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著书走

book-436508_1280我们一家四口,走走停停,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加入一个群体(教会),又建立一个群体(牧养新生)。告别的时候,似是孤单上路;但落了脚,旋即又聚集一班新朋友。

两个孩子自小就要跟着我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教会聚会,或接待各种各样的人到家里聚会、谈心、吃饭、留宿等。他们在这些场合中总不会是主角,却也不会乱吵论闹,只要有一本书在手,就可以自得其乐。

孩子出生头四年是大人读书给孩子听,进入第五年,是伴读,第六年,他们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飞驰于文海的原野。女儿五岁刚到美国,还不太会英语,就捧著厚厚的插图版《西游记》,坐在马桶上一字一句地读起来,虽然每页都圈了十几个不懂的字词,但无碍于理解故事大意,精彩的情结吸引她看完一套又一套插图故事书。那时她已经懂得,书能把她带进另一个世界。

五岁的时候,儿子只着迷于自然科学和天文书,家附近图书馆的同类书籍都被他逐本啃过了,就要带他到远一点的图书馆去。那时我家每星期必到的地方除了教会就是图书馆。而且美国的图书管体系相当完善,资源充足,一次可以搬几十至一百本书回家,所以家里就有个常新的小图书馆,喂大了两个小家伙的胃口。

三年前搬到了泰国,根本找不到像样的图书馆,英文书籍更是寥寥无几。感谢神,Kindle电子书正开始流行,在弟兄姐妹的爱心支持下,两儿一人一个,能继续从网上购买或借阅书籍。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他俩也离不开Kindle了。

不管到哪里,只要有图书馆,我们一定带孩子去逛,参观图书馆是他们的至爱。香港、上海、深圳的中央图书馆都有他们屁股压过的痕迹。

美国的图书馆给了两个孩子许多美好的回忆,但再回去的机会渺茫。不过,香港是他们的家,感谢神,这儿也有他们喜爱的巢,一年一度,他们可以舒舒服服地蜷缩在那儿一整天,让书香从指间一页页飘过,让书扉带他们肆意穿梭于另一个时空。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不作当代的「愚昧人」

soap-bubble-406944_1280在这个「时间荒」的年代,有智慧地管制时间极为重要,否则将会构成工作压力。有研究指出,一般人每天最少浪费两小时,情况严重。正如圣经所说:「你们要谨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当像智慧人。要爱惜光阴、因为现今的世代邪恶。 」 (以弗所书五15 -16)。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兼具著矛盾且错综复杂的多元角色,例如上司、家庭成员、社区一分子、老师、学生、消闲者、义工等,这些角色之间存在着角色张力,多个角色之间产生压力或矛盾的状态,称为角色冲突。衡量显著角色,主要是基于参与、承担与价值期望,要避免构成角色冲突的压力,就先要评估自己各个角色以分配时间,才能更有效地善用光阴。

而价值观则是支配着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让我们分辨出何者为重,何者为轻。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就像盲头苍蝇一样乱冲乱撞,正是对时间的最大浪费。无论是「拖延」、「犹豫不决」、或「目标不明确」,归根究柢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观是甚么或者价值观冲突所致。在工作要活用时间,就须留意四个基本原则:一、所有的工作都要「设定处理期限」;工作一定要处理到「刚好可停手的段落」,从较困难的工作开始分阶段处理;二、将「日常例行公事」集中后,一口气完成,「今日的事,今日要完成」;三、即使延迟动手的时间,也必须处理当做之事,简单的工作可以留待填补空闲时间再处理;四、要经常设定出「休憩时间」,能够委任他人处理之事,便交由他人负责,不要太吹毛求疵的要求完美。

生活行为习惯亦容易让人虚耗光阴,切忌眈搁时日,必要时应改善习惯。「箴言」的作者们提醒我们,蚂蚁没有人领导,「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在收割聚敛粮食。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箴言六8-9)。另外一处说:「懒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饥饿。」(箴言十九15)。以下是一些普遍人常忽略的行为习惯建议:如用电话时,内容要短,事先声明电话目的,经常提醒自己还有很多任务等着你,宜用等候时间打非公事电话,并且要站着以防忘却了时间。另一个建议是懂得说「不」,要明白甚么是真正帮助别人,有时你未必是最适合人选,学习如何处理别人「感人」的恳求,要愿意成为别人的后补。此外,要留意谈话不要「拖」,有时遇上别人滔滔不绝的话题,宜事先声明只有五分钟,解释自己正在处理别的事务,也可表达多谢暗示完结谈话。最重要的建议是生活行为习惯,不要被沉溺的行为「骑劫」,例如:电视剧集、电脑、交友面书等。也应善用等候时间等。最后让我们记得保罗的提醒:「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马书十三11)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得力阅读」手机版更新

