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愛家(八):父親好比一棵樹

20140625_1442778_29173597現代家庭裡,孩子物質充裕,但代價往往是失去父親的提攜和教導;而即使父親經常留在家裡,又未必能夠作為模範。或者,我們是時候想想父親的角色如何演,這是令整個家庭快樂圓滿的重要一步,以下這歸文章就引導我們在何處踏出這一步——

曾經讀過一首小詩,詩題叫「父母猶如一棵樹」。真的,父親好比一棵樹,兒女是它的果子。父親若想兒女做人有所成,自己必須先做一棵堅實挺直的樹,更加好像聖經〈詩篇〉第一篇所說的要栽在溪水旁;換句話說,就是要汲取足夠的養分,接受日曬雨淋的洗禮,這樣的樹才可以結出健康的果子。

香港的父親很忙,很少注意自己在做人方面的修養功夫。記住為人父親也要在生命成長方面下苦工,先修身才可以齊家。父母若怠惰於成長,兒女有樣學樣,也會練精學懶,最終一事無成。

好的父親除了以愛心為主導,懂得管教,更要敏銳和體貼兒女的需要。幾年前父親節,香港某報社訪問了逾千青少年,問他們心目中的理想父親,答案是必須具備下述質素:節儉(48%)、樂觀(42%)、仁慈(40%)、忍耐(36%)和誠實(35%)。研究結果很值得我們三思,許多人以為新一代的兒女只懂吃喝玩樂,對父母沒甚麼期望,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兒女表面上是「hea下hea下」的做人,心底對父母其實是有期許的。父親若要贏得兒女的尊重,首先要贏得他們的心,秘訣在於好好活出他們所期望的質素。

其次,父親也要對兒女有期許、管教和激勵。當有人問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如何鬼斧神工地完成曠世雕像「大衛」,他只是輕描淡寫的回答說:「大衛本來就在這塊大理石內,我只不過是將不屬於大衛的部分鑿掉而已!」

做父親必須在兒女身上看到他的本來面目。米開朗基羅說得好,正如大衛本來就在大理石內;同樣,我們的兒女都有美好的一面,他們一樣是上帝的精心傑作,使人莫不嘖嘖讚歎。

(原文載於:天倫樂169期〈父親就像一棵樹〉)

齊來愛家(七):孩子出生之後

20140624_1439524_39572577新婚燕爾的二人生活,慢慢過渡至劬勞養育乳燕的歲月,不少夫妻也因此關係轉差,甚至反目。工作的忙碌、為人父母的壓力都是實際在肩頭上的重擔,夫婦倆應該怎樣平衡,才能面面俱到?以下這段文字,便教我們如何調校焦點,維持兩人間的愛意——

孩子出生後,他們摸索如何照顧小孩,又要兼顧工作及家庭,忙碌極了,兩人已許久沒好好傾談,她不時抱怨他沒關心自己,他亦不滿她常囉唆,失卻了從前那份溫柔……

孩子的出生,令夫婦由「二人世界」變為「三人天地」,甚至「多人生活」(例:傭工或其他家庭成員到來幫忙照顧孩子),夫婦須學習分工、平衡家人與自己作為新手父母的關係,乃至訂立生活的優次等。面對每天重複的照顧工序之餘,夫婦可能同時要兼顧日間的工作;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夫婦二人又要為孩子的教育張羅……一浪接一浪的管教任務,叫兩人忙個不停,身心疲乏。

夫婦無論在子女管教、工作及家庭等方面,都要面對兩人間不同程度的分歧和張力,彼此容易將焦點放在子女身上,因而忽略了對方,更容易因管教問題而產生衝突,影響大家在婚姻中的滿足感。

夫婦應明白對方也跟自己一樣面對著壓力,二人更加要同心,互相包容和體恤,並留意自己的言行和情緒對對方的影響,在兩人的關係與孩子之間找到平衡。夫婦宜刻意製造空間,例如邀請家人幫忙看管孩子一個晚上,好讓彼此重拾拍拖約會的心情,藉此增進婚姻關係,不要讓孩子成為兩人的「第三者」。

(原文載於:天倫樂170期〈婚姻的挑戰與出路〉)

齊來愛家(六):男人作頭不容易

20140623_758859_62992287「缺席父親」已是普遍社會問題,因為上一代的父親缺席,令不少新組成的家庭被牽連。年輕丈夫(或父親)若不懂得如何處理昔日傷害,問題將會伸延至自己家庭。男人要作頭並不容易,歸根究柢,可能要回到生命的問題,以下這篇文章或能給予我們一些方向,以致終斷惡性循環——

