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cclpubapps

《承担‧弘道‧有情》

承担‧弘道‧有情书名:承担‧弘道‧有情
作者:周永健
「得力阅读」优惠:港币78元

阅读电子书(iPad/ mini iPad)

内容介绍:
本书为中国神学研究院教授团,志贺周永健博士于2007年院长荣休时出版的文集,表达对周院长的敬意和爱戴。全书分三大部份,以其题旨《承担‧弘道‧有情》为书名,收集了周博士任职院长期间撰写的文章。

「承担:全心垦拓神学教育」——周院长肩负起上帝所交付的任务,承担神学教育的理念建构和实践,奉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推动神学教育运动。中国神学研究院在他领导下,不仅校舍有很大的发展,在建立教授团队、学生人数、课程开拓、经费筹募,以至中国神学教育界的交流上,都清楚看到他努力耕耘的成果。

「弘道:立言为师,立身为牧」——文集收录多篇周院长曾在国际会议发表的中英论文;英文论文宣读后已辑录出版,现才翻译为中文面世,以飨华文读者。周院长除了学术方面向有研究外,他也是具学识素养的牧者,文集中有多篇给毕业同学的训诲,不单对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大有启发,对每个事奉主的人都是历久常新的提醒。文集亦收集了周博士在《圣经报文摘》等不同刊物中,为信徒所关注的圣经问题排疑解惑的短文。

「有情:见贤思齐」——周院长在国际上素享盛名,深受同道爱戴。这不只因为他是一位谦谦君子,谨言慎行,更是由于他待人有恩。文集中也辑录了一些他的个人剖白,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心路历程,叫我们认识到他有情有义的一面。

愿这文集见证周院长一生对神学教育的委身,也盼望激励新一代神学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为上帝的国度、为香港、中国及世界各地华人的教会,忠心服侍,彰显上帝的荣美。

失了安定,得了眼界

sunset-552离了香港这个「家」,失了安定,孩子却大大开了眼界。

作为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呢?首先是两文三语。到美国时,儿女都在学语言的黄金年龄,很快就变成了「英语人」,他们要挣扎的反而是中文。依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中文是不能放弃的,加上外子和我都是中文老师,更不希望儿女目不识丁。经过坚持不懈的家教及每年暑假回内地的短期沉浸,现在他们基本上达到小四、小五的程度,虽比不上香港的孩子,但总算没交白卷。孩子在国内上过三间平民学校,无须昂贵费用,都是上帝开路预备的,为此我们献上无尽的感恩。

从美国到泰国,两个孩子经历了极大的落差。尤其是第一年,没朋友,语言不通,感到自己从优等生变成了傻瓜,每每触及这个话题,都会黯然落泪,当妈的也戚戚然。不过这只是个过程,现在他们懂三文四语。多一种语言,就能打开一个新天地,能享受到飞越语言障碍的自由与自豪感。

离了香港这个紧箍沉重的教育系统,两个孩子赚了一大把课余时间。他们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到哪儿都是书不离手。遨游书海,逍遥自在,不知不觉间已拜访了无数个彼岸,撷拾了各种奇珍异宝。偶尔听到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不仅能提纲挈领,还不乏鲜明的个人品味。

除了阅读外,好动的外子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善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运动。游泳、足球、独木舟、滑浪风帆、滑雪、溜冰、滑板、浮潜、攀石、踏单车,两个孩子都会玩,对其中几项还会感到自豪。不要误会,他们学这些都没花太多钱,不是自学,就是参加有政府资助的兴趣班。为了这一切,我们常常教孩子感恩。

到处跑,畅游过的地方自然不少。在美国,孩子们有机会一览奇伟的大峡谷、仙境般的黄石公园。横跨美国迁移的途中,一整星期露宿在山巅雪地。在山涧溪边,他们一次又一次亲手支搭起廉价小帐篷,点起袅袅炊烟,烤妈妈亲手醃制的猪扒鸡翅,配上两片方包,乐此不疲。在泰国,最吸引的活动是浮潜,跟着大哥哥姐姐们福音旅游,尽览海底奇丽。在中国大陆,没有怎么游玩,但住过南京、上海、深圳,体验了不少祖国风情。

