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書走

book-436508_1280我們一家四口,走走停停,每到一個地方總會加入一個群體(教會),又建立一個群體(牧養新生)。告別的時候,似是孤單上路;但落了腳,旋即又聚集一班新朋友。

兩個孩子自小就要跟著我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教會聚會,或接待各種各樣的人到家裡聚會、談心、吃飯、留宿等。他們在這些場合中總不會是主角,卻也不會亂吵論鬧,只要有一本書在手,就可以自得其樂。

孩子出生頭四年是大人讀書給孩子聽,進入第五年,是伴讀,第六年,他們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飛馳於文海的原野。女兒五歲剛到美國,還不太會英語,就捧著厚厚的插圖版《西遊記》,坐在馬桶上一字一句地讀起來,雖然每頁都圈了十幾個不懂的字詞,但無礙於理解故事大意,精彩的情結吸引她看完一套又一套插圖故事書。那時她已經懂得,書能把她帶進另一個世界。

五歲的時候,兒子只著迷於自然科學和天文書,家附近圖書館的同類書籍都被他逐本啃過了,就要帶他到遠一點的圖書館去。那時我家每星期必到的地方除了教會就是圖書館。而且美國的圖書管體系相當完善,資源充足,一次可以搬幾十至一百本書回家,所以家里就有個常新的小圖書館,餵大了兩個小家伙的胃口。

三年前搬到了泰國,根本找不到像樣的圖書館,英文書籍更是寥寥無幾。感謝神,Kindle電子書正開始流行,在弟兄姐妹的愛心支持下,兩兒一人一個,能繼續從網上購買或借閱書籍。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他倆也離不開Kindle了。

不管到哪裡,只要有圖書館,我們一定帶孩子去逛,參觀圖書館是他們的至愛。香港、上海、深圳的中央圖書館都有他們屁股壓過的痕迹。

美國的圖書館給了兩個孩子許多美好的回憶,但再回去的機會渺茫。不過,香港是他們的家,感謝神,這兒也有他們喜愛的巢,一年一度,他們可以舒舒服服地蜷縮在那兒一整天,讓書香從指間一頁頁飄過,讓書扉帶他們肆意穿梭於另一個時空。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不作當代的「愚昧人」

soap-bubble-406944_1280在這個「時間荒」的年代,有智慧地管制時間極為重要,否則將會構成工作壓力。有研究指出,一般人每天最少浪費兩小時,情況嚴重。正如聖經所說:「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 (以弗所書五15 -16)。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能兼具著矛盾且錯綜複雜的多元角色,例如上司、家庭成員、社區一分子、老師、學生、消閒者、義工等,這些角色之間存在著角色張力,多個角色之間產生壓力或矛盾的狀態,稱為角色衝突。衡量顯著角色,主要是基於參與、承擔與價值期望,要避免構成角色衝突的壓力,就先要評估自己各個角色以分配時間,才能更有效地善用光陰。

而價值觀則是支配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讓我們分辨出何者為重,何者為輕。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就像盲頭蒼蠅一樣亂沖亂撞,正是對時間的最大浪費。無論是「拖延」、「猶豫不決」、或「目標不明確」,歸根究柢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甚麼或者價值觀衝突所致。在工作要活用時間,就須留意四個基本原則:一、所有的工作都要「設定處理期限」;工作一定要處理到「剛好可停手的段落」,從較困難的工作開始分階段處理;二、將「日常例行公事」集中後,一口氣完成,「今日的事,今日要完成」;三、即使延遲動手的時間,也必須處理當做之事,簡單的工作可以留待填補空閒時間再處理;四、要經常設定出「休憩時間」,能夠委任他人處理之事,便交由他人負責,不要太吹毛求疵的要求完美。

