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家庭

今日好書推介 (2021/03/24)

從雙輸到雙贏

何述群(主編)

App售價
HK$28

今日香港的家庭及婚姻關係脆弱,離婚數字高企,同志運動勢如破竹,領袖欠缺誠信。長於 21 世紀的孩子遭受「i」世代及後現代歪風的影響,父母 在信仰培育及紀律孩子上,遇到重重困難及阻力,極 需支援。 9 個故事展示了父母、夫婦在家庭關係的困局中尋求改變,勇於踏前一步,由學習到實踐,認清問題,用了正確的方法,讓家庭關係由「雙輸」成功扭轉為「雙贏」的局面。這些令人鼓舞的經驗,為面 對同樣處境的家庭帶來盼望!

購買電子書 bit.ly/app-hkcode
(只適用於 iOS/ Android 手機/ 平板 系統)

好書分享 – 《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許多時聽到女生說:「我感受不到他愛我。」男的卻不知所措,這與男女有別有關。約翰‧高曼(John Gottman) 提議大家在平常日子為雙方關係增加愛情銀行的「儲蓄存款」,就是互相給對方多作讚美、欣賞、肯定、溝通,讓感情多累積滿足愉快的經驗,一旦暴風雨來臨,便可以有足夠的抗逆能力。


書名:《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作者:蔡譚秀薇、潘怡蓉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s Store 安卓平台
其他

 

好書分享 – 《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兩性相處是個奧秘,是一門高度複雜、難以看透與揣摩的學問……諾曼‧萊特(Norman Wright) 曾說:「婚姻不是要去改變對方成為自己想要的人;與其要千方百計找一個適合自己的人,不如做個『適合』的人。」


書名:《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作者:蔡譚秀薇、潘怡蓉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s Store 安卓平台
其他

 

好書分享 – 《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成熟的愛情是雙方甘心的,有能力付出的,並且知道何謂被愛與有欣然接受愛的能力。 在原生家庭長大、 目睹與感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相愛的態度方式,往往會影響孩童日後對愛與被愛的態度。婚姻輔導者霍玉蓮在《情難捨》一書指出,戀愛的兩種基本態度,一種是滿足需要的愛情態度(need-based love),另一種是以對方矜貴,相遇相知,以愛以恕,去彌補雙方缺陷的態度(grace-based love) 。


書名:《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作者:蔡譚秀薇、潘怡蓉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s Store 安卓平台
其他

 

好書分享 – 《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婚姻關係是由「你」、「我」、「我們」的互動中而產生的一種關係。……一段有意義的婚姻,「你」、「我」、「我們」如鼎的三足,以神為重心,你與我和神有個別的聯繫,就能叫「我們」的關係穩定,容許婚姻面對和經歷不同階段的轉變和危機。


書名:《身心社靈的婚前輔導》
作者:蔡譚秀薇、潘怡蓉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s Store 安卓平台
其他

 

《琴瑟因誰動聽 ― 建立更美的婚姻》

COVER-E-3rd書名︰《琴瑟因誰動聽 ― 建立更美的婚姻》
作者︰丁大衞(David Dean)

下載方法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其他 安卓平台

作者以簡明的手法帶領讀者從聖經的教導中看神所設立的婚姻、神賜人婚姻的祝福及婚姻中衝突的源頭及化解方法。作者更分享自己與妻子的親身經歷,無論是信與未信者都得幫助。此書在每章完結前均設有思想問題,適合夫婦小組查經分享使用。

小兒尿褲子的啟示

child-345523_1280今天問兒子:「我們搬來搬去,對你有甚麼影響?」

「不開心,因為我們來了泰國。」

到泰國的時候,小兒才七歲,本以為小孩子適應力強,沒想到,全家最難融入新環境的竟然是最小這個。

眾多客觀的因素都可能成為小兒埋怨的理由:炎熱的天氣、語言不通、學校裡沉悶且缺乏效率的教學活動、沒有玩伴、公廁地板濕漉漉(他認為不乾淨)、食物辛辣、街道旁的垃圾桶發出惡臭、蚊蟲叮咬……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剛入學那週,他嫌學校廁所地板濕,寧願尿在褲子上也不願去洗手間,結果老師要帶他去買一條新校服褲!

