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cclpubapps

《承擔‧弘道‧有情》

承擔‧弘道‧有情書名:承擔‧弘道‧有情
作者:周永健
「得力閱讀」優惠:港幣78元

閱讀電子書(iPad/ mini iPad)

內容介紹:
本書為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團,誌賀周永健博士於2007年院長榮休時出版的文集,表達對周院長的敬意和愛戴。全書分三大部份,以其題旨《承擔‧弘道‧有情》為書名,收集了周博士任職院長期間撰寫的文章。

「承擔:全心墾拓神學教育」——周院長肩負起上帝所交付的任務,承擔神學教育的理念建構和實踐,奉行「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推動神學教育運動。中國神學研究院在他領導下,不僅校舍有很大的發展,在建立教授團隊、學生人數、課程開拓、經費籌募,以至中國神學教育界的交流上,都清楚看到他努力耕耘的成果。

「弘道:立言為師,立身為牧」——文集收錄多篇周院長曾在國際會議發表的中英論文;英文論文宣讀後已輯錄出版,現才翻譯為中文面世,以饗華文讀者。周院長除了學術方面向有研究外,他也是具學識素養的牧者,文集中有多篇給畢業同學的訓誨,不單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大有啟發,對每個事奉主的人都是歷久常新的提醒。文集亦收集了周博士在《聖經報文摘》等不同刊物中,為信徒所關注的聖經問題排疑解惑的短文。

「有情:見賢思齊」——周院長在國際上素享盛名,深受同道愛戴。這不只因為他是一位謙謙君子,謹言慎行,更是由於他待人有恩。文集中也輯錄了一些他的個人剖白,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的心路歷程,叫我們認識到他有情有義的一面。

願這文集見證周院長一生對神學教育的委身,也盼望激勵新一代神學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為上帝的國度、為香港、中國及世界各地華人的教會,忠心服侍,彰顯上帝的榮美。

失了安定,得了眼界

sunset-552離了香港這個「家」,失了安定,孩子卻大大開了眼界。

作為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又何嘗不呢?首先是兩文三語。到美國時,兒女都在學語言的黃金年齡,很快就變成了「英語人」,他們要掙扎的反而是中文。依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中文是不能放棄的,加上外子和我都是中文老師,更不希望兒女目不識丁。經過堅持不懈的家教及每年暑假回內地的短期沉浸,現在他們基本上達到小四、小五的程度,雖比不上香港的孩子,但總算沒交白卷。孩子在國內上過三間平民學校,無須昂貴費用,都是上帝開路預備的,為此我們獻上無盡的感恩。

從美國到泰國,兩個孩子經歷了極大的落差。尤其是第一年,沒朋友,語言不通,感到自己從優等生變成了傻瓜,每每觸及這個話題,都會黯然落淚,當媽的也戚戚然。不過這只是個過程,現在他們懂三文四語。多一種語言,就能打開一個新天地,能享受到飛越語言障礙的自由與自豪感。

離了香港這個緊箍沉重的教育系統,兩個孩子賺了一大把課餘時間。他們養成了大量閱讀的習慣,到哪兒都是書不離手。遨遊書海,逍遙自在,不知不覺間已拜訪了無數個彼岸,擷拾了各種奇珍異寶。偶爾聽到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不僅能提綱挈領,還不乏鮮明的個人品味。

除了閱讀外,好動的外子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們善用課餘時間參加各種運動。游泳、足球、獨木舟、滑浪風帆、滑雪、溜冰、滑板、浮潛、攀石、踏單車,兩個孩子都會玩,對其中幾項還會感到自豪。不要誤會,他們學這些都沒花太多錢,不是自學,就是參加有政府資助的興趣班。為了這一切,我們常常教孩子感恩。

到處跑,暢游過的地方自然不少。在美國,孩子們有機會一覽奇偉的大峽谷、仙境般的黃石公園。橫跨美國遷移的途中,一整星期露宿在山巔雪地。在山澗溪邊,他們一次又一次親手支搭起廉價小帳篷,點起裊裊炊煙,烤媽媽親手醃製的豬扒雞翅,配上兩片方包,樂此不疲。在泰國,最吸引的活動是浮潛,跟著大哥哥姐姐們福音旅遊,盡覽海底奇麗。在中國大陸,沒有怎麼遊玩,但住過南京、上海、深圳,體驗了不少祖國風情。

