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福音證主協會

擁抱自己(四):沒女有價

20140821_1446185_93639042晚上,牆上指針顯示十時半。

爸爸說:「《沒女大翻身》又做喇喎!」

女兒回應:「爸爸,咩野叫做『沒女』?同學係班上成日講,但我都唔明。」

媽媽從廚房走出來,說:「有咩好睇,個節目真係教壞人?衣家人人都罷睇,老公,快啲轉台!。」

女兒不肯罷休:「媽咪,我想睇下咩嚟。」

媽媽皺下眉頭,回答:「阿女,荼毒你架,乖啦,係時間訓覺。聽日仲要番學。」

女兒不情願地步入房間,媽媽跟在女兒後面,關掉房燈。爸爸也關掉電視。全家人去休息了。

繼《剩女》、《求愛大作戰》,近期《沒女大翻身》也成為了城中話題之一,人們熱烈討論。節目中把女性定型、扭曲,甚至醜化……奇怪的是,人們會批評節目荼毒人,矮化女性,但節目本身又因社會風氣而生。節目全部腰斬,能夠減少人們茶餘飯後討論,但傲慢的目光仍然指向一班被定型的女性──沒身材、沒自信、沒學識……她們微駝的背,蹣跚走在街上,眼睛害怕與途人有太多直接交流,害怕與一些銳利眼神觸碰,讓她們內心產生顫抖。

我們需要檢視的不只是電視節目,而是文化本身。我們對《沒女大翻身》節目嗤之以鼻,有些甚至在家庭避談這話題,或許我們不曾留意,平日生活,對一些看為不出眾的人(有時是男性)予以一個冷眼,已經表示我們心裡滋生了討厭;又或者,對樣貌好的人產生較大的好感,因而大發熱心地幫助,其實已經把人定型,甚至「定價」。

人們渴求眼目的享受——眼睛是用來欣賞美麗的——因為有些人能力、外表較人稍遜,我們會認為他們的「可觀性」低,不值得我們去愛和尊重。而節目聲稱這是記錄女性重建自信的過程,但這只意味參加者改變自己,迎合大眾對美、價值扭曲的要求。

因此,值得省察我們平日的小作為,是否與我們心思意念相稱:發掘每人的特質,加以欣賞和愛護;發自內心的,溫柔、忍耐、有禮、和善、慷慨等等好性情,才是最吸引人和持久的。

擁抱自己(三):假如我是一個無名氏——

20140820_1260787_20061053最近,友人都在網上「搜尋」自己,在網絡搜尋器上輸入自己的姓名,結果有趣得很。我十分好奇,也把自己的名字輸入到搜尋。

結果,果然是意料之外。

她生在台灣,是一名台中南投縣人。
職業是台灣藝術市集協會活動推廣大使,
曾獲最佳員工獎,
興趣是繪畫、園藝、陶瓷、茶道和乒乓球,
現年三十歲,育有兩名兒子。

心裡不禁為到「最佳員工獎」而洋洋得意,又為到生活在台灣而感到羨慕「自己」,似乎她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和人生。

真想不到在網絡搜尋自己的名字,會是樂趣無窮!而一個名字竟會讓人產生莫名的心理反應。但令人著迷的,大概並不是名字本身,而是那個跟你同名同姓的人的經歷和作為,讓你想像無限。我們不都會想: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但一個人的名字或是名銜能否決定一個人的身份和價值?一個富翁不比一個默默耕耘的長者義工值得稱讚;一個中學老師不一定是萬世師表,懂得因材施教。因此,惟有行為與個人名字或名銜相稱,才使人贊同。即使是無名小卒,一個慷慨、愛心的行為也值得嘉許。名字或名銜,不是評價一個人絕對準則,而是我們的行為、談吐舉止。

聖經裡面出現許多個沒有名字,但值得被記念的人,例如為耶穌澆香膏的女人、被耶穌叫到站在門徒中間的小孩子……這些人本身沒有披戴亮麗的名字或名聲,卻能讓耶穌喜悅,值得被人記念。