我們沒辦法改變小兒固執的性格,但是可以提供一個解讀的新角度,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協助他從反復練習中養成新習慣。

事實上,小兒尿濕了褲子,也覺得害羞,一週以後就乖乖地去廁所解決了。現在他還是不喜歡濕漉漉的廁所,但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偶爾還會說「泰國這個『死』地方」,但也愛上了路邊簡陋的珍珠奶茶、伊斯蘭甜薄餅、鄰居大嬸的燒肉炒飯。此外,榮升爸爸的足球班助教,在寬敞的客廳裡踩著滑板,自如穿梭於茶几與沙發之間,以及盼望一年一度的自學成績優越獎──入住一晚酒店等等,都給他的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們因泰國感恩,因為較為落後的新環境,迫使天生「港童」性格的小兒突破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擴大了他的疆界。

其實適應與否取決於你的態度與想法。

異文化宣教在香港推了很多年,各式各樣的短宣隊也出了不少,但是真正願意或敢於連根拔起、突破港人生活框框,過一種不方便、沒保障、簡樸、犧牲事業成就的宣教生活的人卻不多,特別是有兒有女的中產基督徒家庭,更難作出選擇。

其中一個原因正像小兒以為乾地板才是乾淨一樣,我們被香港的文化習慣框住了,以為事業有成、隨意消費、送兒女讀名校、退休有保障等等才是合理的人生。所以我們用盡了全力過這種生活,再也無暇、無力、亦無心為神的緣故做出信心的選擇了。

在美國認識很多宣教家庭,都是帶著好幾個孩子的,他們去的甚至是非洲、印度、孟加拉等更落後的地方。他們為甚麼做得到?因為沒有像我們那樣,認為人生「一定」要擁有這個那個,而是懂得不為明天憂慮。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帶著書走

book-436508_1280我們一家四口,走走停停,每到一個地方總會加入一個群體(教會),又建立一個群體(牧養新生)。告別的時候,似是孤單上路;但落了腳,旋即又聚集一班新朋友。

兩個孩子自小就要跟著我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教會聚會,或接待各種各樣的人到家裡聚會、談心、吃飯、留宿等。他們在這些場合中總不會是主角,卻也不會亂吵論鬧,只要有一本書在手,就可以自得其樂。

孩子出生頭四年是大人讀書給孩子聽,進入第五年,是伴讀,第六年,他們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飛馳於文海的原野。女兒五歲剛到美國,還不太會英語,就捧著厚厚的插圖版《西遊記》,坐在馬桶上一字一句地讀起來,雖然每頁都圈了十幾個不懂的字詞,但無礙於理解故事大意,精彩的情結吸引她看完一套又一套插圖故事書。那時她已經懂得,書能把她帶進另一個世界。

五歲的時候,兒子只著迷於自然科學和天文書,家附近圖書館的同類書籍都被他逐本啃過了,就要帶他到遠一點的圖書館去。那時我家每星期必到的地方除了教會就是圖書館。而且美國的圖書管體系相當完善,資源充足,一次可以搬幾十至一百本書回家,所以家里就有個常新的小圖書館,餵大了兩個小家伙的胃口。

三年前搬到了泰國,根本找不到像樣的圖書館,英文書籍更是寥寥無幾。感謝神,Kindle電子書正開始流行,在弟兄姐妹的愛心支持下,兩兒一人一個,能繼續從網上購買或借閱書籍。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他倆也離不開Kindle了。

不管到哪裡,只要有圖書館,我們一定帶孩子去逛,參觀圖書館是他們的至愛。香港、上海、深圳的中央圖書館都有他們屁股壓過的痕迹。

美國的圖書館給了兩個孩子許多美好的回憶,但再回去的機會渺茫。不過,香港是他們的家,感謝神,這兒也有他們喜愛的巢,一年一度,他們可以舒舒服服地蜷縮在那兒一整天,讓書香從指間一頁頁飄過,讓書扉帶他們肆意穿梭於另一個時空。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失了安定,得了眼界

sunset-552離了香港這個「家」,失了安定,孩子卻大大開了眼界。

作為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又何嘗不呢?首先是兩文三語。到美國時,兒女都在學語言的黃金年齡,很快就變成了「英語人」,他們要掙扎的反而是中文。依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中文是不能放棄的,加上外子和我都是中文老師,更不希望兒女目不識丁。經過堅持不懈的家教及每年暑假回內地的短期沉浸,現在他們基本上達到小四、小五的程度,雖比不上香港的孩子,但總算沒交白卷。孩子在國內上過三間平民學校,無須昂貴費用,都是上帝開路預備的,為此我們獻上無盡的感恩。

