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成為「超人」!

1430055_46918929超人的哲學來自尼采將人類個體之間在智力、體力和能力方面的差異無限誇大,認為在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進化過程中,最後的結果必然形成兩類人,一類是「超人」,一類是「庸人」。當個別人物具有超等潛能,完全掌握自我,擺脫了物理和道德規範,能創造自身的價值,他就成了「超人」。

在我們日常生活裡,或者職場中,凡是行為表現有異於常人者,我們都冠以「超人」之稱號。從人類歷史中看,我們並未見到擺脫物理規範的真超人,但廣為人知的,是以愛和無私的行為、為他人放棄自己的尊嚴、甚至為別人獻上生命的例子。

其中一個便是耶穌洗門徒的腳的例子,祂要求門徒說:「我是主,是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我作了你們的榜樣。」(約翰福音十三2-17)。聽聞有些提倡僕人領袖的機構也是定期舉行為員工「洗腳」儀式,表達對人的謙卑。洗腳頗容易,其實最難跟隨的耶穌榜樣是「饒恕人七十個七次(即無限次)」(馬太福音十八22)的無怨心態;與及「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的愛仇敵心懷(馬太福音五39)。

我們可以模仿耶穌的外顯行為,但完全進入祂背後的使命卻不可能,因為祂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福音十45)。

所以當今成為「超人」的真功夫並非個人的外顯能力,而是如何用品格感染人,藉著屬靈生命的榜樣去影響旁人,發揮他們的生命力與管治的力量。真「超人」要具備一顆柔軟的心待人。更要存感恩的心,在心態上願意更新變化,去察驗生命的轉化。能做到這點,他便會擁抱永恆價值、不單看世上剎時的成就,以無私付出,謙卑地服事人。主耶穌的榜樣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十一29)

其實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超人」,我們家中也有超人(父母),只不過我們不懂尊重和珍惜;我們的學校也有超人(老師們),只可惜我們不懂欣賞和體會。其實,任何人也可以成為「超人」——原來「愛」是「超人」的背後動力。只要本着基督的愛,以謙卑態度與人相處,超越自我的弱點,展現生命意義,你也可以成為現實世界的「超人」!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入寶山,多取一點

1437392_87832145「買書容易,讀書難。」相信是很多朋友逛書展、逛書店後的實況,家中的書雖然不至堆積如山,但書的最後一頁呢,可能到下年書展仍難見天日。你也會被這種情況弄得氣餒嗎?不要緊,以下有幾個小秘訣,看能否助你一臂。

看得少,讀得深
現代人事事要「多、快、好」,這是讀書階段的餘毒,逼得人人不願再看書。其實畢業之後,閱讀大可成為一種消遣,隨便讀讀。古人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指不必過份追究,量方面亦同理。寧可好好讀一句話,深入心扉;筆者曾經因為小說的卷首第一句太震撼,馬上掩卷,細細品味。那之後整個故事呢?又不是趕報告、交作業,慢慢再看好了,一剎感動是無價。

挑戰一下
不少讀者也有坐過山車的經驗,那陣刺激快感令人開懷。讀書也可以有此痛快,而且往往更持久。閱讀時,大家不妨給自一點挑戰,簡單的例如:連續看五分鐘,讀五頁;進階的話也有:直至看到與心靈共鳴的語句便停下來品味。有意在深度和長度(即閱讀文學巨著)挑戰的讀者,便請先確認自己的能力——新手挑戰波士,太快陣亡也是拿不到寶物的——讀一本輕鬆作品好了。

記錄心得
「心得」一詞,乍看嚇人,其實解作「心中所得」便平易近人得多。我們看書,有時會像上面所說,碰到某些與自己產生共鳴的內容。無論那份「心中所得」是歡笑、哀愁或興奮,都值得在書頁空白處記下,即使隨便幾個字,日後翻看可以重溫感動,而且作為挑戰的里程碑,也讓人充滿成功感。

開心SHARE
常言道:閱讀是孤單的事,但只要有誰願意分享,它很容易就成為建立關係的材料。還記得上面提及,發現有共鳴的語句時便稍停下來嗎?這時除了自己玩味,或記錄下來,也可以在Facebook、Twitter分享,有興致的話,更可以配上圖片。要試試嗎?朋友一下子就聚過來囉!

