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費蘭度

受苦節默想(七):弔詭的基督徒人生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徒人生」令我們想像的,往往是快樂,被上帝的愛充滿,這些不沒有錯。但是,欠缺了受苦去平衡,我們的人生會否變得只識喜樂,不知疾苦?基督徒的生命不單應該有苦有樂,還應建立對苦樂的正雅觀念。

受難節將到,讓我們一起閱讀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也思考學效耶穌在地上受苦的人生——

基督教信仰有許多弔詭之處,這本書向你展示了其中之一。聖經曾應許神會看顧忠心的信徒,供應他們一切所需。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地上所需用的﹞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保羅說:「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大衛說:「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三十七25)

然而我們知道,耶穌也說過跟隨祂的人要受苦。保羅說神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但這些話是他在獄中所寫的。這種弔詭,可見於耶穌論到門徒受苦的三段經文。

同樣地,保羅在獄中寫信給腓立比信徒,說:「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一12),所以,他可以對他們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又確認他們向神祈求後,「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在同一封書信裡,保羅說認識基督是至寶,即使失去世人視為寶貴的一切東西也沒關係:「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故此,對我們來說,受苦沒有甚麼大不了。

我深信這本書有助你確立(或鞏固)一種人生觀,拒絕視苦難為重大事件。我們藉著基督與神建立愛的關係,這才是重大的事。假如受苦使我們更靠近耶穌、事奉更有果效,那麼我們就要像保羅一樣,存喜樂的心迎接苦難。

我願以保羅給其屬靈兒子提摩太的贈言,作為這本書的結語,與你互勉:「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後二3)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192-196頁)

受苦節默想(六):信心與忍耐

20140416_1441581_24454507面臨傷害和痛苦,應該如何面對?有些人會不斷否定,又或者用各種方法掩藏,但這些方法未必能夠支撐我們之餘,更有可能令人生刻下苦毒怨懟。這也是基督徒對於苦痛的誤解,其實我們可以放開懷抱,接受上帝醫治,這正是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

要在痛苦中經歷喜樂必須具備的第二個元素是信心,這是不可或缺的(有別於第一個元素「哀嘆」)。在我們耳熟能詳,談到喜樂與痛苦的一段經文中,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一2-3)我們要將所有試煉「以為」(和合本)、「看為」(聖經新譯本)喜樂,因為相信試煉於我們有益,我們就能以喜樂的心去回應。

有時,要人相信神會叫他們得益處,他們需先經歷神醫治的恩膏,因為過去所受的傷害讓他們產生了負面的人生觀。我發現,當一些人放開懷抱接受這種醫治,饒恕了傷害過他們的人,並接受神甚至會用他們所受的傷害,來讓他們得益處的這個真理時,他們就得了釋放。另一些人則拒絕放下命途多桀的思維,當遇上任何痛苦經歷,就以負面態度應對,結果滿肚子是苦澀與憤怒。他們將這處境視為另一次的不幸,而不是讓自己獲益的機會。

神要讓我們得益處,當我們經歷過、驗證了這聖經真理,信念往往會更加堅定。經過多次這樣的驗證,我們就學會順從聖經對我們的痛苦經歷的教導,也確認神甚至會用這些痛苦經歷來賜福給我們。我們學會相信聖經對信徒受苦的教導。保羅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要在人生的黑暗時期,提醒自己那更深層的真理以堅固我們的信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經。大衛說:「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詩一一九92)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47-52頁)

受苦節默想(五):並非不怕受苦

20140415_1438608_49832779有些初期教會的教父故意苦待己身,這不是聖經所要求的;相反,現代基督徒追求「喜樂」和安舒,並且認定是神同在的標記。或者,我們更應該思考「苦」與「樂」如何在生命中平衡,聖經對兩者的看法又是如何。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也提出相關的教導——

你一直讀此書,或會以為我在鼓吹病態式的受苦慾。初期教會的一些教父會這樣做,但這種態度絕不符合聖經。我聽過有人說全職事奉者,是無須像「世俗」工作者一樣受薪的,因為事奉包含受苦,他們參與事奉就是決定接受,其中包括承受這種痛苦。然而聖經清楚指出,全職事奉者必須獲得足夠薪酬,讓他們能專心事奉,不因經濟負擔受到攔阻(林前九3-14;提前五17)。