1024x500_icon_02(版本更新)

亲爱的读者:

为了让你使用「得力阅读」时,有更流畅的用户体验,我们已经推出更新版本。

由于日后增加的书籍,只能在更新版本购买,所以若早前已下载Android「试读版」的用户,我们诚邀你到Google Play Store更新至最新版本!

在更新版本里,你可以享用多种功能特色:

建立个人帐户
直接购买书本
多家出版单位,书籍种类更丰富
分类检索
免费试读
自定书本群组
笔记及书签功能
记录最后阅读位置

我们鼓励你在11月24日前下载更新版本,下载方法:

1.到Google Play Store搜寻「得力阅读」

2.可以到下面网址: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xtownmoblie.cclebook

3.又或者扫瞄二维码:

ereading2

如果碰到任何「得力阅读」的使用问题,欢迎电邮至ehk@ccl.org.hk查询。

福音证主协会
「得力阅读」开发组

「得力阅读」新阶段

ereading_phase2_icon

现代人生活繁忙,需要轻松简便的阅读。因此,「阅读连结生活」正是这个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关注的话题,而「得力阅读」(eReading)正朝这个目标迈进。

除了作为电子(Electronic)的缩写,「eReading」还可解为「Empowering Reading」,亦即是「得力阅读」。这与我们「活道」的想法一脉相承,希望令阅读与生命建立关系。

继过去平版电脑应用程度后,「得力阅读」走入新阶段,在智能手机继续服侍信徒。透过结合社交平台(Facebook、Twitter等)、实体与电子书连结,帮助读者将阅读带入生活。新版本「得力阅读」的功能特色有:

~可建立个人帐户,以便管理心愿单、个人书架、笔记等项目。
~包括不同出版单位,书籍种类更丰富。
~分类检索,多种不同分类,助你更易找到理想书籍。
~提供免费试读,让读者在购买前先阅读一点。
~笔记及书签功能,让读者随时随地记下阅读心得。
~自组个人书目分类,在个人书架内可自由分类,管理藏书更方便。
~记录最后阅读位置,不必每次从头翻阅,一点即看。
~同步笔记、书签与书库,在不同手机、阅读器登入,都可从云端得到最新记录。
~连结社交平台,可即时分享至Facebook、Twitter 等

我们积极邀请更多作者及出版人合作,推出高品质及多元化内容,以针对不同读者需要。我们期待与读者一起,透过电子书、网上文章分享,为忙碌的现代人,在各种生活和生命的问题上提供出路;也让属灵资讯对生命发挥最大影响,达致「阅读连结生活」的理想。

「得力阅读」安装方法

Android版:

Google Play Store:
读者可到以下连结下载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xtownmoblie.cclebook 或 以 QR Code 扫瞄 QR Code

安卓平台:读者可以在这里下载。

iPhone版:预计12月内发布

查询可电邮至ehk@ccl.org.hk

*为了让读者的阅读体验不断丰富,我们将不时作出更新,各位读者敬请期待﹗

《承担‧弘道‧有情》

承担‧弘道‧有情书名:承担‧弘道‧有情
作者:周永健
「得力阅读」优惠:港币78元

阅读电子书(iPad/ mini iPad)

内容介绍:
本书为中国神学研究院教授团,志贺周永健博士于2007年院长荣休时出版的文集,表达对周院长的敬意和爱戴。全书分三大部份,以其题旨《承担‧弘道‧有情》为书名,收集了周博士任职院长期间撰写的文章。

「承担:全心垦拓神学教育」——周院长肩负起上帝所交付的任务,承担神学教育的理念建构和实践,奉行「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推动神学教育运动。中国神学研究院在他领导下,不仅校舍有很大的发展,在建立教授团队、学生人数、课程开拓、经费筹募,以至中国神学教育界的交流上,都清楚看到他努力耕耘的成果。