去的地方多,處過的人種也更多。大陸同胞、台灣同胞、埃及人、泰國人、美國白人黑人墨西哥人ABC;無神論者、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孩子們都處過。他們學習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學習適應、包容、欣賞、取長補短。不知道這種超越地界種族的經歷會怎樣影響他們的未來,但至少他們知道世界是上帝造的,世人都要敬拜神。

可幸,回到香港,這裡仍是他們的家。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笑看」職場的樂趣

a-smile-333604偶爾聽聞朋友遇上職場困擾、例如:被老闆責備、被同事「屈」、失去晉升機會、被同事排擠等,一下子不懂如何為他解難。如想不到出路,不如幽默一下自己,實行「笑看」職場。

首先,在「笑看」的背後,我們要認識 「感知」(Perception)只是感覺到的現實(Reality)表面,但未必是事實(Truth)的全部。它可能是受有偏見的前設影響、或個人過份執着;或是受環境、氣氛、煽情的影響;訊息被誇大或被過份渲染;又或是溝通上的誤差、或受誤導而過敏反應。所以,被罵的人不用「對號入座」,真正的對象可能不是你啊!失去升職機會不用失望,可能另有更「筍」的職位等著你呢!

我認為這「笑看」是培養幽默的樂趣,有專家提出:幽默可以提高藝術、科學的創造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幽默讓別人看到你的寬宏大量,就會更多的反思自己。這樣一來,就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有人幽默的將「瀟灑」作定義,就是:「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善言者忘語、善書者缺筆、大賢者若痴、大智者若愚。」所以人生的所謂「缺乏」其實是上帝讓我們明白生命的豐盛在於其盈或缺,只是我們不懂欣賞而矣。

聖經中也記載耶穌在「特殊環境」下顯出祂的幽默。在迦拿歡樂熱鬧的婚宴中,主人發覺酒喝光了,耶穌從容的以清水變醇酒,除了行神蹟,也化解了主人的尷尬(約翰福音二1-11)。另一次是祂面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質難,他們要用石頭打死行淫的婦人,耶穌卻四兩撥千斤,彎腰在地上畫字,使來勢洶洶的對頭知難而退(約翰福音八11)。又有一次耶穌用糞便來比喻人心中的污穢。他對法利賽人和文士說: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馬可福音七18-20)。

有專家認為處境只能影響20%的快樂心情,而一個選擇開心或不開心卻佔40%。所以我們又何必愁眉苦面?不如「笑看」職場,因為「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五7)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擁抱自己(七):用禱告擁抱自己

OLYMPUS DIGITAL CAMERA不論信主多久,我們亦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不管在家庭、學校、教會、工作上,我們可能覺得環境未如人意,令人洩氣,但我們不用沮喪,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可愛的一面。讓我們重新在禱告得力,因我們在神眼中都是獨特和無價的,求神讓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擁抱自己!

主!感謝你。
因你的創造,奇妙可畏!
請教我明白我們受造,
是如玫瑰般美麗,又如百合花清雅,
在你的眼眸看來也是悅目的。

主,但我們總是軟弱,
總是把自己的心門緊緊地關閉著,
使我們的世界充滿一片幽暗苦愁。
世上一些謊話:我們是被遺棄的、不值、得不到神的幫助……
都把我們擊倒,

但主,求你幫助我,
每當我們遭這個世界責難,請你用真理庇護我們,
好叫那些謊話都要離開。
更求主賜我們有一顆敏銳你的心,
好叫我們的價值定位在你的恩典和愛裡面。

阿門!

