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cclpubapps

齊來愛家(三):想你知道四件事

20140618_1422276_45008904當兩人感情成熟,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婚姻,婚後生活或多或少會有一點轉變,要適應過來並非易事。尤其男士不易表達情感,在變化中往往承受壓力而不自知。以下就有幾件事,值得男士和女士好好認識,或者能夠讓新婚生活更趨美滿幸福——

第一、不要逼他放棄一些心頭好
每個男士都有自己的心頭好,有男士「迷」攝影、潛水、音響、運動等不同的興趣,這是他另一個世界的追求,要求太太完全認同或一起參予是不可能的事;另有些活動,男士只喜歡跟其他男士一起做的,做太太的也要明白。這些興趣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你不感興趣不代表他要放棄。我認識一位喜歡收集幪面小超人的男士,新婚後的廳櫃都擺滿了他的收藏,是朋友到訪時的話題。太太很好,沒有大力反對他。後來他們一對兒女相繼出世,這位男士不得已才最終放下這方面的興趣。

第二、不要試圖改變他
常言道,兩人拍拖期間要彼此認識透徹,要清楚誠實的問自己:「若面前的人婚後不會改變,那麼你仍能接受他,與他共同生活嗎?」沒有人喜歡被人挑剔或改造,我們的自然反應是自,會反問對方:「你又很完美嗎?為甚麼你不先改好自己,再來要求我轉變吧。」新婚的女士會特別不習慣,因為丈夫作男朋友時,甚麼都遷就自己,為甚麼婚後卻不願為自己付出和犧牲。這感受是可理解的,但另一邊廂的丈夫則會想:我已經為你付出不少,為何婚後我不可以做回自己?

第三、不要待他像在你之下
男性對身分地位十分敏感,你若令他感到不被尊重,特別在人面前輕看他,他會有很大的反應。就算是要求他做一些家務,也不要像發號施令般。在公司只有他的上司可以這樣對他;回到家他絕不想有一種被指揮的感覺。反正你也想他成為一家之主,對吧?

第四、不要永遠覺得是你對他錯
夫婦間總會有一些意見或決定上的爭執,大家的意見有出入在所難免。其實男人看重事情是否有道理,拍拖期間,他會樂意遷就忍讓,但這情況最理想是互相「有來有往」,彼此體諒遷就。或許女士們會想,你若愛我就要聽我、就我──但總要有一個限度。互有輸贏才是一個有趣味的對手,永遠是你對他錯,會讓男士容易產生放棄的心態──既然甚麼都是你對,我就收口,拒絕參予。說穿了就是無聲的抗議,是一種被動的攻擊(passive aggressive)。記著,找些機會給他贏,讓他有一份英雄感是好的。

(原文載於:天倫樂158期〈婚前想你知道的五件事〉)

《雲端上的領導》

LeadingFrTheCloud-apple-HR書名:雲端上的領導 (總代理最新再版)
作者:趙錦德

趙牧師多年來在加美澳港主領健康耀會、領袖培育及教會增長等課程及講座,在他所到之處,一方面分享、一方面學習,整合了各地共適的問題及適切的原則,提供實際可行的牧養、發展、領袖培訓及生命導師的亮光。在本書中,他透過多年來不計其數的飛行旅程中所領受的,以飛機在雲上飛行中的有趣例子作比喻,喻出重要的領導原則與技能,對矢志教會的教牧及信徒有莫大的幫助。而每篇短文後更附有應用建議及思考問題,作為個人思考或小組研習,甚有幫助,實在是一本華人教牧及信徒學習領導的極為合適的「飛行手冊」。

延伸閱讀:
策略領導——教會領導錦囊

書籍資訊
書名:雲端上的領導(總代理最新再版)
作者:趙錦德

出版社:OnTrack Ministry
初版日期:2011-12-01
最新版日期:2013-05-01
版次:2版
頁數:192
國際書號:9780988151116
語文:繁體中文

原價:港幣78元
得力閱讀優惠價:68元

以iPad / mini iPad開始閱讀

 

齊來愛家(二):健康戀愛

20140617_1427285_54435816戀愛既甜蜜,又充滿危險;愛的幼苗如果不小心培育,很容易就會結出苦果。特別近代媒體經常渲染以肉欲維持兩人關係,結果往往不像肥皂劇的情節般美滿,反而演變成新聞報導、一次次的悲劇。怎樣才算是「健康的戀愛」?以下這篇文章或者能夠給予我們啟發——

這一代青少年對於性的態度已明顯較從前開放,對性的信息接觸也相當普遍,對於性的需求也很強。儘管學校在性教育方面的努力已獲得一些成就,但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性教育仍有待加強。個人認為結合學校與家庭,共同推動性教育才是最重要一環。