「弘道:立言为师,立身为牧」——文集收录多篇周院长曾在国际会议发表的中英论文;英文论文宣读后已辑录出版,现才翻译为中文面世,以飨华文读者。周院长除了学术方面向有研究外,他也是具学识素养的牧者,文集中有多篇给毕业同学的训诲,不单对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大有启发,对每个事奉主的人都是历久常新的提醒。文集亦收集了周博士在《圣经报文摘》等不同刊物中,为信徒所关注的圣经问题排疑解惑的短文。

「有情:见贤思齐」——周院长在国际上素享盛名,深受同道爱戴。这不只因为他是一位谦谦君子,谨言慎行,更是由于他待人有恩。文集中也辑录了一些他的个人剖白,在人生不同阶段中的心路历程,叫我们认识到他有情有义的一面。

愿这文集见证周院长一生对神学教育的委身,也盼望激励新一代神学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为上帝的国度、为香港、中国及世界各地华人的教会,忠心服侍,彰显上帝的荣美。

失了安定,得了眼界

sunset-552离了香港这个「家」,失了安定,孩子却大大开了眼界。

作为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又何尝不呢?首先是两文三语。到美国时,儿女都在学语言的黄金年龄,很快就变成了「英语人」,他们要挣扎的反而是中文。依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中文是不能放弃的,加上外子和我都是中文老师,更不希望儿女目不识丁。经过坚持不懈的家教及每年暑假回内地的短期沉浸,现在他们基本上达到小四、小五的程度,虽比不上香港的孩子,但总算没交白卷。孩子在国内上过三间平民学校,无须昂贵费用,都是上帝开路预备的,为此我们献上无尽的感恩。

从美国到泰国,两个孩子经历了极大的落差。尤其是第一年,没朋友,语言不通,感到自己从优等生变成了傻瓜,每每触及这个话题,都会黯然落泪,当妈的也戚戚然。不过这只是个过程,现在他们懂三文四语。多一种语言,就能打开一个新天地,能享受到飞越语言障碍的自由与自豪感。

离了香港这个紧箍沉重的教育系统,两个孩子赚了一大把课余时间。他们养成了大量阅读的习惯,到哪儿都是书不离手。遨游书海,逍遥自在,不知不觉间已拜访了无数个彼岸,撷拾了各种奇珍异宝。偶尔听到他们对作品的评价,不仅能提纲挈领,还不乏鲜明的个人品味。

除了阅读外,好动的外子总是想尽办法,让孩子们善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运动。游泳、足球、独木舟、滑浪风帆、滑雪、溜冰、滑板、浮潜、攀石、踏单车,两个孩子都会玩,对其中几项还会感到自豪。不要误会,他们学这些都没花太多钱,不是自学,就是参加有政府资助的兴趣班。为了这一切,我们常常教孩子感恩。

到处跑,畅游过的地方自然不少。在美国,孩子们有机会一览奇伟的大峡谷、仙境般的黄石公园。横跨美国迁移的途中,一整星期露宿在山巅雪地。在山涧溪边,他们一次又一次亲手支搭起廉价小帐篷,点起袅袅炊烟,烤妈妈亲手醃制的猪扒鸡翅,配上两片方包,乐此不疲。在泰国,最吸引的活动是浮潜,跟着大哥哥姐姐们福音旅游,尽览海底奇丽。在中国大陆,没有怎么游玩,但住过南京、上海、深圳,体验了不少祖国风情。

去的地方多,处过的人种也更多。大陆同胞、台湾同胞、埃及人、泰国人、美国白人黑人墨西哥人ABC;无神论者、佛教徒、基督徒、回教徒,孩子们都处过。他们学习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学习适应、包容、欣赏、取长补短。不知道这种超越地界种族的经历会怎样影响他们的未来,但至少他们知道世界是上帝造的,世人都要敬拜神。

可幸,回到香港,这里仍是他们的家。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

「笑看」职场的乐趣

a-smile-333604偶尔听闻朋友遇上职场困扰、例如:被老板责备、被同事「屈」、失去晋升机会、被同事排挤等,一下子不懂如何为他解难。如想不到出路,不如幽默一下自己,实行「笑看」职场。

首先,在「笑看」的背后,我们要认识 「感知」(Perception)只是感觉到的现实(Reality)表面,但未必是事实(Truth)的全部。它可能是受有偏见的前设影响、或个人过份执着;或是受环境、气氛、煽情的影响;讯息被夸大或被过份渲染;又或是沟通上的误差、或受误导而过敏反应。所以,被骂的人不用「对号入座」,真正的对象可能不是你啊!失去升职机会不用失望,可能另有更「笋」的职位等着你呢!