我們並非追求苦難,事實上,若發生不公平的事,我們或需對抗,尤其是當有人違反重要原則時。保羅在腓立比被捉拿及公開被打,但羅馬公民不應受到這種對待。所以當那些官員釋放他時,他沒有就此離開,而是對這違法的對待提出抗議(徒十六37),此舉令一眾官員大為吃驚。他需要這樣做,以保護其他信徒。事實上,使徒行傳大部分內容都有護教意味,要捍衛基督教信仰的合法性。

我們並非追求苦難,但當苦難來臨時,我們知道神會使用它,將它轉化為我們的祝福。英文字blessing(祝福)源自於英文古字bledsian,後者與blood(血)字相關,那是來自犧牲的血。祝福是來自犧牲,因此信徒為持守原則而受苦,會視之為榮幸。

保羅說:「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順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腓一29)蒙恩(granted)的希臘文charizomai,意思是「慷慨施予」。萊特富特(J. B. Lightfoot)解釋這節經文時說:「神賜給你莫大的福分去為基督受苦,這是祂喜悅你的最佳明證。」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59-61頁)

受苦節默想(四):避免委身與受苦

20140414_1231823_11267134事奉快樂,令人感恩;不快樂呢?是否上帝啟示我們離開?

其中一種不快樂叫意見不合,或不融洽,在我們平日的事奉裡遇見時,大家會如何處理?也有些人因為預見到這種困難,而不願意投身事奉。或者,我們欠缺了深刻的思考和認知,在聖經裡早有例子。我們一起看看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

我們這一代堪稱阿司匹林世代(aspirin generation),我們已習慣麻木和避免痛苦。這種態度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的事奉,常見的情況是,信徒不會對所屬小組太委身,不會與其他成員太親近。我們若與人保持一定距離,就能避免許多痛苦了。

其實,我們學會讓關係停留在自己可應付的程度,也是無可厚非的。我們要是太投入別人的生活,也許會被他們的問題拖垮自己。然而真正的委身是對別人付出更多,以致自己變得脆弱,容易被所服侍的人傷害。

保羅這樣描述他委身事奉所帶來的壓力:「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後十一28- 29)保羅率直坦蕩的事奉態度令他變得脆弱,容易受到傷害。從他對哥林多信徒所說的話,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哥林多人哪,我們向你們,口是張開的,心是寬宏的。你們狹窄,原不在乎我們,是在乎自己的心腸狹窄。你們也要照樣用寬宏的心報答我,我這話正像對自己的孩子說的。」(林後六11-13)從他對加拉太信徒所說的話,我們也看到這種脆弱:「我小子啊,我為你們再受生產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我巴不得現今在你們那裡,改換口氣,因我為你們心裡作難。」(加四19-20)

當許多信徒提到自己背十架時,都只會談到他們因為持守信仰原則而被逼迫、排斥和歧視等,卻不會談到自己因為委身服侍人而背十架,例如在忙碌中幫助人以致身心疲乏,或要承受被別人傷害,仍繼續去愛他們的那種痛苦。不論任何國籍與文化的信徒,都要因為委身服侍人而承受痛苦。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128-131頁)

受苦節默想(三):羞辱與榮耀

20140413_950160_36757832生活上,我們或者承受很多困難和痛苦,如果這些血汗帶來光榮和尊重,或者較容易讓人接受。如果是換來眾人的不明白、誹謗,甚至羞辱呢?有誰還甘心樂意繼續付出,任羞辱加在身上?