假如我是一個無名氏,就不用再為名字背後的東西憂心,少了一份負擔,我們就能夠活出真正的自己。是的,不論是來自別人或自己的期望,惟有好行為與愛心、真誠相稱,我們才是真正和獨特的自己。

擁抱自己(二):由《存在》說起

20140819_1422457_78382031走到城市的心臟地帶中環,站在置地廣場對面的巴士站候車。

候車之際,插著耳筒,打開手機音樂播放器,點選了最近內地爆紅歌曲《存在》。聽汪峰唱《存在》,似是在聽他的生命故事。他唱著的是盡是矛盾但又寫實:唱得力竭聲嘶,似是對the dying city的拷問,是質疑,又是控訴:

「榮耀卻感覺屈辱;狂喜卻倍受痛楚;幸福卻心如刀絞;燦爛卻失魂落魄 ⋯⋯誰明白生命己變為何物;我該如何存在……」

「Our city is dying」,這句話聽來好可笑,有點諷刺,但它把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形容得很貼切,寫實得一點都不過份。最可怕的不是城市面貌逝去不返,而是人活著心卻是死去。

想到有次生病,踏上地鐵車廂,坐滿了人,只好倚著扶手。車廂侷促,每次呼吸猛抽一口氣才能舒緩氣道不適,身體疲憊得像是被壓下去,十分難受。目光朝向窗外,突然有人拍拍我肩膀,一位好心女士見我半身蜷縮著,便指示讓座給我。最初,我感到顎然,覺得事情很不尋常,但瞬間卻是有一股暖流漫過心房,讓我驚喜又感動。事後,我在取笑自己:讓座只是一個舉手之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對有需要的人伸手幫助,豈會是不尋常?是周圍的人冷漠,還是我們心變得麻木;是周圍的人變得勢利,還是我們對人的關係失去信心?

人們每天勞碌,辛勞地學習和上班。賺錢是為了付首期,帶來更好的生活條件,但當想享受生活時,卻換來疲憊不堪的身驅。有時,我們勞力所得能滿足肉體的需要,房屋,美食,娛樂,衣服……但忽略了心靈需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少不更事的我感恩沒有太多個人不愉快的經歷,但生活在社會周遭的人日漸冷漠、指摘、虛偽、失魂落魄、憤怒、背叛……我感受到生活咄咄逼人。但我們應保持對生活和生命的儆醒,以致我們不順從肉體,而著重內心感受,讓每一天都變得是精彩。

擁抱自己(一):活著為要敬拜?

OLYMPUS DIGITAL CAMERA敬拜,相信基督徒十分熟悉,而不少教會弟兄姐妹教都大發熱心,積極參與不同的音樂敬拜事工。教會聚會經常都會唱一首詩歌,叫作《活著為要敬拜袮》,但我們能準確把敬拜聚焦在神?

一個來自台灣的音樂敬拜團進行世界巡迴的音樂會,上星期一連四天逗留在香港。上週末,我便與一班教會弟兄姐妹參加這個音樂敬拜會。過程中,弟兄姐妹都很投入,場內充滿著歡喜和快樂。

音樂會完結,人們相繼離場。剛剛在台上領唱的敬拜員在觀眾席繞過,突然有三位十分年輕的女士,應該是觀眾,快步在我們前面走過,急步朝敬拜員走。我細心觀察,她們上前與敬拜員寒喧幾句,似是自我介紹一番,感謝剛才悉心帶領,讓她們能投入敬拜。最後她們要求拍照,果然在道別後迅速把合照上傳到Facebook,與人分享她們的喜悅。看畢,心裡有點疑惑。

身旁友人自顧自的聊天,似乎只是我一個人靜靜觀察這不到十五分鐘的場景。他們話音剛落,突然又有一友人說道:「我很喜歡剛才的敬拜,假如在教會、團契平日的祟拜,唱得真是沉悶,一定不及今天有mood。」 心裡又多了一份疑惑和不解。