去的地方多,处过的人种也更多。大陆同胞、台湾同胞、埃及人、泰国人、美国白人黑人墨西哥人ABC;无神论者、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孩子们都处过。他们学习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学习适应、包容、欣赏、取长补短。不知道这种超越地界种族的经历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未来,但至少他们知道世界是上帝造的,世人都要敬拜神。

可幸,回到香港,这里仍是他们的家。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笑看」职场的乐趣

a-smile-333604偶尔听闻朋友遇上职场困扰、例如:被老板责备、被同事「屈」、失去晋升机会、被同事排挤等,一下子不懂如何为他解难。如想不到出路,不如幽默一下自己,实行「笑看」职场。

首先,在「笑看」的背后,我们要认识 「感知」(Perception)只是感觉到的现实(Reality)表面,但未必是事实(Truth)的全部。它可能是受有偏见的前设影响、或个人过份执着;或是受环境、气氛、煽情的影响;讯息被夸大或被过份渲染;又或是沟通上的误差、或受误导而过敏反应。所以,被骂的人不用「对号入座」,真正的对象可能不是你啊!失去升职机会不用失望,可能另有更「笋」的职位等着你呢!

我认为这「笑看」是培养幽默的乐趣,有专家提出:幽默可以提高艺术、科学的创造力,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让别人看到你的宽宏大量,就会更多的反思自己。这样一来,就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有人幽默的将「潇洒」作定义,就是:「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所以人生的所谓「缺乏」其实是上帝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丰盛在于其盈或缺,只是我们不懂欣赏而矣。

圣经中也记载耶稣在「特殊环境」下显出祂的幽默。在迦拿欢乐热闹的婚宴中,主人发觉酒喝光了,耶稣从容的以清水变醇酒,除了行神蹟,也化解了主人的尴尬(约翰福音二1-11)。另一次是祂面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质难,他们要用石头打死行淫的妇人,耶稣却四两拨千斤,弯腰在地上画字,使来势汹汹的对头知难而退(约翰福音八11)。又有一次耶稣用粪便来比喻人心中的污秽。他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马可福音七18-20)。

有专家认为处境只能影响20%的快乐心情,而一个选择开心或不开心却占40%。所以我们又何必愁眉苦面?不如「笑看」职场,因为「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得前书五7)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拥抱自己(七):用祷告拥抱自己

OLYMPUS DIGITAL CAMERA不论信主多久,我们亦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不管在家庭、学校、教会、工作上,我们可能觉得环境未如人意,令人泄气,但我们不用沮丧,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可爱的一面。让我们重新在祷告得力,因我们在神眼中都是独特和无价的,求神让我们心意更新而变化,拥抱自己!

主!感谢你。
因你的创造,奇妙可畏!
请教我明白我们受造,
是如玫瑰般美丽,又如百合花清雅,
在你的眼眸看来也是悦目的。

主,但我们总是软弱,
总是把自己的心门紧紧地关闭着,
使我们的世界充满一片幽暗苦愁。
世上一些谎话:我们是被遗弃的、不值、得不到神的帮助……
都把我们击倒,

但主,求你帮助我,
每当我们遭这个世界责难,请你用真理庇护我们,
好叫那些谎话都要离开。
更求主赐我们有一颗敏锐你的心,
好叫我们的价值定位在你的恩典和爱里面。

阿门!