耶穌正演繹了這個故事,他為救贖使命而受苦,卻嘗到羞辱。今天在我們生活之中,有否因為受辱而惱怒,甚至放下使命?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帶領我們如此思索——

基督徒最難承受的苦難之一,是要忍受羞辱。我現時靈修正在讀約伯記。當讀到約伯四位朋友的說話時,我嘗試代入約伯的處境,我發現約伯所受的羞辱,實在讓人難以忍受!我們受苦時,若有人明白我們的犧牲、欣賞我們的付出,這犧牲會稍為容易承受。但別人若認為我們受苦是因為愚蠢,或因犯錯而自招懲罰(我們卻不認為是自己做錯),這犧牲就更難以承受了。

希伯來書十三章12至13節說,耶穌是我們受辱時當效法的榜樣:「所以,耶穌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聖,也就在城門外受苦。這樣,我們也當出到營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我們永遠不要忘記,就如基督藉著羞辱的死亡為我們成就救恩,服侍主的人同樣要面對羞辱。

保羅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林後四17)事實上,他在哥林多後書列出的許多受苦經歷,包括這段經文所列出的(8至16節),都顯示他受了很大的苦楚。然而,相對於那預留給我們的榮耀,即使這很大的苦楚也只能被形容為「至暫至輕的苦楚」。

思想將來得享的榮耀,能在兩方面幫助我們。第一,我們沒理由為那些惡人的成功感到苦澀;第二,我們被驅動要付上事奉的代價。我們若不教導信徒認識天堂、地獄與審判,那麼,假如只有少數信徒願意付上事奉的代價,就不足為奇了。如有金錢和妥善的計劃,我們可以有大型的建設,卻無法建立一支願意事奉神、付代價去收割永恆莊稼的軍隊。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85-88頁)

受苦節默想(二):一同受苦

20140412_1432987_69573595現代人往往將痛苦描述為沒有價值,但在基督信仰裡,受苦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為我們經常希望自己「常常喜樂」,就更應該認真反思——苦難,讓我們靠近基督。

你渴望在苦難裡更深經驗上帝的同在嗎?齊來看看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給我們的教導——

保羅在歌羅西書一章24 節,提出我們在苦難裡能有喜樂的兩個原因:「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保羅喜樂的第一個原因,是他能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第二,他是為教會的緣故而受苦。

基督是一位受苦的救主,我們若要跟隨祂或,效法祂,就必須像祂一樣受苦。在另一段經文裡,保羅表達了這種欲望:「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三10)彼得.歐布瑞恩(Peter O’Brien)指出,保羅是在此說明,信徒經歷基督復活的大能以及與祂一同受苦,是在不同層面上認識基督。

在腓立比書三章10 節,保羅用了大家所熟悉的詞彙koino–nia,直譯是「受苦的團契」(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那是一種與基督的深度合一,惟有透過受苦才能體會得到。

享受與基督的親密關係,是世上最甘甜、最讓人滿足的經驗。明白箇中滋味的人,為了深化這種親密關係,即使失去任何東西、要放棄任何事情也在所不計。在中國傳道的宣教士師達能夫婦(John and Betty Stam),1934年被共產黨殺害時年僅27歲和28歲。師達能曾說:「儘管奪去我的所有,但不要奪去我與榮耀之王同行共話的甘甜。」

要是我們渴求與基督建立這種親密關係,也知道受苦能深化這種關係,苦難就失去了它的毒鈎。我們不怕受苦,相反,當苦難臨到時,我們選擇將它轉化為機會,為要成就我們這意願──更靠近基督。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70-73頁)

受苦節默想(一):神學盲點?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為我們釘身受死了,你的人生快樂嗎?

今天的媒體常鼓吹快樂人生,基督徒也常把「喜樂」掛在口邊,這樣似乎很美好。然而,我們一味追尋喜歡時,會否失落了基督教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如果我們的人生就是學效基督,基督一生都在經歷苦楚,那我們應該以喜樂還是受苦為人生目標?在你心裡有一套關於苦難的神學觀嗎?