過去大家都在閱讀,但不一定懂得箇中樂趣,只是一味為拼考試、趕功課而讀。如果真正希望體驗「悅讀」,便要記住停止和與人分嚐,這樣才會有加倍的優閒趣味。怎麼樣,準備好進入寶山,多取幾件寶貝了嗎?

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

10488406_838584699500009_7386834346632037084_n書名: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
作者:Horace H.S. Yuen

閱讀電子書(iPhone/Android)

閱讀電子書(iPad/iPad mini)

內容介紹:
作者縱橫職場四十多年,對職場上的現象瞭如指掌。本書從七個向度探討職場上的種種迷思,每一章均以問題引發思考,例如:個人成長如何影響你的求職意向?除薪酬和前途外,職業還有其他意義嗎?在人生中,你肩負著多少角色?職業發展與人生轉變有何關係?退休後適宜發展「第二職業」嗎?

就職場上的迷思,本書並非為讀者提供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結合自身經驗,加上個案分享和聖經教導,全面剖析職場上可能遇到的挑戰,幫助讀者在生涯規劃上找到定位。

不論你是準備求職,或正在面對職業轉變,本書均能引導你反思工作和生活的核心價值。另一方面,本書對就業輔導員和牧者甚有參考價值,幫助他們與求職者同心同行。

2014 香港書展 現場介紹

《靜,打碎內心的》

靜,打碎內心的書名:靜,打碎內心的
作者:吳李金麗

價錢:港幣105
「得力閱讀」惠優:港幣68

實體書訂購
閱讀電子書(iPad/ mini iPad)
閱讀電子書(iPhone/Android)

內容介紹
靈修,是否已變成你的例行公事呢?

基督徒的靈修方式,總離不開詩歌、讀經和默想;有時我們已經把它看成時間表裡的一項工作,欠缺與生活、心靈和情緒結連。再如何靈修,內心也像牢牢頑石。

吳李金麗女士從事基督教教育超過25年,還是心理輔導員、靈命雕塑師。書中收錄了她一次靜修之旅,經歷四個階段旅程,刻骨銘心的震動,同時經歷上主的疼愛。字裡行間在在分享她透過等候、整理情緒和想像歸向上主,打碎阻隔觸碰內心的岩石,對自己認識更真更深。

每篇文章之後更加設有「靜靜走向」,幫助讀者不單閱讀,還可以親身展開個人靈修旅程;盼望這將成為你與上主間的階梯,立於頂,連於天。

作者簡介
吳李金麗女士從事基督教教育超過25年,是個資深的家庭工作者、作家、講師、心理輔導員、靈命雕塑師。擅長婚姻及家庭治療、親子關係建立、情緒管理、小組輔導及兒童遊戲治療等。是一位熱誠的講師,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地、教會、神學院、學校、社團主講不同類型聚會及訓練,廣受歡迎。曾任福音證主協會家庭事工副總監(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Limited, Assistant Director of Family Ministry)及《天倫樂》基督教家庭雜誌主編超過20年。近年專注追求生命操練,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上帝,撰寫靈修文學,並發表於應用程式及其他網上媒體。

失了友伴,學會了珍惜

1164637_28997352過去十年,我家頻繁遷徙,加上沒有固定豐饒的收入,對兩個幼齡的孩子到底有甚麼影響?

他們的確失去了很多!

「Jessica」,這個名字是長女從五歲一直唸到十二歲的,是女兒在美國結交的第一位好朋友,是她心目中無人替代的知交。那時女兒才五歲,但她對「朋友」的要求及認知,比許多同齡的孩子來得鮮明與深刻:「我們是那種會狠狠地吵架,但吵完會更愛對方的朋友!」兩年後為了實習,我們搬家,女兒被迫告別Jessica。雖然安慰說以後互相探訪、網上聯絡,但是時移勢易,這個名字最終只成了回憶。

初到泰國,語言不通,七歲的小兒本來就不善交際,加上在學校裡遇到跟他一樣不懂人情世故的男孩們,結果就落得個被欺負、受嘲弄的角色。為了保護自己,在校園他總是獨自一人,埋首電子書。當然他也不是逆來順受之輩,久不久身上會掛點彩回家,我們就教訓、安慰加指點,期待他下回能正確處理。