 

拥抱自己(六):一场桥牌戏──人生的坏牌

20140825_1020098_22658344苦难是人生不能避免的。面对困难,有人会突然方寸大乱,有人会不堪一击。

各人对苦难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苦难是上帝特意安排,用来磨练人;有人认为只是因为人的过犯使然……与其在猜度上帝的心意,不如面对眼前的苦难和伤心,学会走出阴霾。

「苦难的本身也许并无甚么意义,主要是看我们从中学到甚么,获得甚么。我虽然病了二十余年,但我自认比别人幸运的是因着病提早领悟到生命的美和真实,并且也因着生命的艰难和不易,才倍加珍惜努力。生命是一场桥牌戏。上帝给人的恩赐各不相同,问题不在「牌」的好坏,就看你肯不肯全力以赴,用心的打。」《生之颂》杏林子

杏林子用浅白文字自述饱受疾病煎熬的经历。每当我们想像杏林子遇上坐骨关节剧痛时,一节节骨头好像刺一般折腾着她的身体,都令人不好受。杏林子却语出惊人,她看苦难本身可以没有意义,手里的牌不论是好是坏,要化腐朽为神奇,出牌才是关键。既然,生命有些苦难不能避免,我们就思考如何处理。

或许,我们要再一次提醒自己基督徒的福分,就是我们经历痛苦时,即使不能解释苦难为何出现,靠着爱我们的主的恩典,我们都得胜有余。

「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八28)

拥抱自己(五):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20140822_1212812_17907767人通常都不会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上大费心力。然而,人明知能力有限,却天天追求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工作、最好的住所,反正人们都不太知足,只知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你怎样看待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我们要爱自己,不论是优点,还是自己身上的缺口也值得爱护和接受。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吧!出生时因为患了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但是,他现在成为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家。力克曾经在夏威夷美丽的海上跟海龟一起游泳,在哥伦比亚潜水,而且喜欢踢足球,溜滑板……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好得不像话。力克生命的丰盛,不在于拥有健全的四肢,完美的身躯,而是美在于自己的「不同」,独一无二,所以当你要像上帝一样地爱自己,就会打开了通往平静与圆满的大门。

力克所宣扬的「爱自己」并不是指自私、自负。这种爱的形式其实是「没有自己」──你的付出超过你所得到的;拥有的东西不多时依然与人分享;你借由带给别人欢笑而找到快乐;你爱自己是因为你不是只在意你自己;你对自己原本的样子很满意,因为你让别人很高兴在你身旁。

当耶稣被问到最重要的诫命是甚么时,答案是尽心、尽性、尽意去爱上帝,同样重要的是要爱你的邻舍如同爱自己。爱自己并不是自私、自满或自我中心,而是尽力地把你的生命视为一份礼物,照顾自己,祝福别人。

有时候人的眼睛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放得很大,不论是对自己的外貌或是能力,都可能会执著于某些缺陷。上帝要我们凡事谢恩,并不只是对自以为好的地方发出赞美,而是欣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让我们的焦点重新放在已经得到的祝福上,并让这个祝福成为另一个生命的祝福,生生不息。你不必在别人之上建立快乐,因为你本来就是一个快乐、美丽的生命体。

参考《人生不设限》力克・胡哲

拥抱自己(四):没女有价

20140821_1446185_93639042晚上,墙上指针显示十时半。

爸爸说:「《没女大翻身》又做喇㖞!」

女儿回应:「爸爸,咩野叫做『没女』?同学系班上成日讲,但我都唔明。」

妈妈从厨房走出来,说:「有咩好睇,个节目真系教坏人?衣家人人都罢睇,老公,快啲转台!。」

女儿不肯罢休:「妈咪,我想睇下咩嚟。」

妈妈皱下眉头,回答:「阿女,荼毒你架,乖啦,系时间训觉。听日仲要番学。」

女儿不情愿地步入房间,妈妈跟在女儿后面,关掉房灯。爸爸也关掉电视。全家人去休息了。

继《剩女》、《求爱大作战》,近期《没女大翻身》也成为了城中话题之一,人们热烈讨论。节目中把女性定型、扭曲,甚至丑化……奇怪的是,人们会批评节目荼毒人,矮化女性,但节目本身又因社会风气而生。节目全部腰斩,能够减少人们茶余饭后讨论,但傲慢的目光仍然指向一班被定型的女性──没身材、没自信、没学识……她们微驼的背,蹒跚走在街上,眼睛害怕与途人有太多直接交流,害怕与一些锐利眼神触碰,让她们内心产生颤抖。