我認為男人若真的要作女人及家庭的頭,首先他必須處理自己生命的問題,重建與神的關係,進深禱告,好能自我成長;其次,要學會愛妻子,尊榮妻子,使妻子也樂意尊榮自己,同時亦要每天為妻子及兒女祈禱。最後,我鼓勵夫婦二人參加一些婚姻營會,讓神介入重整兩人的婚姻關係,彼此真實悔改並復和。

的確,男人很怕面對自己生命的問題,不過若不處理問題,就很難成長;也因此,男人總是渴望有一個無條件接納自己的同性去引導他們,作他們的師傅。我建議各位男士除了找一個屬靈父親,亦可以在男人小組中跟其他弟兄一起成長。根據我的經驗觀察,男人在同性別的群體中成長得特別快,彼此守望交代,竭力追求聖潔的生命。男人必須有弟兄常常守望保護,才能遠離那惡者的試探;因此,男人切忌孤單。若男人不能離開罪,就不能成長,亦很難在家裡作頭了。

當男人得著成長的動力,他就可以踏前一步成為家庭的頭。他會學習愛護和尊榮妻子,例如當看見妻子做家務很辛勞,就應該主動幫忙洗碗,因為很多妻子看見丈夫主動幫忙做家務時,她便感到被愛,可能比丈夫對她說「我愛你」更受感動。故此,男人必須以妻子能感受到的方式去愛她。此外,男人可適當地在人前稱讚妻子,讓妻子感到被尊崇,有光彩。最後,男人必須學會每天為妻子及兒女祈禱,因為神會透過男人的祈禱,祝福保護他的妻子及兒女,叫那惡者不能有任何攪擾。

有時,當夫妻關係似乎停滯不前,沒有甚麼突破,參加婚姻營是一個讓神更新婚姻的機會。我曾負責帶領多次婚姻營會,親眼看見很多夫婦在營會中處理了往日積累的恩恩怨怨,重燃愛火,有些夫婦更因此願意委身在夫婦及家庭事工上。

……男人若能在家中活出作頭的模範,讓父親愛母親、母親尊榮父親的情景刻劃在兒女的心中,我們的下一代便有榜樣去跟從,因而延續男人作頭的屬靈秩序,在家中營造愛的氛圍。神此時此刻正在復興香港的弟兄,除了起來作家庭的頭外,還要復興神的國度。這是一場硬仗,但願大家都切切為男人的復興祈禱。

(原文載於:天倫樂160期〈男人作頭難難難?﹗〉)

齊來愛家(五):傳送心意暗號

20140620_1118262_53602860現代生活忙碌,單是工作已經令人吃不消,更別說育有子女的家庭。幸好,科技確實為生活帶來不少方便,就連增進夫妻感情方面也受益不淺,只要運用得宜就能在繁忙拉近彼此的心。以下這篇文章,作者正好示範如何藉智能電話傳送愛意,你的生活或者也能發現這類小情趣——

結婚快二十年了,工作跟家庭都讓我的日常生活非常「充實」,老公忙於事奉和進修,晚上孩子入睡後的「二人時間」大多被功課充斥,不然就是累死在床上。婚姻講座中常提及的「親密戶口」已很久沒有「存款」,看來差不多快破產了。負責講座的導師通常會建議夫婦們一些「存款」小點子,例如太太可以在丈夫的公事包裡留個便條表達關心,或丈夫在廚房抽屜內藏個小禮物讓妻子有個驚喜。可是每天早上忙著催促孩子起床吃早餐趕校車,哪有閒情來寫便條?丈夫更是連孩子現在讀幾年級都常常忘了,怎會記得給我買小禮物!

可是自從我倆都轉用了智能手機後,發現「存款」的方法突然增多了。在校門外等候孩子放學時,會收到他的whatsapp:「老婆,很掛念你。」黃昏時份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時,又會收到他留言說:「村巴快轉入迴旋處了,很快就看到你啦!」雖然那時對著火爐滿額大汗,也即時身心暢快,充滿動力。手機傳訊的好處是,可以即時收發,心裡突然想起有話要講,就可以傳給對方。而接收的又可以隨自己的作息反覆收看,對於忙碌的都市人來說是既省時省力,又達到高果效的傳訊方式。