 

擁抱自己(六):一場橋牌戲──人生的壞牌

20140825_1020098_22658344苦難是人生不能避免的。面對困難,有人會突然方寸大亂,有人會不堪一擊。

各人對苦難的理解不盡相同。有些人認為苦難是上帝特意安排,用來磨練人;有人認為只是因為人的過犯使然……與其在猜度上帝的心意,不如面對眼前的苦難和傷心,學會走出陰霾。

「苦難的本身也許並無甚麼意義,主要是看我們從中學到甚麼,獲得甚麼。我雖然病了二十餘年,但我自認比別人幸運的是因著病提早領悟到生命的美和真實,並且也因著生命的艱難和不易,才倍加珍惜努力。生命是一場橋牌戲。上帝給人的恩賜各不相同,問題不在「牌」的好壞,就看你肯不肯全力以赴,用心的打。」《生之頌》杏林子

杏林子用淺白文字自述飽受疾病煎熬的經歷。每當我們想像杏林子遇上坐骨關節劇痛時,一節節骨頭好像刺一般折騰著她的身體,都令人不好受。杏林子卻語出驚人,她看苦難本身可以沒有意義,手裡的牌不論是好是壞,要化腐朽為神奇,出牌才是關鍵。既然,生命有些苦難不能避免,我們就思考如何處理。

或許,我們要再一次提醒自己基督徒的福分,就是我們經歷痛苦時,即使不能解釋苦難為何出現,靠著愛我們的主的恩典,我們都得勝有餘。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28)

擁抱自己(五):愛上不完美的自己

20140822_1212812_17907767人通常都不會在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上大費心力。然而,人明知能力有限,卻天天追求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工作、最好的住所,反正人們都不太知足,只知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你怎樣看待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我們要愛自己,不論是優點,還是自己身上的缺口也值得愛護和接受。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是一個很熟悉的名字吧!出生時因為患了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但是,他現在成為了振奮人心的演講家。力克曾經在夏威夷美麗的海上跟海龜一起游泳,在哥倫比亞潛水,而且喜歡踢足球,溜滑板……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好得不像話。力克生命的豐盛,不在於擁有健全的四肢,完美的身軀,而是美在於自己的「不同」,獨一無二,所以當你要像上帝一樣地愛自己,就會打開了通往平靜與圓滿的大門。

力克所宣揚的「愛自己」並不是指自私、自負。這種愛的形式其實是「沒有自己」──你的付出超過你所得到的;擁有的東西不多時依然與人分享;你藉由帶給別人歡笑而找到快樂;你愛自己是因為你不是只在意你自己;你對自己原本的樣子很滿意,因為你讓別人很高興在你身旁。

當耶穌被問到最重要的誡命是甚麼時,答案是盡心、盡性、盡意去愛上帝,同樣重要的是要愛你的鄰舍如同愛自己。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自滿或自我中心,而是盡力地把你的生命視為一份禮物,照顧自己,祝福別人。

有時候人的眼睛會把自己的不完美放得很大,不論是對自己的外貌或是能力,都可能會執著於某些缺陷。上帝要我們凡事謝恩,並不只是對自以為好的地方發出讚美,而是欣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讓我們的焦點重新放在已經得到的祝福上,並讓這個祝福成為另一個生命的祝福,生生不息。你不必在別人之上建立快樂,因為你本來就是一個快樂、美麗的生命體。

參考《人生不設限》力克・胡哲

擁抱自己(四):沒女有價

20140821_1446185_93639042晚上,牆上指針顯示十時半。

爸爸說:「《沒女大翻身》又做喇喎!」

女兒回應:「爸爸,咩野叫做『沒女』?同學係班上成日講,但我都唔明。」

媽媽從廚房走出來,說:「有咩好睇,個節目真係教壞人?衣家人人都罷睇,老公,快啲轉台!。」

女兒不肯罷休:「媽咪,我想睇下咩嚟。」

媽媽皺下眉頭,回答:「阿女,荼毒你架,乖啦,係時間訓覺。聽日仲要番學。」

女兒不情願地步入房間,媽媽跟在女兒後面,關掉房燈。爸爸也關掉電視。全家人去休息了。

繼《剩女》、《求愛大作戰》,近期《沒女大翻身》也成為了城中話題之一,人們熱烈討論。節目中把女性定型、扭曲,甚至醜化……奇怪的是,人們會批評節目荼毒人,矮化女性,但節目本身又因社會風氣而生。節目全部腰斬,能夠減少人們茶餘飯後討論,但傲慢的目光仍然指向一班被定型的女性──沒身材、沒自信、沒學識……她們微駝的背,蹣跚走在街上,眼睛害怕與途人有太多直接交流,害怕與一些銳利眼神觸碰,讓她們內心產生顫抖。