生活行為習慣亦容易讓人虛耗光陰,切忌眈擱時日,必要時應改善習慣。「箴言」的作者們提醒我們,螞蟻沒有人領導,「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聚斂糧食。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何時睡醒呢?(箴言六8-9)。另外一處說:「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箴言十九15)。以下是一些普遍人常忽略的行為習慣建議:如用電話時,內容要短,事先聲明電話目的,經常提醒自己還有很多任務等著你,宜用等候時間打非公事電話,並且要站著以防忘卻了時間。另一個建議是懂得說「不」,要明白甚麼是真正幫助別人,有時你未必是最適合人選,學習如何處理別人「感人」的懇求,要願意成為別人的後補。此外,要留意談話不要「拖」,有時遇上別人滔滔不絕的話題,宜事先聲明只有五分鐘,解釋自己正在處理別的事務,也可表達多謝暗示完結談話。最重要的建議是生活行為習慣,不要被沉溺的行為「騎劫」,例如:電視劇集、電腦、交友面書等。也應善用等候時間等。最後讓我們記得保羅的提醒:「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馬書十三11)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得力閱讀」手機版更新

1024x500_icon_02(版本更新)

親愛的讀者:

為了讓你使用「得力閱讀」時,有更流暢的用戶體驗,我們已經推出更新版本。

由於日後增加的書籍,只能在更新版本購買,所以若早前已下載Android「試讀版」的用戶,我們誠邀你到Google Play Store更新至最新版本!

在更新版本裡,你可以享用多種功能特色:

建立個人帳戶
直接購買書本
多家出版單位,書籍種類更豐富
分類檢索
免費試讀
自定書本群組
筆記及書籤功能
記錄最後閱讀位置

我們鼓勵你在11月24日前下載更新版本,下載方法:

1.到Google Play Store搜尋「得力閱讀」

2.可以到下面網址: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xtownmoblie.cclebook

3.又或者掃瞄二維碼:

ereading2

如果碰到任何「得力閱讀」的使用問題,歡迎電郵至ehk@ccl.org.hk查詢。

福音證主協會
「得力閱讀」開發組

「得力閱讀」新階段

ereading_phase2_icon

現代人生活繁忙,需要輕鬆簡便的閱讀。因此,「閱讀連結生活」正是這個時代的需要,也是我們關注的話題,而「得力閱讀」(eReading)正朝這個目標邁進。

除了作為電子(Electronic)的縮寫,「eReading」還可解為「Empowering Reading」,亦即是「得力閱讀」。這與我們「活道」的想法一脈相承,希望令閱讀與生命建立關係。

繼過去平版電腦應用程度後,「得力閱讀」走入新階段,在智能手機繼續服侍信徒。透過結合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等)、實體與電子書連結,幫助讀者將閱讀帶入生活。新版本「得力閱讀」的功能特色有:

~可建立個人帳戶,以便管理心願單、個人書架、筆記等項目。
~包括不同出版單位,書籍種類更豐富。
~分類檢索,多種不同分類,助你更易找到理想書籍。
~提供免費試讀,讓讀者在購買前先閱讀一點。
~筆記及書籤功能,讓讀者隨時隨地記下閱讀心得。
~自組個人書目分類,在個人書架內可自由分類,管理藏書更方便。
~記錄最後閱讀位置,不必每次從頭翻閱,一點即看。
~同步筆記、書籤與書庫,在不同手機、閱讀器登入,都可從雲端得到最新記錄。
~連結社交平台,可即時分享至Facebook、Twitter 等

我們積極邀請更多作者及出版人合作,推出高品質及多元化內容,以針對不同讀者需要。我們期待與讀者一起,透過電子書、網上文章分享,為忙碌的現代人,在各種生活和生命的問題上提供出路;也讓屬靈資訊對生命發揮最大影響,達致「閱讀連結生活」的理想。

「得力閱讀」安裝方法

Android版:

Google Play Store:
讀者可到以下連結下載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xtownmoblie.cclebook 或 以 QR Code 掃瞄 QR Code