青春期可說是「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它是智慧的時期,也是愚蠢的時期;它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它是光明的時期,也是黑暗的時期;它是充實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失望的冬天。」(參狄更斯《雙城記》)要青春不變色、不變調,青春少年當自愛,大人們也得用心教導。

下面嘗試為性和愛作一簡單比較:

愛是──
一個過程,必須經歷到底才能明白箇中意義。
需要學習的情操,先透過被愛與照顧。
需要尊重對方才能發展建立。

性是──
與生俱來、自然不過的事。
性愛以外的事,對方無須理會。
大部分是一種對外來刺激的情緒反應。

以上所列是愛與性的極端分別,但性其實不只是肉體的刺激與快感,還包含情感、心理、道德、精神的成分。

健康的戀愛關係基於平等、尊重和互信,雙方都願意為對方付出;相愛的人能一起互相扶持成長,彼此都處於愉悅中,能感受到和諧、幸福及溫暖,也會珍惜對方。愛不是要去佔據和控制對方,而是樂於見到對方快樂和成長。

戀愛須用心去感受,亦要不斷學習。不過,愛情雖然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絕不代表所有。我們要學習在工作、健康、興趣、友情、親情等各層面取得平衡,並先要懂得愛惜自己及身邊的親朋好友,才有能力去愛。

(原文載於:天倫樂158期〈來為性、愛定分界〉)

齊來愛家(一):愛有真理

20140616_1440392_78885153戀愛,是永恆的課題:如何找到愛自己的人、如何愛所愛,相關文章三不五時就會在網絡上出現和流傳。聲音太多,有時我們也不容易分辨優劣對錯;幸好,認識愛、學習去愛也不一定要懂得高深道理,以下一篇文章就說出了最簡單,又最真摯的愛——

愛與慾本是兩碼子的事,卻又緊密相連,叫人不易分辨清楚。

你能「愛」一個只見了幾面、短暫認識的人嗎?沒有足夠時間相處,又怎能深入認識?沒有深入的認識,又何來信任?沒有不移的信任,又怎可能親密?少了深層的親密,又怎談得上愛?所以,要建立愛,時間絕不能少。

中文字挺有意思的;愛──要用心去感受,是全人的體驗,其中包括情感、思想、社交、身體和靈性的發展;若只顧身體的親密而忽略其他,就好像小朋友偏食影響健康一樣,會嚴重妨礙感情健康發展。

慾──單看造字,以欲為主──即以喜好為本,再加上心,可見「慾」多是從自己的感覺與所求出發,少去顧及對方的喜好、意願、福祉;若關係中側重肉慾,無疑仍可滿有浪漫與激情,但因為彼此缺乏一份關顧,所以激情過後,仍是空虛寂寞。

愛:是在乎心儀對象的福祉、在乎他/她的一切、出發點著眼對方的益處、作決定時情理兼備、不勉強對方順從自己的事……

所以,我特別喜歡《聖經》彼得前書的提醒:「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得前書一22)

若沒有真理作為基礎,藉著神的話潔淨我們的言語行為,校正我們的心思動機;若我們所講的「愛」只從自己出發,就是虛假,即「流料」和「冒牌貨」,品質差劣。劣質的愛必不會對人產生長久美好的果效。

相反,真正的愛因有真理作藍本,又在乎對方的福祉,必使人產生長久美好的益處,兩人會越來越合拍,彼此情緒會越來越穩定,日子越久也越有安全感。因著愛中的彼此關顧,處處為對方著想,顧及對方的感受和福祉,別人看到兩人的美善和諧,必會打從心裡羨慕欣賞。

(原文載於:天倫樂158期〈尊性大明〉p.9-10)

孩子沒有選擇?

76877_8199四年前,我們一家四口告別了四年快樂的遊學生活,經大陸、香港,終於落腳於泰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在機場候機時,女兒望著包圍我們的近十件行李箱,自豪而又迷惘地說:「媽媽,我們一家就是我們四個人加上這些行李箱。」

是的,我們沒有固定的房產,曾經擁有過一間居屋,但為了到美國進修宣教學,賣了。往後的這八年,為了學習、為了開擴眼界、為了幫助孩子打好中英文的語言基礎、為了宣教,我家往返遷徙不下七八次。每每安頓下來,添置的都是廉價二手傢俱;起程時,能拿走的不過是幾箱行李。

女兒今年十三歲,兒子十一,算起來,他們就讀過的正規學校已經超過了十間!就讀時間由一個月到三年不等。

跟我們一樣九十年代初大學畢業的同輩,大部份都是中產家庭,極度重視兒女教育,自小就把孩子送進名校,傾盡所能培育各種才能,保證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能配合孩子的學習。他們對我們這樣顛簸漂流、不斷適應新環境、甚至把兩個IQ極高的小孩帶到教育落後的地方上學,感到不可思議。

有人說,孩子不像別家的孩子生活富裕,會自卑。
有人說,孩子頻換環境,會沒有安全感。
有人說,這麼聰明的孩子,沒有完備的學習環境滿足他們,是浪費資質!
有人說,你們這是毀了孩子的前途!