我們需要檢視的不只是電視節目,而是文化本身。我們對《沒女大翻身》節目嗤之以鼻,有些甚至在家庭避談這話題,或許我們不曾留意,平日生活,對一些看為不出眾的人(有時是男性)予以一個冷眼,已經表示我們心裡滋生了討厭;又或者,對樣貌好的人產生較大的好感,因而大發熱心地幫助,其實已經把人定型,甚至「定價」。

人們渴求眼目的享受——眼睛是用來欣賞美麗的——因為有些人能力、外表較人稍遜,我們會認為他們的「可觀性」低,不值得我們去愛和尊重。而節目聲稱這是記錄女性重建自信的過程,但這只意味參加者改變自己,迎合大眾對美、價值扭曲的要求。

因此,值得省察我們平日的小作為,是否與我們心思意念相稱:發掘每人的特質,加以欣賞和愛護;發自內心的,溫柔、忍耐、有禮、和善、慷慨等等好性情,才是最吸引人和持久的。

擁抱自己(三):假如我是一個無名氏——

20140820_1260787_20061053最近,友人都在網上「搜尋」自己,在網絡搜尋器上輸入自己的姓名,結果有趣得很。我十分好奇,也把自己的名字輸入到搜尋。

結果,果然是意料之外。

她生在台灣,是一名台中南投縣人。
職業是台灣藝術市集協會活動推廣大使,
曾獲最佳員工獎,
興趣是繪畫、園藝、陶瓷、茶道和乒乓球,
現年三十歲,育有兩名兒子。

心裡不禁為到「最佳員工獎」而洋洋得意,又為到生活在台灣而感到羨慕「自己」,似乎她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和人生。

真想不到在網絡搜尋自己的名字,會是樂趣無窮!而一個名字竟會讓人產生莫名的心理反應。但令人著迷的,大概並不是名字本身,而是那個跟你同名同姓的人的經歷和作為,讓你想像無限。我們不都會想:我是一個怎樣的人?但一個人的名字或是名銜能否決定一個人的身份和價值?一個富翁不比一個默默耕耘的長者義工值得稱讚;一個中學老師不一定是萬世師表,懂得因材施教。因此,惟有行為與個人名字或名銜相稱,才使人贊同。即使是無名小卒,一個慷慨、愛心的行為也值得嘉許。名字或名銜,不是評價一個人絕對準則,而是我們的行為、談吐舉止。

聖經裡面出現許多個沒有名字,但值得被記念的人,例如為耶穌澆香膏的女人、被耶穌叫到站在門徒中間的小孩子……這些人本身沒有披戴亮麗的名字或名聲,卻能讓耶穌喜悅,值得被人記念。

假如我是一個無名氏,就不用再為名字背後的東西憂心,少了一份負擔,我們就能夠活出真正的自己。是的,不論是來自別人或自己的期望,惟有好行為與愛心、真誠相稱,我們才是真正和獨特的自己。

擁抱自己(二):由《存在》說起

20140819_1422457_78382031走到城市的心臟地帶中環,站在置地廣場對面的巴士站候車。

候車之際,插著耳筒,打開手機音樂播放器,點選了最近內地爆紅歌曲《存在》。聽汪峰唱《存在》,似是在聽他的生命故事。他唱著的是盡是矛盾但又寫實:唱得力竭聲嘶,似是對the dying city的拷問,是質疑,又是控訴:

「榮耀卻感覺屈辱;狂喜卻倍受痛楚;幸福卻心如刀絞;燦爛卻失魂落魄 ⋯⋯誰明白生命己變為何物;我該如何存在……」

「Our city is dying」,這句話聽來好可笑,有點諷刺,但它把我們的城市和生活形容得很貼切,寫實得一點都不過份。最可怕的不是城市面貌逝去不返,而是人活著心卻是死去。

