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因為我們來了泰國。」
到泰國的時候,小兒才七歲,本以為小孩子適應力強,沒想到,全家最難融入新環境的竟然是最小這個。
眾多客觀的因素都可能成為小兒埋怨的理由:炎熱的天氣、語言不通、學校裡沉悶且缺乏效率的教學活動、沒有玩伴、公廁地板濕漉漉(他認為不乾淨)、食物辛辣、街道旁的垃圾桶發出惡臭、蚊蟲叮咬……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剛入學那週,他嫌學校廁所地板濕,寧願尿在褲子上也不願去洗手間,結果老師要帶他去買一條新校服褲!
我們沒辦法改變小兒固執的性格,但是可以提供一個解讀的新角度,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協助他從反復練習中養成新習慣。
事實上,小兒尿濕了褲子,也覺得害羞,一週以後就乖乖地去廁所解決了。現在他還是不喜歡濕漉漉的廁所,但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偶爾還會說「泰國這個『死』地方」,但也愛上了路邊簡陋的珍珠奶茶、伊斯蘭甜薄餅、鄰居大嬸的燒肉炒飯。此外,榮升爸爸的足球班助教,在寬敞的客廳裡踩著滑板,自如穿梭於茶几與沙發之間,以及盼望一年一度的自學成績優越獎──入住一晚酒店等等,都給他的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們因泰國感恩,因為較為落後的新環境,迫使天生「港童」性格的小兒突破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擴大了他的疆界。
其實適應與否取決於你的態度與想法。
異文化宣教在香港推了很多年,各式各樣的短宣隊也出了不少,但是真正願意或敢於連根拔起、突破港人生活框框,過一種不方便、沒保障、簡樸、犧牲事業成就的宣教生活的人卻不多,特別是有兒有女的中產基督徒家庭,更難作出選擇。
其中一個原因正像小兒以為乾地板才是乾淨一樣,我們被香港的文化習慣框住了,以為事業有成、隨意消費、送兒女讀名校、退休有保障等等才是合理的人生。所以我們用盡了全力過這種生活,再也無暇、無力、亦無心為神的緣故做出信心的選擇了。
在美國認識很多宣教家庭,都是帶著好幾個孩子的,他們去的甚至是非洲、印度、孟加拉等更落後的地方。他們為甚麼做得到?因為沒有像我們那樣,認為人生「一定」要擁有這個那個,而是懂得不為明天憂慮。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