旁人可能會可憐我們的孩子,我這做母親的,也要慎防掉進自憐的陷阱。孩子孤單難過的時候,就跟他們一起過,告訴他們這些都是人生必經的,教他們倚靠耶穌,跟耶穌做朋友,愛不可愛的人。語言不通,學習不像以前得心應手,就教他們忍耐,跟他們分享我們是怎麼經歷的,誇他們比父母做得好多了。

感謝神的是,兩個孩子都明白了友誼不是必然的,學會了珍惜。前兩年女兒在國內小學插班一個月,遇到了友善的老師與同學,她會主動安排回去探望他們,帶小禮物送給他們,以表謝意,還想辦法把福音帶給他們。兒子也跟香港的堂兄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每年回港都珍而重之,放學後盡快完成作業,好跟他們一起晚膳、一起玩。

在泰國三年,捱過了當啞巴的階段,女兒結交了新朋友,兒子換了一班新同學,校園生活也快樂多了。

生命本來就是一次航海之旅。天爽氣清時固然舒暢,遇到風暴也是在所難免。既然有了困難,就教孩子如何面對。他們比在溫室的孩子早點堅軔、早點成熟!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入寶山,取一點

557329_83782814香港書展將近,一年一度的盛事,想必有很多人入場參觀。但是,書籍太多,有時難以下手選擇,有時想試試閱讀又怕讀不懂,最終只能隨意走走,空手而回。

入寶山又怎能空手回?筆者在這裡建議幾個選擇書本的小貼士,和讀者一起試試開始愉快閱讀。

一、輕鬆為先
想開始閱讀,首要還是找到合心意的書籍,但有時我們的閱讀偏向以功能為主。如果要在閱讀上找到樂趣,還是得放下功能導向的想法,挑選有興趣的話題來閱讀。

二、要字大
有時打開書本,如果裡面的字密密麻麻,實在容易令人卻步,即使買了回家也不會經常有興趣看。因此,如果選書時能夠留意字的大小,不要讓自己懷有太大心理壓力,也較容易開始品嘗內容。

三、書與手掌
閱讀很多時受外在環境影響,書籍的大小、厚度亦是值得考慮的因素。如果面積太大和不便攜帶的書籍,可能大大減少拿起書來翻看的意欲;若是拿在手上有舒適感覺,相信是較有利閱讀的條件。

四、不必多
身在書海中,每本書也在花枝招展,很容易便會買得多了。筆者曾聽說有人一口氣買下數本,但到書展再臨時,連一本也未完成。其實,書不必多買,反正不是街市買菜;目標定在「輕輕鬆鬆讀一本」就好了。

五、價格即決心
有些人會害怕未能完成書本而不買,但是付出一點金錢確實有鼓勵作用。因此筆者建議,入場人士最好心裡設一個小數額(例如:$100內),買一本書開始閱讀。說到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嘛﹗

幾個小貼士,希望能夠成為大家進入寶山的踏腳石,也幫助大家拿一點寶石、珍珠回家,更重要是能夠賞玩,體驗樂趣。

更多與「證主」相關的書展資訊,可以在這裡看到

一個「不用講道理」的家?

1436721_54808258甚麼是道理?「道理」就是事物的規律。事情或論點的根據和理由。「道理」亦可以是處事的原因及方法等。詞語出自《文子‧自然》:「無權不可為之勢,而不循道理之數,雖神聖人不能以成功。」

我認識一家人,兩個孩子已長大,剛出社會做事,這兩位受過高等教育的「80後」子女凡事都有他們的主見,但偏偏他們的父親卻是愛子女心切,心態仍當他們小孩子般看管,凡事都指指點點,大事如交友擇業,小事如選擇外出晚飯等、都要加點建議。這些過程少不免引致不必要的爭拗,使雙方都感到很無奈,甚至很多時候各執一詞,有道理變了無道理,往往使好事無端鬧僵了。

一個簡單的四人家庭可以將「道理」變得如此複雜,難怪香港社會近年來被抗爭、批判、暴力行為等的意識形態淪陷了整個社會。現今社會的所謂「道理」包含着廣範的演譯,例如:「公開、公論」的道理、爭取「民主人權」的道理、「民調結果」的道理、爭取「言論自由」、行使「個人自由」的道理、專業人仕的道理等。總之「公說公理、婆說婆理」。究竟社會那一把聲音才是社會的道理?這是今天社會的一大困擾。

