楚知道决定性答案之时,其结果就是要在「两难之间」(Dilemma)作决定;例如:自认勤奋向学,但文凭试不合格,要面对就业或转读较低学术院校;(二)当我们以为已可预见结果,但原来是个「拼图游戏」(Puzzle),要等最后一块出现;例如:已讨论好策略,也安排了融资,但政府总是不批核;(三)当我们以为已可寻求最佳利益(Optimum benefits),但最终要接受「利益妥协」(Trade-off),这种情况在合资经营或政治舞台上随时遇上;(四)当我们以为结果明显可见,但原来是个「似是而非」(Fallacy)的现象;在金融的衍生工具的投资便随时面对这情况。

在以上四种情况下,倘若我们只懂向单一目标进发,而不考虑环境变数而「放弃」一些固执,你或许会终于成功,但可能走了很多路,或者是背着成功的方向而愈走愈远。亦有人认为这便是人生第二曲线的意思(雅各书一2-4)。圣经中充满了人生第二曲线的人物,从旧约中我们可以数迦勒专一跟从神的心志(约书亚记十四6-15);摩西生命的更新;以斯帖从沉默的女孩成为以色列人的救星(以斯帖记四14)。新约中可数保罗从扫罗蜕变为保罗(加拉太书一11-24);又或是巴拿巴从敢死敢爱的青年工作者成为安慰鼓励人的巴拿巴(使徒行传十一19-30)。

所以说,「放弃」是一种生命智慧,做人最大的成功在于通过奋斗而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但透过「放弃」我们便可以更容易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彼得「冲动」有理?

bird-249250_1280很多人同意,冲动是一种对突然发生的事而产生的不理性反应。所以亦有人将冲动与压力拉上关系,那么压力是甚么?原来压力是生理或心理受到威胁 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其中一种「压力反应」就是冲动。虽然「压力源」(stressor)的杀伤力是因人而异的,但「压力」就是「压力源」与「压力反应」的组合。对压力的反应往往源自潜意识下所产生的习惯性(habitual)行为,人的「冲动」其实是对压力的「惯性反应」。

圣经中一个对「冲动」颇生动的个案是彼得三次不认主的经历:「他们拿住耶稣,把他带到大祭司的宅里。彼得远远地跟着。他们在院子里生了火,一同坐着;彼得也坐在他们中间。有一个使女看见彼得坐在火光里,就定睛看他,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彼得却不承认,说:『女子,我不认得他。』」(路加福音二十二54-57)

为甚么彼得会冲动地不认耶稣?原来「感知」(perception)讯息传达是透过两种独立的管道:一是直上「大脑皮质」去分析问题;二是经由丘脑到达「杏仁核」(amygdala),但这「杏仁核」管道老是赶在「大脑皮质」慢吞吞的思考过程之前,就轻率地「骑劫」了决定情绪意义,并启动了脑部其他部份的运作。 所以彼得在危急关头下,便不经大脑、冲动地否认主,或许他认为「否认便没有事了」。

冲动的行为会带来一连串的连环反应,首先是剌激内分泌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然后释放「肾上腺素」、令心跳加速和呼吸加速(好使身体获得更多氧气和能量);同时消化系统操作减慢,血液转向肌肉引致口干,五官及脑部亦会提高警觉。所以难怪彼得在「备战」情绪影响之下、连续两次的再不认主(路加福音二十二58–62)。

专家提醒我们,当面临冲动的时刻,可以心中数五下,或平静地等五秒,让「大脑皮质」有机会去分析问题,冲动机会便自然下降。其实二千多年前雅各已经向我们提供这教导:「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各书一19)

所以,倘若上司认为你能力,让你担起一个大项目,但他安排两位精英同事协助你,你会冲动的认为上司其实在监视你吗?又如果近日上司对你呈上的批核文件愈来愈要求高,你会冲动的认为他在针对你吗?有人当众骂你,你会冲动的还击吗?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四诊」亲子关系

1064479_68697022经常听到朋友诉说处理亲子关系未如理想,但这又不是甚么病态,因此未必需要看医生。西方医学是以科技仪器探索生命奥秘,两千年来中医却用感觉器官解读身体语言。中医诊断过程中,有众所周知的「四诊」,就是「望、闻、问、切」。让我们也透过感觉器官及心怀解读孩子的需要而多了解「亲子关系」。过程和结果未必有中医师的临床果效,借用一下这四个名称也许会给予我们新的反思和提醒。

中医的「望」是观察五官气色、体态、尤其是脸部和舌部状态。亲子关系中的「望」可视为自己如何「看自己」和「看孩子」,须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与兴趣,父母可以帮助塑造孩子的品格和价值观,但不能将自己的要求硬性地放诸孩子身上;更不要将孩子的成就作为对自己的「奢望」。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多存「盼望」,因为「凡事盼望」是一种爱的表达(哥林多前书十三7)。

中医的「闻」是透过听觉和嗅觉,收集与疾病相关资讯。亲子关系中的「闻」可算为对孩子的「近距离接触」去关心孩子。在这过程中,要敏锐地「闻到」孩子的需要,好让自己能鼓励孩子懂得如何解难。听到「可怒」的讯息时,父母要多体谅和接纳,避免生气,正如圣经所教:「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各书一19)。

「问」是一般中医的详细部份,包括得病的来龙去脉、饮食、大小便、睡眠、是否口干等情况,藉以了解病情虚实转变。亲子关系中的「问」可包括常自问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又或许是否有时做得太过份。如果只懂「问」孩子而缺乏关心,这不过是做「秀」,日子久了,孩子只会给你敷衍的答案。耶稣的一句「你要痊愈吗?」(约翰福音五1-9)背后就表达了祂给予求医病人无限的关心和希望。

中医的「切」脉是检验人体脉象而反映疾病的内在变化;也用来综合研判是否正确。亲子中的「切」包括各种相关的「破坏」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变化。首先,不可存有「清旧账」的目的与孩子相处。也不可存有非理性的固执而令自己失控,例如:抱怨,侮辱,咒诅,甚致毒骂,…… 等行为,这种破坏是不容易弥补的!所以保罗提醒我们:「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以弗所书四31)。

所以让我们学习透过「望、闻、问、切」帮助我们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