《活著為要敬拜袮》歌曲名字的重點在於「為要」,顯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因果關係:活著,就是因為要敬拜我們的主耶穌,唯一的上帝。

再留心一點,「為要」這個因果關係,其實包含著我們生命的目的、被造的價值,是指向了耶穌。我們唱詩,不論是讚美、歌頌、傳福音……不同類型的詩歌,指向的對象只有一個,而敬拜意味著再一次把自己順服在神面前,而這全然是建立在神的愛上。

然而,回想剛剛的場面,又記起姐妹幾句說話,心裡不禁回想當強勁和澎湃音樂停止後,那一刻我是在敬拜,還只是音樂起動而帶來剎那激動,火熱的心像缺乏燃料似的逐漸降溫,熄滅了。

也許,敬拜重點不是歌詞、不是音樂、不是帶敬拜者(Worship Leaders),而是我們的對象。我們在敬拜或會激動起來,但撼動內心的不是一個調子和強勁節拍,或口中重複、唱個不停的歌詞,而是明白敬拜的對象是甚麼,讓敬拜聚焦在讚美、歌頌、順服神。

 

入寶山,多取一點

1437392_87832145「買書容易,讀書難。」相信是很多朋友逛書展、逛書店後的實況,家中的書雖然不至堆積如山,但書的最後一頁呢,可能到下年書展仍難見天日。你也會被這種情況弄得氣餒嗎?不要緊,以下有幾個小秘訣,看能否助你一臂。

看得少,讀得深
現代人事事要「多、快、好」,這是讀書階段的餘毒,逼得人人不願再看書。其實畢業之後,閱讀大可成為一種消遣,隨便讀讀。古人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就是指不必過份追究,量方面亦同理。寧可好好讀一句話,深入心扉;筆者曾經因為小說的卷首第一句太震撼,馬上掩卷,細細品味。那之後整個故事呢?又不是趕報告、交作業,慢慢再看好了,一剎感動是無價。

挑戰一下
不少讀者也有坐過山車的經驗,那陣刺激快感令人開懷。讀書也可以有此痛快,而且往往更持久。閱讀時,大家不妨給自一點挑戰,簡單的例如:連續看五分鐘,讀五頁;進階的話也有:直至看到與心靈共鳴的語句便停下來品味。有意在深度和長度(即閱讀文學巨著)挑戰的讀者,便請先確認自己的能力——新手挑戰波士,太快陣亡也是拿不到寶物的——讀一本輕鬆作品好了。

記錄心得
「心得」一詞,乍看嚇人,其實解作「心中所得」便平易近人得多。我們看書,有時會像上面所說,碰到某些與自己產生共鳴的內容。無論那份「心中所得」是歡笑、哀愁或興奮,都值得在書頁空白處記下,即使隨便幾個字,日後翻看可以重溫感動,而且作為挑戰的里程碑,也讓人充滿成功感。

開心SHARE
常言道:閱讀是孤單的事,但只要有誰願意分享,它很容易就成為建立關係的材料。還記得上面提及,發現有共鳴的語句時便稍停下來嗎?這時除了自己玩味,或記錄下來,也可以在Facebook、Twitter分享,有興致的話,更可以配上圖片。要試試嗎?朋友一下子就聚過來囉!

過去大家都在閱讀,但不一定懂得箇中樂趣,只是一味為拼考試、趕功課而讀。如果真正希望體驗「悅讀」,便要記住停止和與人分嚐,這樣才會有加倍的優閒趣味。怎麼樣,準備好進入寶山,多取幾件寶貝了嗎?