想到有次生病,踏上地鐵車廂,坐滿了人,只好倚著扶手。車廂侷促,每次呼吸猛抽一口氣才能舒緩氣道不適,身體疲憊得像是被壓下去,十分難受。目光朝向窗外,突然有人拍拍我肩膀,一位好心女士見我半身蜷縮著,便指示讓座給我。最初,我感到顎然,覺得事情很不尋常,但瞬間卻是有一股暖流漫過心房,讓我驚喜又感動。事後,我在取笑自己:讓座只是一個舉手之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對有需要的人伸手幫助,豈會是不尋常?是周圍的人冷漠,還是我們心變得麻木;是周圍的人變得勢利,還是我們對人的關係失去信心?

人們每天勞碌,辛勞地學習和上班。賺錢是為了付首期,帶來更好的生活條件,但當想享受生活時,卻換來疲憊不堪的身驅。有時,我們勞力所得能滿足肉體的需要,房屋,美食,娛樂,衣服……但忽略了心靈需要,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少不更事的我感恩沒有太多個人不愉快的經歷,但生活在社會周遭的人日漸冷漠、指摘、虛偽、失魂落魄、憤怒、背叛……我感受到生活咄咄逼人。但我們應保持對生活和生命的儆醒,以致我們不順從肉體,而著重內心感受,讓每一天都變得是精彩。

擁抱自己(一):活著為要敬拜?

OLYMPUS DIGITAL CAMERA敬拜,相信基督徒十分熟悉,而不少教會弟兄姐妹教都大發熱心,積極參與不同的音樂敬拜事工。教會聚會經常都會唱一首詩歌,叫作《活著為要敬拜袮》,但我們能準確把敬拜聚焦在神?

一個來自台灣的音樂敬拜團進行世界巡迴的音樂會,上星期一連四天逗留在香港。上週末,我便與一班教會弟兄姐妹參加這個音樂敬拜會。過程中,弟兄姐妹都很投入,場內充滿著歡喜和快樂。

音樂會完結,人們相繼離場。剛剛在台上領唱的敬拜員在觀眾席繞過,突然有三位十分年輕的女士,應該是觀眾,快步在我們前面走過,急步朝敬拜員走。我細心觀察,她們上前與敬拜員寒喧幾句,似是自我介紹一番,感謝剛才悉心帶領,讓她們能投入敬拜。最後她們要求拍照,果然在道別後迅速把合照上傳到Facebook,與人分享她們的喜悅。看畢,心裡有點疑惑。

身旁友人自顧自的聊天,似乎只是我一個人靜靜觀察這不到十五分鐘的場景。他們話音剛落,突然又有一友人說道:「我很喜歡剛才的敬拜,假如在教會、團契平日的祟拜,唱得真是沉悶,一定不及今天有mood。」 心裡又多了一份疑惑和不解。

《活著為要敬拜袮》歌曲名字的重點在於「為要」,顯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因果關係:活著,就是因為要敬拜我們的主耶穌,唯一的上帝。

再留心一點,「為要」這個因果關係,其實包含著我們生命的目的、被造的價值,是指向了耶穌。我們唱詩,不論是讚美、歌頌、傳福音……不同類型的詩歌,指向的對象只有一個,而敬拜意味著再一次把自己順服在神面前,而這全然是建立在神的愛上。

然而,回想剛剛的場面,又記起姐妹幾句說話,心裡不禁回想當強勁和澎湃音樂停止後,那一刻我是在敬拜,還只是音樂起動而帶來剎那激動,火熱的心像缺乏燃料似的逐漸降溫,熄滅了。

也許,敬拜重點不是歌詞、不是音樂、不是帶敬拜者(Worship Leaders),而是我們的對象。我們在敬拜或會激動起來,但撼動內心的不是一個調子和強勁節拍,或口中重複、唱個不停的歌詞,而是明白敬拜的對象是甚麼,讓敬拜聚焦在讚美、歌頌、順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