安卓平台:讀者可以在這裡下載。

iPhone版:預計12月內發佈

查詢可電郵至ehk@ccl.org.hk

*為了讓讀者的閱讀體驗不斷豐富,我們將不時作出更新,各位讀者敬請期待﹗

《承擔‧弘道‧有情》

承擔‧弘道‧有情書名:承擔‧弘道‧有情
作者:周永健
「得力閱讀」優惠:港幣78元

閱讀電子書(iPad/ mini iPad)

內容介紹:
本書為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團,誌賀周永健博士於2007年院長榮休時出版的文集,表達對周院長的敬意和愛戴。全書分三大部份,以其題旨《承擔‧弘道‧有情》為書名,收集了周博士任職院長期間撰寫的文章。

「承擔:全心墾拓神學教育」——周院長肩負起上帝所交付的任務,承擔神學教育的理念建構和實踐,奉行「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推動神學教育運動。中國神學研究院在他領導下,不僅校舍有很大的發展,在建立教授團隊、學生人數、課程開拓、經費籌募,以至中國神學教育界的交流上,都清楚看到他努力耕耘的成果。

「弘道:立言為師,立身為牧」——文集收錄多篇周院長曾在國際會議發表的中英論文;英文論文宣讀後已輯錄出版,現才翻譯為中文面世,以饗華文讀者。周院長除了學術方面向有研究外,他也是具學識素養的牧者,文集中有多篇給畢業同學的訓誨,不單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大有啟發,對每個事奉主的人都是歷久常新的提醒。文集亦收集了周博士在《聖經報文摘》等不同刊物中,為信徒所關注的聖經問題排疑解惑的短文。

「有情:見賢思齊」——周院長在國際上素享盛名,深受同道愛戴。這不只因為他是一位謙謙君子,謹言慎行,更是由於他待人有恩。文集中也輯錄了一些他的個人剖白,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的心路歷程,叫我們認識到他有情有義的一面。

願這文集見證周院長一生對神學教育的委身,也盼望激勵新一代神學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為上帝的國度、為香港、中國及世界各地華人的教會,忠心服侍,彰顯上帝的榮美。

失了安定,得了眼界

sunset-552離了香港這個「家」,失了安定,孩子卻大大開了眼界。

作為家長,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又何嘗不呢?首先是兩文三語。到美國時,兒女都在學語言的黃金年齡,很快就變成了「英語人」,他們要掙扎的反而是中文。依據目前的發展趨勢,中文是不能放棄的,加上外子和我都是中文老師,更不希望兒女目不識丁。經過堅持不懈的家教及每年暑假回內地的短期沉浸,現在他們基本上達到小四、小五的程度,雖比不上香港的孩子,但總算沒交白卷。孩子在國內上過三間平民學校,無須昂貴費用,都是上帝開路預備的,為此我們獻上無盡的感恩。

從美國到泰國,兩個孩子經歷了極大的落差。尤其是第一年,沒朋友,語言不通,感到自己從優等生變成了傻瓜,每每觸及這個話題,都會黯然落淚,當媽的也戚戚然。不過這只是個過程,現在他們懂三文四語。多一種語言,就能打開一個新天地,能享受到飛越語言障礙的自由與自豪感。

離了香港這個緊箍沉重的教育系統,兩個孩子賺了一大把課餘時間。他們養成了大量閱讀的習慣,到哪兒都是書不離手。遨遊書海,逍遙自在,不知不覺間已拜訪了無數個彼岸,擷拾了各種奇珍異寶。偶爾聽到他們對作品的評價,不僅能提綱挈領,還不乏鮮明的個人品味。

除了閱讀外,好動的外子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們善用課餘時間參加各種運動。游泳、足球、獨木舟、滑浪風帆、滑雪、溜冰、滑板、浮潛、攀石、踏單車,兩個孩子都會玩,對其中幾項還會感到自豪。不要誤會,他們學這些都沒花太多錢,不是自學,就是參加有政府資助的興趣班。為了這一切,我們常常教孩子感恩。