還記得「那些年」,在我們約會的年代,流動通訊並未普及,只有大商家或銀行大班才會拿著像水壺一樣的手提電話在街上大聲談話。因為我修讀傳理,已十分先進,腰間帶著傳呼機;拍拖後傳呼機就成為我與男友間的傳情媒體。未用過傳呼機的人可能不知道,使用第一代傳呼機是先要打電話上傳呼台,留下自己的姓氏和電話,然後再由傳呼台把一連串數目字傳送到機主的傳呼機中。不過傳呼台也訂立了一些常用語的代號,例如:123=打電話回家、234=媽媽找你,也特別為情侶設了一些代號,例如:666=我愛你。當時,我跟男友也自訂一些暗號來表達心意。

現在的智能手機就不同了,年輕人在餐館吃飯,菜餚送上後第一件事情不是舉筷,而是拿起手機拍照。老公雖然年紀不輕,卻也喜歡這玩意,而接收影像的就是我。所以雖然我不在他身邊,不過卻很清楚他午飯吃了甚麼,或今日上班時在車上看到甚麼特別的事物。彼此雖然不在一起,但感覺卻很親近。

(原文載於:天倫樂163期〈愛你在iphone中〉)

齊來愛家(四):成為貼心愛人

20140619_1418157_85193619新婚後共築愛巢,有時全心全意的付出,卻令兩人忽略了彼此。事業心重的男士往往在這個關口上觸暗礁,不少婚姻因而破裂。解決的方法:男士除了要照顧事業,還得時常提醒自己做個「貼心愛人」,這樣才可以「愛情事業兩得意」。下文正好說說話方面的聖經教導——

聖經真有這樣的教導嗎?請看:「照樣,你們作丈夫的,也要合情合理與妻子同住。要體諒她比你軟弱,要尊敬她,因為她是和你一同承受生命的恩典的。這樣,就使你們的禱告不受攔阻。」(彼得前書三7,新譯本)

若要做貼心的愛人,要有以下素質:

不自私自利
不自私其實就是關心、體貼配偶的感受。如果丈夫堅持「男主外、女主內」,回到家之後就蹺著腿看電視或是做自己的事,然後要求已經極為疲憊的妻子來配合「我的需要」,那麼就算怎樣溫柔、順服的妻子,也會力不從心!身為一家之主,弟兄應該自問:「我如何能從妻子的感受、觀點出發,並且體貼她的弱點和特別需要,來為她承擔,為她著想,幫助她實現自己,以致得著滿足,有成就感?」

常讚美妻子
要具體地稱讚妻子的一切,包括美麗、溫柔、性感、魅力、體貼、能幹等等,當我們說出口時,必定會讓太太心花怒放。做丈夫的,千萬不要只是愛在心裡口難開,要讓性生活更美滿,就要每天給妻子讚美,而不是在想要得到的半個小時之前,才冒出幾句甜言蜜語。讚美必須出自真誠,且多多益善。如果我們忘記如何誇獎或讚美另一半,那就請多多回想婚前自己是如何追求、戀慕太太吧。

「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這在主裡是相宜的。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不可苦待她們。」(歌羅西書三18)弟兄們,當我們的妻子深深知道我們努力地要成為專心的丈夫和體貼的愛人時,她怎麼不會自然的順服呢?

(原文載於:天倫樂160期〈愛裡便有順服〉)

齊來愛家(三):想你知道四件事

20140618_1422276_45008904當兩人感情成熟,踏進人生另一階段——婚姻,婚後生活或多或少會有一點轉變,要適應過來並非易事。尤其男士不易表達情感,在變化中往往承受壓力而不自知。以下就有幾件事,值得男士和女士好好認識,或者能夠讓新婚生活更趨美滿幸福——

第一、不要逼他放棄一些心頭好
每個男士都有自己的心頭好,有男士「迷」攝影、潛水、音響、運動等不同的興趣,這是他另一個世界的追求,要求太太完全認同或一起參予是不可能的事;另有些活動,男士只喜歡跟其他男士一起做的,做太太的也要明白。這些興趣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你不感興趣不代表他要放棄。我認識一位喜歡收集幪面小超人的男士,新婚後的廳櫃都擺滿了他的收藏,是朋友到訪時的話題。太太很好,沒有大力反對他。後來他們一對兒女相繼出世,這位男士不得已才最終放下這方面的興趣。

第二、不要試圖改變他
常言道,兩人拍拖期間要彼此認識透徹,要清楚誠實的問自己:「若面前的人婚後不會改變,那麼你仍能接受他,與他共同生活嗎?」沒有人喜歡被人挑剔或改造,我們的自然反應是自,會反問對方:「你又很完美嗎?為甚麼你不先改好自己,再來要求我轉變吧。」新婚的女士會特別不習慣,因為丈夫作男朋友時,甚麼都遷就自己,為甚麼婚後卻不願為自己付出和犧牲。這感受是可理解的,但另一邊廂的丈夫則會想:我已經為你付出不少,為何婚後我不可以做回自己?