我们需要检视的不只是电视节目,而是文化本身。我们对《没女大翻身》节目嗤之以鼻,有些甚至在家庭避谈这话题,或许我们不曾留意,平日生活,对一些看为不出众的人(有时是男性)予以一个冷眼,已经表示我们心里滋生了讨厌;又或者,对样貌好的人产生较大的好感,因而大发热心地帮助,其实已经把人定型,甚至「定价」。

人们渴求眼目的享受——眼睛是用来欣赏美丽的——因为有些人能力、外表较人稍逊,我们会认为他们的「可观性」低,不值得我们去爱和尊重。而节目声称这是记录女性重建自信的过程,但这只意味参加者改变自己,迎合大众对美、价值扭曲的要求。

因此,值得省察我们平日的小作为,是否与我们心思意念相称:发掘每人的特质,加以欣赏和爱护;发自内心的,温柔、忍耐、有礼、和善、慷慨等等好性情,才是最吸引人和持久的。

拥抱自己(三):假如我是一个无名氏——

20140820_1260787_20061053最近,友人都在网上「搜寻」自己,在网络搜寻器上输入自己的姓名,结果有趣得很。我十分好奇,也把自己的名字输入到搜寻。

结果,果然是意料之外。

她生在台湾,是一名台中南投县人。
职业是台湾艺术市集协会活动推广大使,
曾获最佳员工奖,
兴趣是绘画、园艺、陶瓷、茶道和乒乓球,
现年三十岁,育有两名儿子。

心里不禁为到「最佳员工奖」而洋洋得意,又为到生活在台湾而感到羡慕「自己」,似乎她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家庭和人生。

真想不到在网络搜寻自己的名字,会是乐趣无穷!而一个名字竟会让人产生莫名的心理反应。但令人着迷的,大概并不是名字本身,而是那个跟你同名同姓的人的经历和作为,让你想像无限。我们不都会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一个人的名字或是名衔能否决定一个人的身份和价值?一个富翁不比一个默默耕耘的长者义工值得称赞;一个中学老师不一定是万世师表,懂得因材施教。因此,惟有行为与个人名字或名衔相称,才使人赞同。即使是无名小卒,一个慷慨、爱心的行为也值得嘉许。名字或名衔,不是评价一个人绝对准则,而是我们的行为、谈吐举止。

圣经里面出现许多个没有名字,但值得被记念的人,例如为耶稣浇香膏的女人、被耶稣叫到站在门徒中间的小孩子……这些人本身没有披戴亮丽的名字或名声,却能让耶稣喜悦,值得被人记念。

假如我是一个无名氏,就不用再为名字背后的东西忧心,少了一份负担,我们就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是的,不论是来自别人或自己的期望,惟有好行为与爱心、真诚相称,我们才是真正和独特的自己。

拥抱自己(二):由《存在》说起

20140819_1422457_78382031走到城市的心脏地带中环,站在置地广场对面的巴士站候车。

候车之际,插著耳筒,打开手机音乐播放器,点选了最近内地爆红歌曲《存在》。听汪峰唱《存在》,似是在听他的生命故事。他唱着的是尽是矛盾但又写实:唱得力竭声嘶,似是对the dying city的拷问,是质疑,又是控诉:

「荣耀却感觉屈辱;狂喜却倍受痛楚;幸福却心如刀绞;灿烂却失魂落魄 ⋯⋯谁明白生命己变为何物;我该如何存在……」

「Our city is dying」,这句话听来好可笑,有点讽刺,但它把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形容得很贴切,写实得一点都不过份。最可怕的不是城市面貌逝去不返,而是人活着心却是死去。