或許我們不想觸及政治議題,所以還是返回為這家庭尋找答案吧!誠然、父母管教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當孩童年幼時不加以管教,到他們成長時便會太遲和效果太弱了。聖經「箴言」裡的教訓是「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言二十二6)。家庭裡要講道理,尤其是分別是非黑白與對錯,犯錯要承認及改過等。聖經也有另一處說:「你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性命免下陰間。」(箴言二十三14)。

但是,當孩子長大成人時,雙方建基於不同觀點、辨別「對與錯」便不容易了,尤其是在各執一辭的局面或受情緒影響之際,這時雙方便要作出心態的調較,以愛包容,等候對方回轉。愛的力量,有時比說道理力量更澎拜。說穿了,就是兩代之間只需為對方留一點空間,問題便會迎刃而解。不過這又談何容易,倘若雙方不願放下心中的堅持和自己的「面子」,恐怕事態仍不會改善。

不如雙方同意接受一個協議:就是在家中「不用講道理」,只要凡事尊重對方,接納對方意見便算了。只要為父母的「多一點信任,少一點行使父母權威」;為子女的「多一點諒解,少一點對父母的抗衡」便可以了。相信這是真正表現愛的最高境界,因為「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書十三7)。所以一個「不用講道理」的家才是一個和睦和諧的家,大家認為可以一試嗎?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誰是我的小烏鴉?

918566_89513621〈誰是我的小烏鴉?〉
吳李金麗

6月5日證主來電說《靜,打碎內心的》由於離籌款目標尚欠$44,000,故未能「開機」印刷。他們隨即修訂:為配合「香港書展」的銷售及推廣,建議下一個籌款里程為 6月15日,若達標則可趕及香港書展現場銷售,否則,取消訂下的銷售及推廣活動。若延後,下一個籌款里程為7月15日,以配合8月各項書展活動。

聽吧,靜靜禱告,默默等候,無言於主前。
良久,出現神命以利亞先知藏在基立溪旁,喝那裡的水,又吩咐烏鴉供養他。(列王紀上17章)

我看見一支強大的物流隊,黑壓壓一片,烏鴉不知從那裡得肉和餅,早晚按時給他叨來。

溪水乾涸後,神又命他到撒勒法一個寡婦家,由她供養。然而,婦人只有一把麵和一點油,連自己都養活不了。她聽從把僅存的糧給先知作餅。結果麵和油從不缺少,直至神降雨大地。後來,她的兒子死了,蒙神復活他。

感動、激動、觸動、欣喜、震撼,盡化為眼淚,洗滌焦慮疑惑、忐忑不安。
腿色、沉悶、抑壓的信心,宛如春雨滋潤下的花瓣,層層開放。
神啊,一切在你掌控中,你是大能的神。

我感到平安,得到鼓勵。
這10天,我向兩個應邀講道的教會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學生,分享出版的需要,尋找上帝的小烏鴉,尋找得福的人。感謝神,有弟兄姊妹索取奉獻表格。

6月16日晚,我教書,小息時,向同學呼籲:「誰是我的小烏鴉?」。有一同學奉獻了$500,有一同學說她可以包底,問我尚欠多少。我即時聯絡證主同工,他也不知道。最後,那同學說奉獻6萬元,不用問了。6萬是出版的全部經費。

感謝神,祂以大能證明自己是信實的,祂向世人展示,祂要作的事,沒人可難阻,祂掌管一切。在過程中,祂磨練我的信心,尋找願意任祂差遣的人,尋找渴慕得福的人。祂向世人宣告,祂是神,值得我們至死跟從。

是神啟動出版的意念,今天祂成全。(參腓1:6)

齊來愛家(十):給父母妙計錦囊

OLYMPUS DIGITAL CAMERA現代都市裡的承子都很聰明,有不少文章都指出,孩子懂得測試成人容忍的底線,而作出相應行動。父母面對這樣聰明的孩子,怎能夠不學會一點「計策」來自保?以下文章,就為大家提供三個不可或缺的「錦囊妙計」——