從美國到泰國,兩個孩子經歷了極大的落差。尤其是第一年,沒朋友,語言不通,感到自己從優等生變成了傻瓜,每每觸及這個話題,都會黯然落淚,當媽的也戚戚然。不過這只是個過程,現在他們懂三文四語。多一種語言,就能打開一個新天地,能享受到飛越語言障礙的自由與自豪感。

離了香港這個緊箍沉重的教育系統,兩個孩子賺了一大把課餘時間。他們養成了大量閱讀的習慣,到哪兒都是書不離手。遨遊書海,逍遙自在,不知不覺間已拜訪了無數個彼岸,擷拾了各種奇珍異寶。偶爾聽到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不僅能提綱挈領,還不乏鮮明的個人品味。

除了閱讀外,好動的外子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們善用課餘時間參加各種運動。游泳、足球、獨木舟、滑浪風帆、滑雪、溜冰、滑板、浮潛、攀石、踏單車,兩個孩子都會玩,對其中幾項還會感到自豪。不要誤會,他們學這些都沒花太多錢,不是自學,就是參加有政府資助的興趣班。為了這一切,我們常常教孩子感恩。

到處跑,暢游過的地方自然不少。在美國,孩子們有機會一覽奇偉的大峽谷、仙境般的黃石公園。橫跨美國遷移的途中,一整星期露宿在山巔雪地。在山澗溪邊,他們一次又一次親手支搭起廉價小帳篷,點起裊裊炊煙,烤媽媽親手醃製的豬扒雞翅,配上兩片方包,樂此不疲。在泰國,最吸引的活動是浮潛,跟著大哥哥姐姐們福音旅遊,盡覽海底奇麗。在中國大陸,沒有怎麼遊玩,但住過南京、上海、深圳,體驗了不少祖國風情。

去的地方多,處過的人種也更多。大陸同胞、台灣同胞、埃及人、泰國人、美國白人黑人墨西哥人ABC;無神論者、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孩子們都處過。他們學習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學習適應、包容、欣賞、取長補短。不知道這種超越地界種族的經歷會怎樣影響他們的未來,但至少他們知道世界是上帝造的,世人都要敬拜神。

可幸,回到香港,這裡仍是他們的家。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失了友伴,學會了珍惜

1164637_28997352過去十年,我家頻繁遷徙,加上沒有固定豐饒的收入,對兩個幼齡的孩子到底有甚麼影響?

他們的確失去了很多!

「Jessica」,這個名字是長女從五歲一直唸到十二歲的,是女兒在美國結交的第一位好朋友,是她心目中無人替代的知交。那時女兒才五歲,但她對「朋友」的要求及認知,比許多同齡的孩子來得鮮明與深刻:「我們是那種會狠狠地吵架,但吵完會更愛對方的朋友!」兩年後為了實習,我們搬家,女兒被迫告別Jessica。雖然安慰說以後互相探訪、網上聯絡,但是時移勢易,這個名字最終只成了回憶。

初到泰國,語言不通,七歲的小兒本來就不善交際,加上在學校裡遇到跟他一樣不懂人情世故的男孩們,結果就落得個被欺負、受嘲弄的角色。為了保護自己,在校園他總是獨自一人,埋首電子書。當然他也不是逆來順受之輩,久不久身上會掛點彩回家,我們就教訓、安慰加指點,期待他下回能正確處理。

旁人可能會可憐我們的孩子,我這做母親的,也要慎防掉進自憐的陷阱。孩子孤單難過的時候,就跟他們一起過,告訴他們這些都是人生必經的,教他們倚靠耶穌,跟耶穌做朋友,愛不可愛的人。語言不通,學習不像以前得心應手,就教他們忍耐,跟他們分享我們是怎麼經歷的,誇他們比父母做得好多了。

感謝神的是,兩個孩子都明白了友誼不是必然的,學會了珍惜。前兩年女兒在國內小學插班一個月,遇到了友善的老師與同學,她會主動安排回去探望他們,帶小禮物送給他們,以表謝意,還想辦法把福音帶給他們。兒子也跟香港的堂兄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每年回港都珍而重之,放學後盡快完成作業,好跟他們一起晚膳、一起玩。

在泰國三年,捱過了當啞巴的階段,女兒結交了新朋友,兒子換了一班新同學,校園生活也快樂多了。

生命本來就是一次航海之旅。天爽氣清時固然舒暢,遇到風暴也是在所難免。既然有了困難,就教孩子如何面對。他們比在溫室的孩子早點堅軔、早點成熟!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