到處跑,暢游過的地方自然不少。在美國,孩子們有機會一覽奇偉的大峽谷、仙境般的黃石公園。橫跨美國遷移的途中,一整星期露宿在山巔雪地。在山澗溪邊,他們一次又一次親手支搭起廉價小帳篷,點起裊裊炊煙,烤媽媽親手醃製的豬扒雞翅,配上兩片方包,樂此不疲。在泰國,最吸引的活動是浮潛,跟著大哥哥姐姐們福音旅遊,盡覽海底奇麗。在中國大陸,沒有怎麼遊玩,但住過南京、上海、深圳,體驗了不少祖國風情。

去的地方多,處過的人種也更多。大陸同胞、台灣同胞、埃及人、泰國人、美國白人黑人墨西哥人ABC;無神論者、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孩子們都處過。他們學習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學習適應、包容、欣賞、取長補短。不知道這種超越地界種族的經歷會怎樣影響他們的未來,但至少他們知道世界是上帝造的,世人都要敬拜神。

可幸,回到香港,這裡仍是他們的家。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笑看」職場的樂趣

a-smile-333604偶爾聽聞朋友遇上職場困擾、例如:被老闆責備、被同事「屈」、失去晉升機會、被同事排擠等,一下子不懂如何為他解難。如想不到出路,不如幽默一下自己,實行「笑看」職場。

首先,在「笑看」的背後,我們要認識 「感知」(Perception)只是感覺到的現實(Reality)表面,但未必是事實(Truth)的全部。它可能是受有偏見的前設影響、或個人過份執着;或是受環境、氣氛、煽情的影響;訊息被誇大或被過份渲染;又或是溝通上的誤差、或受誤導而過敏反應。所以,被罵的人不用「對號入座」,真正的對象可能不是你啊!失去升職機會不用失望,可能另有更「筍」的職位等著你呢!

我認為這「笑看」是培養幽默的樂趣,有專家提出:幽默可以提高藝術、科學的創造力,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幽默讓別人看到你的寬宏大量,就會更多的反思自己。這樣一來,就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有人幽默的將「瀟灑」作定義,就是:「善畫者留白、善樂者希聲、善言者忘語、善書者缺筆、大賢者若痴、大智者若愚。」所以人生的所謂「缺乏」其實是上帝讓我們明白生命的豐盛在於其盈或缺,只是我們不懂欣賞而矣。

聖經中也記載耶穌在「特殊環境」下顯出祂的幽默。在迦拿歡樂熱鬧的婚宴中,主人發覺酒喝光了,耶穌從容的以清水變醇酒,除了行神蹟,也化解了主人的尷尬(約翰福音二1-11)。另一次是祂面對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質難,他們要用石頭打死行淫的婦人,耶穌卻四兩撥千斤,彎腰在地上畫字,使來勢洶洶的對頭知難而退(約翰福音八11)。又有一次耶穌用糞便來比喻人心中的污穢。他對法利賽人和文士說:豈不曉得凡從外面進入的,不能污穢人,因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廁裡。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馬可福音七18-20)。

有專家認為處境只能影響20%的快樂心情,而一個選擇開心或不開心卻佔40%。所以我們又何必愁眉苦面?不如「笑看」職場,因為「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彼得前書五7)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级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担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擁抱自己(七):用禱告擁抱自己

OLYMPUS DIGITAL CAMERA不論信主多久,我們亦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不管在家庭、學校、教會、工作上,我們可能覺得環境未如人意,令人洩氣,但我們不用沮喪,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可愛的一面。讓我們重新在禱告得力,因我們在神眼中都是獨特和無價的,求神讓我們心意更新而變化,擁抱自己!