入寶山,取一點

557329_83782814香港書展將近,一年一度的盛事,想必有很多人入場參觀。但是,書籍太多,有時難以下手選擇,有時想試試閱讀又怕讀不懂,最終只能隨意走走,空手而回。

入寶山又怎能空手回?筆者在這裡建議幾個選擇書本的小貼士,和讀者一起試試開始愉快閱讀。

一、輕鬆為先
想開始閱讀,首要還是找到合心意的書籍,但有時我們的閱讀偏向以功能為主。如果要在閱讀上找到樂趣,還是得放下功能導向的想法,挑選有興趣的話題來閱讀。

二、要字大
有時打開書本,如果裡面的字密密麻麻,實在容易令人卻步,即使買了回家也不會經常有興趣看。因此,如果選書時能夠留意字的大小,不要讓自己懷有太大心理壓力,也較容易開始品嘗內容。

三、書與手掌
閱讀很多時受外在環境影響,書籍的大小、厚度亦是值得考慮的因素。如果面積太大和不便攜帶的書籍,可能大大減少拿起書來翻看的意欲;若是拿在手上有舒適感覺,相信是較有利閱讀的條件。

四、不必多
身在書海中,每本書也在花枝招展,很容易便會買得多了。筆者曾聽說有人一口氣買下數本,但到書展再臨時,連一本也未完成。其實,書不必多買,反正不是街市買菜;目標定在「輕輕鬆鬆讀一本」就好了。

五、價格即決心
有些人會害怕未能完成書本而不買,但是付出一點金錢確實有鼓勵作用。因此筆者建議,入場人士最好心裡設一個小數額(例如:$100內),買一本書開始閱讀。說到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嘛﹗

幾個小貼士,希望能夠成為大家進入寶山的踏腳石,也幫助大家拿一點寶石、珍珠回家,更重要是能夠賞玩,體驗樂趣。

更多與「證主」相關的書展資訊,可以在這裡看到

齊來愛家

1433244_68843842大大小小的家庭慘劇,幾乎每日都在新聞報導,或者在我們身邊上演,有時反觀自己家裡的狀況也感到無力。但是,家裡確實也有不少歡樂時光,任誰也希望捉緊,你會嗎?

其實歸根究柢,可能是家裡各人的關係未如理想,以致出現各種誤會和構怨,如何面對,再次共建和樂家庭呢?

下週一(16/6)剛好是父親節翌日,ereading.org準備了一乎列「齊來愛家」文章,讓大家一起學習如何更愛家人,如果你也有這個目標,就千萬不要錯過了﹗

ps.提提大家,如果不想錯失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到ereading.org,右方位置按下「Follow」哦﹗

受苦節默想(七):弔詭的基督徒人生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徒人生」令我們想像的,往往是快樂,被上帝的愛充滿,這些不沒有錯。但是,欠缺了受苦去平衡,我們的人生會否變得只識喜樂,不知疾苦?基督徒的生命不單應該有苦有樂,還應建立對苦樂的正雅觀念。

受難節將到,讓我們一起閱讀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也思考學效耶穌在地上受苦的人生——

基督教信仰有許多弔詭之處,這本書向你展示了其中之一。聖經曾應許神會看顧忠心的信徒,供應他們一切所需。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地上所需用的﹞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保羅說:「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大衛說:「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三十七25)

然而我們知道,耶穌也說過跟隨祂的人要受苦。保羅說神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但這些話是他在獄中所寫的。這種弔詭,可見於耶穌論到門徒受苦的三段經文。

同樣地,保羅在獄中寫信給腓立比信徒,說:「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一12),所以,他可以對他們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又確認他們向神祈求後,「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在同一封書信裡,保羅說認識基督是至寶,即使失去世人視為寶貴的一切東西也沒關係:「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故此,對我們來說,受苦沒有甚麼大不了。

我深信這本書有助你確立(或鞏固)一種人生觀,拒絕視苦難為重大事件。我們藉著基督與神建立愛的關係,這才是重大的事。假如受苦使我們更靠近耶穌、事奉更有果效,那麼我們就要像保羅一樣,存喜樂的心迎接苦難。