第三、不要待他像在你之下
男性對身分地位十分敏感,你若令他感到不被尊重,特別在人面前輕看他,他會有很大的反應。就算是要求他做一些家務,也不要像發號施令般。在公司只有他的上司可以這樣對他;回到家他絕不想有一種被指揮的感覺。反正你也想他成為一家之主,對吧?

第四、不要永遠覺得是你對他錯
夫婦間總會有一些意見或決定上的爭執,大家的意見有出入在所難免。其實男人看重事情是否有道理,拍拖期間,他會樂意遷就忍讓,但這情況最理想是互相「有來有往」,彼此體諒遷就。或許女士們會想,你若愛我就要聽我、就我──但總要有一個限度。互有輸贏才是一個有趣味的對手,永遠是你對他錯,會讓男士容易產生放棄的心態──既然甚麼都是你對,我就收口,拒絕參予。說穿了就是無聲的抗議,是一種被動的攻擊(passive aggressive)。記著,找些機會給他贏,讓他有一份英雄感是好的。

(原文載於:天倫樂158期〈婚前想你知道的五件事〉)

《雲端上的領導》

LeadingFrTheCloud-apple-HR書名:雲端上的領導 (總代理最新再版)
作者:趙錦德

趙牧師多年來在加美澳港主領健康耀會、領袖培育及教會增長等課程及講座,在他所到之處,一方面分享、一方面學習,整合了各地共適的問題及適切的原則,提供實際可行的牧養、發展、領袖培訓及生命導師的亮光。在本書中,他透過多年來不計其數的飛行旅程中所領受的,以飛機在雲上飛行中的有趣例子作比喻,喻出重要的領導原則與技能,對矢志教會的教牧及信徒有莫大的幫助。而每篇短文後更附有應用建議及思考問題,作為個人思考或小組研習,甚有幫助,實在是一本華人教牧及信徒學習領導的極為合適的「飛行手冊」。

延伸閱讀:
策略領導——教會領導錦囊

書籍資訊
書名:雲端上的領導(總代理最新再版)
作者:趙錦德

出版社:OnTrack Ministry
初版日期:2011-12-01
最新版日期:2013-05-01
版次:2版
頁數:192
國際書號:9780988151116
語文:繁體中文

原價:港幣78元
得力閱讀優惠價:68元

以iPad / mini iPad開始閱讀

 

齊來愛家(二):健康戀愛

20140617_1427285_54435816戀愛既甜蜜,又充滿危險;愛的幼苗如果不小心培育,很容易就會結出苦果。特別近代媒體經常渲染以肉欲維持兩人關係,結果往往不像肥皂劇的情節般美滿,反而演變成新聞報導、一次次的悲劇。怎樣才算是「健康的戀愛」?以下這篇文章或者能夠給予我們啟發——

這一代青少年對於性的態度已明顯較從前開放,對性的信息接觸也相當普遍,對於性的需求也很強。儘管學校在性教育方面的努力已獲得一些成就,但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性教育仍有待加強。個人認為結合學校與家庭,共同推動性教育才是最重要一環。

青春期可說是「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它是智慧的時期,也是愚蠢的時期;它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它是光明的時期,也是黑暗的時期;它是充實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失望的冬天。」(參狄更斯《雙城記》)要青春不變色、不變調,青春少年當自愛,大人們也得用心教導。

下面嘗試為性和愛作一簡單比較:

愛是──
一個過程,必須經歷到底才能明白箇中意義。
需要學習的情操,先透過被愛與照顧。
需要尊重對方才能發展建立。

性是──
與生俱來、自然不過的事。
性愛以外的事,對方無須理會。
大部分是一種對外來刺激的情緒反應。

以上所列是愛與性的極端分別,但性其實不只是肉體的刺激與快感,還包含情感、心理、道德、精神的成分。

健康的戀愛關係基於平等、尊重和互信,雙方都願意為對方付出;相愛的人能一起互相扶持成長,彼此都處於愉悅中,能感受到和諧、幸福及溫暖,也會珍惜對方。愛不是要去佔據和控制對方,而是樂於見到對方快樂和成長。

戀愛須用心去感受,亦要不斷學習。不過,愛情雖然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但絕不代表所有。我們要學習在工作、健康、興趣、友情、親情等各層面取得平衡,並先要懂得愛惜自己及身邊的親朋好友,才有能力去愛。