趁復活節臨近,齊來看看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給我們的教導——

我認為西方教會最嚴重的神學盲點之一,是對苦難的了解殘缺不全;對於如何避免受苦和面對傷害,卻似乎有許多反思。我們有不少關於如何避免受苦及治療傷痛的教導,但是對苦難神學的教導卻嫌不足。我們沒有教導信徒明白,為何跟隨基督的人應當預期要受苦,以及為何苦難對靈命健康成長是如此重要。因此,大家只是從負面角度看苦難。

直至目前為止,我尚未在這裡引述任何經文,若要引述的話,就要引用整卷哥林多後書了。經文一開首就提到保羅及其同伴經歷了大苦難:「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林後一8-9 上)。在這封書信裡,我們找到另有五處提及苦難(林後四8-12,六4-5、8-10,十一23-28、32-33)。保羅在這封書信裡提及他肉體上的一根刺,形容那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林後十二1-10)。

儘管這些經文都聚焦於苦難,但哥林多後書最突出的主題是「榮耀的事奉:保羅以傳道為樂」(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 Paul’s Exultation in Preaching),這是羅伯遜(A.T. Robertson)就這封書信所寫的釋經書的名稱。保羅有一套苦難神學,幫助他在一切苦難中看到一絲盼望。例如他求神除去他肉體上那根刺,但禱告未蒙應允,他就為這個經歷作結論,說:「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下)

建基於聖經的苦難神學,能讓信徒產生這種態度。誠如我們早前所說,世上最快樂的人並非沒有苦難,他們是不怕苦難。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63-67頁)

把受苦帶進生活

486207_32981361逾越節晚餐、客西馬尼、苦路、十架七言,這些對於基督徒來說絕不陌生,四月時更會經常提起。受苦節、復活節每年一次,縱使我們知道節日與復活蛋無關,但我們又有否把這節期的意義帶進生命?抑或節期過去、反思之後,仍然被世界纏累?這可能關乎我們只是渡過節期,抑或在其中深思「苦難」對生命的意義。

臨近復活節,我們可以趁這段期間,好好默想「苦難」在基督徒生命中的角色。我們說要常常喜樂,但聖經中也更多關於受苦的描述,是我們不能不知、不詳加細察的。特別在這個鼓吹享樂、享受的年代,基督徒更應該認識苦難的重要,並且以此調校生命的重心,跟隨基督。

由明天開始,這裡預備了七篇摘取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的簡短文章,讓讀者可以透過作者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一起認識聖經中的苦難觀,和生命中的苦楚。

如果你也想一起閱讀、反思,可以按下右邊的「Follow」,就可以訂閱每次更新的文章。唯願各位讀者在閱讀中得到啟發,更貼近上帝心意。

得安慰與除苦澀

1438760_57475198近幾天的新聞焦點都集中在馬航失機事件。事件發生近一周,飛機尋不著,碎片也沒有,難道是整架沉沒大海?或是有外星人擄走客機?抑或根本是完整無缺被國家「收埋」?對於傳媒,最吸引的可能是「為何」會出事?對馬航公司,最急切的可能是 “如何” 找回飛機和乘客?對乘客家屬,最重要的當然是「何時」有發現吧?相信,最後大家都會問「誰」要負責?

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往往反映我們的焦點,沒有對錯,只在乎所站的角度和所持的觀點。對於信徒,或許會第一時間為家屬代禱,希望他們能有力量面對事件,特別是事件帶來的無助、失望、哀傷、後悔、苦澀、憤怒等負面情緒。若換上了自己是家屬中的一位,會如何向神發出呼求?還是問問神何必偏偏選中我?會否願意接受神的安慰,相信神的掌權?

惟有「當我們敞開心門接受神的安慰時,苦澀的情緒也會得醫治。經歷了神的安慰,我們就能靠著祂的恩典面對別人,甚至是那些傷害過我們的人,因為神的恩典大過一切罪惡。因此,在不快和令人憤怒的處境中,我們也可以是有建設性的。我們的苦澀除去了,現在可以全力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去證明自己是對的,或是給傷害過我們的人一記教訓。」(《迎向甘苦的服侍》,頁45。)

這是何等大的挑戰!

事實上,我絕對需要神的安慰除去我的苦澀,但自問,我也要給傷害過我的人表明我是對的!不過,想起耶穌在十架上說:「父呀!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饒得」;又說:「你們願意人怎樣饒恕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之時,我又是否甘心學習順服,在安慰之同時,能除苦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