我願以保羅給其屬靈兒子提摩太的贈言,作為這本書的結語,與你互勉:「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後二3)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192-196頁)

受苦節默想(六):信心與忍耐

20140416_1441581_24454507面臨傷害和痛苦,應該如何面對?有些人會不斷否定,又或者用各種方法掩藏,但這些方法未必能夠支撐我們之餘,更有可能令人生刻下苦毒怨懟。這也是基督徒對於苦痛的誤解,其實我們可以放開懷抱,接受上帝醫治,這正是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

要在痛苦中經歷喜樂必須具備的第二個元素是信心,這是不可或缺的(有別於第一個元素「哀嘆」)。在我們耳熟能詳,談到喜樂與痛苦的一段經文中,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一2-3)我們要將所有試煉「以為」(和合本)、「看為」(聖經新譯本)喜樂,因為相信試煉於我們有益,我們就能以喜樂的心去回應。

有時,要人相信神會叫他們得益處,他們需先經歷神醫治的恩膏,因為過去所受的傷害讓他們產生了負面的人生觀。我發現,當一些人放開懷抱接受這種醫治,饒恕了傷害過他們的人,並接受神甚至會用他們所受的傷害,來讓他們得益處的這個真理時,他們就得了釋放。另一些人則拒絕放下命途多桀的思維,當遇上任何痛苦經歷,就以負面態度應對,結果滿肚子是苦澀與憤怒。他們將這處境視為另一次的不幸,而不是讓自己獲益的機會。

神要讓我們得益處,當我們經歷過、驗證了這聖經真理,信念往往會更加堅定。經過多次這樣的驗證,我們就學會順從聖經對我們的痛苦經歷的教導,也確認神甚至會用這些痛苦經歷來賜福給我們。我們學會相信聖經對信徒受苦的教導。保羅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要在人生的黑暗時期,提醒自己那更深層的真理以堅固我們的信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經。大衛說:「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詩一一九92)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47-52頁)

受苦節默想(五):並非不怕受苦

20140415_1438608_49832779有些初期教會的教父故意苦待己身,這不是聖經所要求的;相反,現代基督徒追求「喜樂」和安舒,並且認定是神同在的標記。或者,我們更應該思考「苦」與「樂」如何在生命中平衡,聖經對兩者的看法又是如何。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也提出相關的教導——

你一直讀此書,或會以為我在鼓吹病態式的受苦慾。初期教會的一些教父會這樣做,但這種態度絕不符合聖經。我聽過有人說全職事奉者,是無須像「世俗」工作者一樣受薪的,因為事奉包含受苦,他們參與事奉就是決定接受,其中包括承受這種痛苦。然而聖經清楚指出,全職事奉者必須獲得足夠薪酬,讓他們能專心事奉,不因經濟負擔受到攔阻(林前九3-14;提前五17)。

我們並非追求苦難,事實上,若發生不公平的事,我們或需對抗,尤其是當有人違反重要原則時。保羅在腓立比被捉拿及公開被打,但羅馬公民不應受到這種對待。所以當那些官員釋放他時,他沒有就此離開,而是對這違法的對待提出抗議(徒十六37),此舉令一眾官員大為吃驚。他需要這樣做,以保護其他信徒。事實上,使徒行傳大部分內容都有護教意味,要捍衛基督教信仰的合法性。

我們並非追求苦難,但當苦難來臨時,我們知道神會使用它,將它轉化為我們的祝福。英文字blessing(祝福)源自於英文古字bledsian,後者與blood(血)字相關,那是來自犧牲的血。祝福是來自犧牲,因此信徒為持守原則而受苦,會視之為榮幸。

保羅說:「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順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腓一29)蒙恩(granted)的希臘文charizomai,意思是「慷慨施予」。萊特富特(J. B. Lightfoot)解釋這節經文時說:「神賜給你莫大的福分去為基督受苦,這是祂喜悅你的最佳明證。」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59-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