我們知道,我們都知道:孩子成長的條件的確受到了限制。但是我們不相信,不相信這些似乎合理的推論,也絕對不願我們的寶貝落入這種「命運」。

有人說,宣教不是孩子的選擇,你們是在勉強他們!

沒錯,為了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們選擇拖著孩子跑,而孩子是被動地跟著父母跑。不過,我們相信孩子還有絕對的自由選擇不卑不亢、健康地成長,還有絕對的自由選擇追求知識、發展潛能,我們只要在有限的資源裡為孩子創造機會,剩下的就交托給從不失信的上帝!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齊來愛家

1433244_68843842大大小小的家庭慘劇,幾乎每日都在新聞報導,或者在我們身邊上演,有時反觀自己家裡的狀況也感到無力。但是,家裡確實也有不少歡樂時光,任誰也希望捉緊,你會嗎?

其實歸根究柢,可能是家裡各人的關係未如理想,以致出現各種誤會和構怨,如何面對,再次共建和樂家庭呢?

下週一(16/6)剛好是父親節翌日,ereading.org準備了一乎列「齊來愛家」文章,讓大家一起學習如何更愛家人,如果你也有這個目標,就千萬不要錯過了﹗

ps.提提大家,如果不想錯失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到ereading.org,右方位置按下「Follow」哦﹗

「四診」親子關係

1064479_68697022經常聽到朋友訴說處理親子關係未如理想,但這又不是甚麼病態,因此未必需要看醫生。西方醫學是以科技儀器探索生命奧秘,兩千年來中醫卻用感覺器官解讀身體語言。中醫診斷過程中,有眾所週知的「四診」,就是「望、聞、問、切」。讓我們也透過感覺器官及心懷解讀孩子的需要而多了解「親子關係」。過程和結果未必有中醫師的臨床果效,借用一下這四個名稱也許會給予我們新的反思和提醒。

中醫的「望」是觀察五官氣色、體態、尤其是臉部和舌部狀態。親子關係中的「望」可視為自己如何「看自己」和「看孩子」,須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與興趣,父母可以幫助塑造孩子的品格和價值觀,但不能將自己的要求硬性地放諸孩子身上;更不要將孩子的成就作為對自己的「奢望」。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多存「盼望」,因為「凡事盼望」是一種愛的表達(哥林多前書十三7)。

中醫的「聞」是透過聽覺和嗅覺,收集與疾病相關資訊。親子關係中的「聞」可算為對孩子的「近距離接觸」去關心孩子。在這過程中,要敏銳地「聞到」孩子的需要,好讓自己能鼓勵孩子懂得如何解難。聽到「可怒」的訊息時,父母要多體諒和接納,避免生氣,正如聖經所教:「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一19)。

「問」是一般中醫的詳細部份,包括得病的來龍去脈、飲食、大小便、睡眠、是否口乾等情況,藉以了解病情虛實轉變。親子關係中的「問」可包括常自問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又或許是否有時做得太過份。如果只懂「問」孩子而缺乏關心,這不過是做「秀」,日子久了,孩子只會給你敷衍的答案。耶穌的一句「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五1-9)背後就表達了祂給予求醫病人無限的關心和希望。

中醫的「切」脈是檢驗人體脈象而反映疾病的內在變化;也用來綜合研判是否正確。親子中的「切」包括各種相關的「破壞」行為所產生的負面變化。首先,不可存有「清舊賬」的目的與孩子相處。也不可存有非理性的固執而令自己失控,例如:抱怨,侮辱,咒詛,甚致毒駡,…… 等行為,這種破壞是不容易彌補的!所以保羅提醒我們:「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以弗所書四31)。

所以讓我們學習透過「望、聞、問、切」幫助我們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原來神很渺小!

1409595_99556189近期接二連三的新聞,都令人懷疑「事情有沒有這麼簡單?」無論是客機失蹤、郵輪沉沒、鐵路工程延誤等,我們都想知道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原因。為何我們想知道真相呢?對於那些與我們相離十萬八千里的事件,我們知道了真相又如何呢?

想知道真相的原因或者也不能排除純綷想知,說白一點,就是想「八」一下!但我也相信大部份人「想知道」的理由,是希望真相大白,公義得到彰顯!即或事情與自己無關,但能看到真相,就對「這個世界還有公義」抱有希望,若能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心裡更會泛起一種莫名的喜悅,相信這就是骨子裡的「正義感」吧!

但是,知道真相是否必定能彰顯公義呢?