想到有次生病,踏上地铁车厢,坐满了人,只好倚著扶手。车厢侷促,每次呼吸猛抽一口气才能舒缓气道不适,身体疲惫得像是被压下去,十分难受。目光朝向窗外,突然有人拍拍我肩膀,一位好心女士见我半身蜷缩著,便指示让座给我。最初,我感到颚然,觉得事情很不寻常,但瞬间却是有一股暖流漫过心房,让我惊喜又感动。事后,我在取笑自己:让座只是一个举手之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对有需要的人伸手帮助,岂会是不寻常?是周围的人冷漠,还是我们心变得麻木;是周围的人变得势利,还是我们对人的关系失去信心?

人们每天劳碌,辛劳地学习和上班。赚钱是为了付首期,带来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当想享受生活时,却换来疲惫不堪的身驱。有时,我们劳力所得能满足肉体的需要,房屋,美食,娱乐,衣服……但忽略了心灵需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少不更事的我感恩没有太多个人不愉快的经历,但生活在社会周遭的人日渐冷漠、指摘、虚伪、失魂落魄、愤怒、背叛……我感受到生活咄咄逼人。但我们应保持对生活和生命的儆醒,以致我们不顺从肉体,而着重内心感受,让每一天都变得是精彩。

拥抱自己(一):活着为要敬拜?

OLYMPUS DIGITAL CAMERA敬拜,相信基督徒十分熟悉,而不少教会弟兄姐妹教都大发热心,积极参与不同的音乐敬拜事工。教会聚会经常都会唱一首诗歌,叫作《活着为要敬拜袮》,但我们能准确把敬拜聚焦在神?

一个来自台湾的音乐敬拜团进行世界巡回的音乐会,上星期一连四天逗留在香港。上周末,我便与一班教会弟兄姐妹参加这个音乐敬拜会。过程中,弟兄姐妹都很投入,场内充满著欢喜和快乐。

音乐会完结,人们相继离场。刚刚在台上领唱的敬拜员在观众席绕过,突然有三位十分年轻的女士,应该是观众,快步在我们前面走过,急步朝敬拜员走。我细心观察,她们上前与敬拜员寒喧几句,似是自我介绍一番,感谢刚才悉心带领,让她们能投入敬拜。最后她们要求拍照,果然在道别后迅速把合照上传到Facebook,与人分享她们的喜悦。看毕,心里有点疑惑。

身旁友人自顾自的聊天,似乎只是我一个人静静观察这不到十五分钟的场景。他们话音刚落,突然又有一友人说道:「我很喜欢刚才的敬拜,假如在教会、团契平日的祟拜,唱得真是沉闷,一定不及今天有mood。」 心里又多了一份疑惑和不解。

《活着为要敬拜袮》歌曲名字的重点在于「为要」,显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因果关系:活着,就是因为要敬拜我们的主耶稣,唯一的上帝。

再留心一点,「为要」这个因果关系,其实包含着我们生命的目的、被造的价值,是指向了耶稣。我们唱诗,不论是赞美、歌颂、传福音……不同类型的诗歌,指向的对象只有一个,而敬拜意味着再一次把自己顺服在神面前,而这全然是建立在神的爱上。

然而,回想刚刚的场面,又记起姐妹几句说话,心里不禁回想当强劲和澎湃音乐停止后,那一刻我是在敬拜,还只是音乐起动而带来刹那激动,火热的心像缺乏燃料似的逐渐降温,熄灭了。

也许,敬拜重点不是歌词、不是音乐、不是带敬拜者(Worship Leaders),而是我们的对象。我们在敬拜或会激动起来,但撼动内心的不是一个调子和强劲节拍,或口中重复、唱个不停的歌词,而是明白敬拜的对象是甚么,让敬拜聚焦在赞美、歌颂、顺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