(原文載於:天倫樂158期〈來為性、愛定分界〉)

齊來愛家(一):愛有真理

20140616_1440392_78885153戀愛,是永恆的課題:如何找到愛自己的人、如何愛所愛,相關文章三不五時就會在網絡上出現和流傳。聲音太多,有時我們也不容易分辨優劣對錯;幸好,認識愛、學習去愛也不一定要懂得高深道理,以下一篇文章就說出了最簡單,又最真摯的愛——

愛與慾本是兩碼子的事,卻又緊密相連,叫人不易分辨清楚。

你能「愛」一個只見了幾面、短暫認識的人嗎?沒有足夠時間相處,又怎能深入認識?沒有深入的認識,又何來信任?沒有不移的信任,又怎可能親密?少了深層的親密,又怎談得上愛?所以,要建立愛,時間絕不能少。

中文字挺有意思的;愛──要用心去感受,是全人的體驗,其中包括情感、思想、社交、身體和靈性的發展;若只顧身體的親密而忽略其他,就好像小朋友偏食影響健康一樣,會嚴重妨礙感情健康發展。

慾──單看造字,以欲為主──即以喜好為本,再加上心,可見「慾」多是從自己的感覺與所求出發,少去顧及對方的喜好、意願、福祉;若關係中側重肉慾,無疑仍可滿有浪漫與激情,但因為彼此缺乏一份關顧,所以激情過後,仍是空虛寂寞。

愛:是在乎心儀對象的福祉、在乎他/她的一切、出發點著眼對方的益處、作決定時情理兼備、不勉強對方順從自己的事……

所以,我特別喜歡《聖經》彼得前書的提醒:「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彼得前書一22)

若沒有真理作為基礎,藉著神的話潔淨我們的言語行為,校正我們的心思動機;若我們所講的「愛」只從自己出發,就是虛假,即「流料」和「冒牌貨」,品質差劣。劣質的愛必不會對人產生長久美好的果效。

相反,真正的愛因有真理作藍本,又在乎對方的福祉,必使人產生長久美好的益處,兩人會越來越合拍,彼此情緒會越來越穩定,日子越久也越有安全感。因著愛中的彼此關顧,處處為對方著想,顧及對方的感受和福祉,別人看到兩人的美善和諧,必會打從心裡羨慕欣賞。

(原文載於:天倫樂158期〈尊性大明〉p.9-10)

孩子沒有選擇?

76877_8199四年前,我們一家四口告別了四年快樂的遊學生活,經大陸、香港,終於落腳於泰國南部的一個小城。在機場候機時,女兒望著包圍我們的近十件行李箱,自豪而又迷惘地說:「媽媽,我們一家就是我們四個人加上這些行李箱。」

是的,我們沒有固定的房產,曾經擁有過一間居屋,但為了到美國進修宣教學,賣了。往後的這八年,為了學習、為了開擴眼界、為了幫助孩子打好中英文的語言基礎、為了宣教,我家往返遷徙不下七八次。每每安頓下來,添置的都是廉價二手傢俱;起程時,能拿走的不過是幾箱行李。

女兒今年十三歲,兒子十一,算起來,他們就讀過的正規學校已經超過了十間!就讀時間由一個月到三年不等。

跟我們一樣九十年代初大學畢業的同輩,大部份都是中產家庭,極度重視兒女教育,自小就把孩子送進名校,傾盡所能培育各種才能,保證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能配合孩子的學習。他們對我們這樣顛簸漂流、不斷適應新環境、甚至把兩個IQ極高的小孩帶到教育落後的地方上學,感到不可思議。

有人說,孩子不像別家的孩子生活富裕,會自卑。
有人說,孩子頻換環境,會沒有安全感。
有人說,這麼聰明的孩子,沒有完備的學習環境滿足他們,是浪費資質!
有人說,你們這是毀了孩子的前途!

我們知道,我們都知道:孩子成長的條件的確受到了限制。但是我們不相信,不相信這些似乎合理的推論,也絕對不願我們的寶貝落入這種「命運」。

有人說,宣教不是孩子的選擇,你們是在勉強他們!

沒錯,為了回應上帝的呼召,我們選擇拖著孩子跑,而孩子是被動地跟著父母跑。不過,我們相信孩子還有絕對的自由選擇不卑不亢、健康地成長,還有絕對的自由選擇追求知識、發展潛能,我們只要在有限的資源裡為孩子創造機會,剩下的就交托給從不失信的上帝!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基督教數碼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