主!感謝你。
因你的創造,奇妙可畏!
請教我明白我們受造,
是如玫瑰般美麗,又如百合花清雅,
在你的眼眸看來也是悅目的。

主,但我們總是軟弱,
總是把自己的心門緊緊地關閉著,
使我們的世界充滿一片幽暗苦愁。
世上一些謊話:我們是被遺棄的、不值、得不到神的幫助……
都把我們擊倒,

但主,求你幫助我,
每當我們遭這個世界責難,請你用真理庇護我們,
好叫那些謊話都要離開。
更求主賜我們有一顆敏銳你的心,
好叫我們的價值定位在你的恩典和愛裡面。

阿門!

 

擁抱自己(六):一場橋牌戲──人生的壞牌

20140825_1020098_22658344苦難是人生不能避免的。面對困難,有人會突然方寸大亂,有人會不堪一擊。

各人對苦難的理解不盡相同。有些人認為苦難是上帝特意安排,用來磨練人;有人認為只是因為人的過犯使然……與其在猜度上帝的心意,不如面對眼前的苦難和傷心,學會走出陰霾。

「苦難的本身也許並無甚麼意義,主要是看我們從中學到甚麼,獲得甚麼。我雖然病了二十餘年,但我自認比別人幸運的是因著病提早領悟到生命的美和真實,並且也因著生命的艱難和不易,才倍加珍惜努力。生命是一場橋牌戲。上帝給人的恩賜各不相同,問題不在「牌」的好壞,就看你肯不肯全力以赴,用心的打。」《生之頌》杏林子

杏林子用淺白文字自述飽受疾病煎熬的經歷。每當我們想像杏林子遇上坐骨關節劇痛時,一節節骨頭好像刺一般折騰著她的身體,都令人不好受。杏林子卻語出驚人,她看苦難本身可以沒有意義,手裡的牌不論是好是壞,要化腐朽為神奇,出牌才是關鍵。既然,生命有些苦難不能避免,我們就思考如何處理。

或許,我們要再一次提醒自己基督徒的福分,就是我們經歷痛苦時,即使不能解釋苦難為何出現,靠著愛我們的主的恩典,我們都得勝有餘。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28)

擁抱自己(五):愛上不完美的自己

20140822_1212812_17907767人通常都不會在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上大費心力。然而,人明知能力有限,卻天天追求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工作、最好的住所,反正人們都不太知足,只知營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你怎樣看待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我們要愛自己,不論是優點,還是自己身上的缺口也值得愛護和接受。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是一個很熟悉的名字吧!出生時因為患了海豹肢症,天生沒有四肢。但是,他現在成為了振奮人心的演講家。力克曾經在夏威夷美麗的海上跟海龜一起游泳,在哥倫比亞潛水,而且喜歡踢足球,溜滑板……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好得不像話。力克生命的豐盛,不在於擁有健全的四肢,完美的身軀,而是美在於自己的「不同」,獨一無二,所以當你要像上帝一樣地愛自己,就會打開了通往平靜與圓滿的大門。

力克所宣揚的「愛自己」並不是指自私、自負。這種愛的形式其實是「沒有自己」──你的付出超過你所得到的;擁有的東西不多時依然與人分享;你藉由帶給別人歡笑而找到快樂;你愛自己是因為你不是只在意你自己;你對自己原本的樣子很滿意,因為你讓別人很高興在你身旁。

當耶穌被問到最重要的誡命是甚麼時,答案是盡心、盡性、盡意去愛上帝,同樣重要的是要愛你的鄰舍如同愛自己。愛自己並不是自私、自滿或自我中心,而是盡力地把你的生命視為一份禮物,照顧自己,祝福別人。

有時候人的眼睛會把自己的不完美放得很大,不論是對自己的外貌或是能力,都可能會執著於某些缺陷。上帝要我們凡事謝恩,並不只是對自以為好的地方發出讚美,而是欣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讓我們的焦點重新放在已經得到的祝福上,並讓這個祝福成為另一個生命的祝福,生生不息。你不必在別人之上建立快樂,因為你本來就是一個快樂、美麗的生命體。

參考《人生不設限》力克・胡哲

基督教數碼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