曾有領袖犯罪,痛心流淚,悔改認罪,大會表示既然如此,犯罪者亦願接受教會紀律,會眾應伸出接納之手,對罪完全恨惡,對人完全接納,會眾一致認同。只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真相是領袖不單犯教會紀律,更是觸犯法律!然而,領袖只要向神認罪便足夠,不用到警署自首。這有甚麼公義呢?

先不論教會是否應該勸該領袖自首,從另一個角度看:為何領袖有勇氣向至高至大的神俯首低頭、披麻蒙灰地認罪,卻沒有膽量到神所創造的人面前自首?能承受神的公義審判,卻接受不了地上的公義嗎?

或者,信仰上神的地位當然是很崇高的,但現實是,神看不見,而自首有可能要面對法律的制裁,罰錢事小,萬一要坐監可就不得了!教會家醜,教會內知就算罷,萬一上了法庭,就必定公諸於世!

這會否反映了我們內心正在說:神的審判比不上地上的制裁?

流失的生命

902483_53317171每次看到電視報導發現棄嬰屍體的新聞,都不禁令人心裡有一種愀痛。今早在網上新聞看到昨日也有一宗,怎能不叫人惋惜和難過?除了難過,也提醒思我們反省現代都市生活,是否已流失給下一代、對於生命價值的教導。

「棄嬰」可能反映了性教育不足問題,很多人立即就會聯想到年輕男女行為不檢點。但是同時,這也顯示了我們對於生命價值教育的輕忽。「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世記一27)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貴,正因為按著神的形象受造。我們能夠想像具有神形像的生命,長眠於冰冷的塑膠袋那個瞬間嗎?

現代家長大都精於為孩子鋪設前程,早早為他們準備各種課堂、興趣班、物質供應,但有多少人關心孩子的價值觀塑造?需知道,技能知識可以日後再學、物質又轉瞬即逝,而偏偏影響、決定和指導孩子一生為人的價值觀,非得從家庭學習不可。

不少書籍都提出,孩子的身心正被世界、視而不見的價值觀塑造;只靠上學、教會短短數小時,無法與鋪天蓋地的扭曲價值觀抗衡。唯有當父母透過生活、共處和傾談,把生命價值深深栽植於孩子心間,他們日後才會懂得尊重生命,每個決定前把「生命」納入考量。

新聞轉眼成舊聞,淹沒在時間裡,但影響下一代的文化洪流仍日日夜夜暗裡滾動。我們能好好教導今天的孩子認識和尊重生命,或者同時意味能讓未來的孩子,安睡於溫暖的被窩裡。

喧賓奪主

1434305_26258003筆者在教會圈子常見的陋習之一,正是「喧賓奪主」的怪現象。筆者於新春期間參與了某區的培靈會,邀請了某間神學院院長作講員。培靈會,顧名思義,就是注重聖道的宣講,來培育信徒的靈性。可惜的是,講員尚未講道之先,已有了約一個小時的不同節目安排。

這正是基督教聚會又長又冗的陋習,主辦者常要節目多姿多采,美不勝收,結果帶來的是「喧賓奪主」,次要的反使首要的失掉了原有的價值。當講員講完道之後,出現的情況便是與會者不等唱回應詩,便要提早離場了,因為聚會時間已接近十時正了。

另一「喧賓奪主」現象,便是收集奉獻,竟有教牧呼籲信徒要用銀行授權每月自動轉賬方式,來支持地區聯合事工。筆者感到有關做法,又是「喧賓奪主」;地方堂會也不一定要求會眾如此做,為何有關組織因本身財赤而作出如此要求?

每項事工有其位置,每項節目有其限制;倘若教會領袖思考事物,只以本位為首,不嘗試以常識作判斷,只會弄巧反拙,美事成為醜事。再以堂會或機構的晚宴為例,有些作得恰當的,使主客盡歡的,就是節目精簡,讓賓客有機會席上交談,或友好們與主家拍照留念等;有些作得失當的,表演節目一大堆,賓客尚未喫完便要提早離席了。

「喧賓奪主」提醒我們無論是主辦者或參與者,聚會有開始也有結束,在時限內我們在一起是「所為何事」?當我們以為把時間表塞滿了項目,樣樣要有方為好,可能我們錯失了最重要的事。研討會或交流會,最重要的可能是台上台下互動交流的公開討論時段;倘若主辦者安排講員過多,造成的局面就是失掉了這段寶貴的即場交流。

當教會領袖能戒除「喧賓奪主」,各人能恰如其分,各有其位置,這方為美好的配搭。筆者在堂主任訓練、退修會或其它團隊培訓,經驗過不同角色,或作主持、或主講、或回應等,不要「喧賓奪主」,方能讓主在其中彰顯其榮﹗

[本文轉載自「香港教會網頁」,作者是胡志偉牧師,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