確立教養大前提
教養兒女,父母兩人的共識和同心乃先決條件。聖經箴言三十一章講到賢妻開口就發智慧,舌上有仁慈的教誨,再加上一句「丈夫稱讚」,暗示夫婦兩人有著默契……孫子在論述打仗制勝條件時,把「道」列為五事之首,可見其重要性。所謂「修道而保法」,才能夠成為「能為勝敗之政」。回到教養子女這課題,許多父母不單止沒有明確的理念,常人云亦云看風駛舵,再加上父母兩人之間多有矛盾,結果令兒女無所適從。

由「目標」開始
父母管教子女,首要知道自己希望子女將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即是教養子女的目標。但所謂「目標」,仍有總體目標、長遠目標、短期目標的分野,它們相互之間要構成一個整體,形成體系,以便按時分糧,有效施行管教。

舉例說,基督徒父母必須有一個理念,就是相信子女是屬於耶和華上帝,子女的生命目標是活出和活好上帝的性情。父母在這個大前提上若果抓不穩,就必然隨著社會的風氣飄來盪去──潮流興補習,就送子女去補習;潮流興珠心算,就送子女去學珠心算;潮流興遊學,就急不及待送子女去遊學。

生活細節不容忽視
在生活的細節上,父母更加要建立共識,言行一致,並且對子女的要求和管教也切戒互相矛盾。如果想子女活出和活好上帝的性情,那麼在品格培育、思想教化、行為規範及生活習慣四方面,必須有一致的立場,以及具體而周詳的規劃。

……總的來說,父母兩人在管教子女上一定要先達成共識,除了一主一信一洗,還要加上同一個方針理念。除了父母的共識,還要加上子女也明白和認同這個理念,所謂「令民與上同意」的「同意」,也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同心合意」,以至爺爺奶奶、公公婆婆,甚至家中的外傭也要認同,才可有效教養子女。

(原文載於:天倫樂168期〈教養兒女需共識〉)

齊來愛家(九):讓感恩成為生活

20140626_588373_25380395有時看到車廂裡孩子大吵大鬧,我們便可以想像孩子在家裡是如何被溺寵——不愁衣食,稍遇不順便有傭人(父母)服侍,每件事都是理所當然。怎麼辦呢?最好的方法還是讓孩子學會感恩,告訴他並非每件事都理所當然發生,好處很多,下文作者就總結了——

作為父母,相信大家都不願見到新生代猶如以上所描述的小霸王;因此,我們實在應該撥亂反正,拒絕跟著其他人那樣一味抱怨投訴,反而身體力行實踐感恩,以身作則,培育我們的下一代學會感恩,珍惜身邊的人事物。那麼究竟甚麼是感恩?感恩對我們又有甚麼正面影響?我們又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呢?

……羅伯‧艾曼斯和邁克‧麥卡洛為感恩下了一個定義,他們認為「感恩」是一份對人生充滿讚歎、感激與及欣賞之情。此外,他們更認為感恩不但是一種生活態度,還是一種心情、道德、習慣、動機、正向的性格特質,甚至是一種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

為了更加了解感恩對人類生活的正面影響,羅伯‧艾曼斯及其他學者進行了許多系統性研究。其中一些實驗研究很有趣,他們要求參加者分成三組:第一組每天寫下至少五件自己覺得感恩的事情,那些事情可以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發現身邊一些好人好事、感激別人的幫助等等;第二組每天寫下五件令自己煩厭的事;至於第三組,則可隨意寫下該天發生的事件。結果顯示,每天花時間寫下感恩事的第一組參加者,不單對生命中出現的人和事充滿感激,並且快樂感和正面情緒都比另外的兩個組別高。

……有關感恩的研究更顯示,以上關於感恩的各樣好處,一樣能應用在幼兒甚至是青少年身上。各項研究皆顯示,常常充滿感恩之情、能做出感恩行動的孩子,較少著重物質享受,學習成績更好,亦願意訂立更長遠的人生目標。此外,他們較少經歷因壓力而造成的身體困擾(如頭痛、肚痛等),並相對較喜歡及滿意身邊的家人、朋友和師長。

既然活出感恩對我們的身心有如此正面的益處,我們不妨首先自己身體力行,再與你的伴侶和孩子一起度身訂造屬於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活動,持之以恆,定能建立一個常常感恩、喜樂的家庭。

(原文載於:天倫樂169期〈給自己一份祝福〉)

基督教數碼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