我认为这「笑看」是培养幽默的乐趣,有专家提出:幽默可以提高艺术、科学的创造力,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让别人看到你的宽宏大量,就会更多的反思自己。这样一来,就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有人幽默的将「潇洒」作定义,就是:「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所以人生的所谓「缺乏」其实是上帝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丰盛在于其盈或缺,只是我们不懂欣赏而矣。

圣经中也记载耶稣在「特殊环境」下显出祂的幽默。在迦拿欢乐热闹的婚宴中,主人发觉酒喝光了,耶稣从容的以清水变醇酒,除了行神蹟,也化解了主人的尴尬(约翰福音二1-11)。另一次是祂面对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质难,他们要用石头打死行淫的妇人,耶稣却四两拨千斤,弯腰在地上画字,使来势汹汹的对头知难而退(约翰福音八11)。又有一次耶稣用粪便来比喻人心中的污秽。他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马可福音七18-20)。

有专家认为处境只能影响20%的快乐心情,而一个选择开心或不开心却占40%。所以我们又何必愁眉苦面?不如「笑看」职场,因为「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彼得前书五7)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拥抱自己(七):用祷告拥抱自己

OLYMPUS DIGITAL CAMERA不论信主多久,我们亦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不管在家庭、学校、教会、工作上,我们可能觉得环境未如人意,令人泄气,但我们不用沮丧,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可爱的一面。让我们重新在祷告得力,因我们在神眼中都是独特和无价的,求神让我们心意更新而变化,拥抱自己!

主!感谢你。
因你的创造,奇妙可畏!
请教我明白我们受造,
是如玫瑰般美丽,又如百合花清雅,
在你的眼眸看来也是悦目的。

主,但我们总是软弱,
总是把自己的心门紧紧地关闭着,
使我们的世界充满一片幽暗苦愁。
世上一些谎话:我们是被遗弃的、不值、得不到神的帮助……
都把我们击倒,

但主,求你帮助我,
每当我们遭这个世界责难,请你用真理庇护我们,
好叫那些谎话都要离开。
更求主赐我们有一颗敏锐你的心,
好叫我们的价值定位在你的恩典和爱里面。

阿门!

 

拥抱自己(六):一场桥牌戏──人生的坏牌

20140825_1020098_22658344苦难是人生不能避免的。面对困难,有人会突然方寸大乱,有人会不堪一击。

各人对苦难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些人认为苦难是上帝特意安排,用来磨练人;有人认为只是因为人的过犯使然……与其在猜度上帝的心意,不如面对眼前的苦难和伤心,学会走出阴霾。

「苦难的本身也许并无甚么意义,主要是看我们从中学到甚么,获得甚么。我虽然病了二十余年,但我自认比别人幸运的是因着病提早领悟到生命的美和真实,并且也因着生命的艰难和不易,才倍加珍惜努力。生命是一场桥牌戏。上帝给人的恩赐各不相同,问题不在「牌」的好坏,就看你肯不肯全力以赴,用心的打。」《生之颂》杏林子

杏林子用浅白文字自述饱受疾病煎熬的经历。每当我们想像杏林子遇上坐骨关节剧痛时,一节节骨头好像刺一般折腾着她的身体,都令人不好受。杏林子却语出惊人,她看苦难本身可以没有意义,手里的牌不论是好是坏,要化腐朽为神奇,出牌才是关键。既然,生命有些苦难不能避免,我们就思考如何处理。

或许,我们要再一次提醒自己基督徒的福分,就是我们经历痛苦时,即使不能解释苦难为何出现,靠着爱我们的主的恩典,我们都得胜有余。

「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马书八28)

拥抱自己(五):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20140822_1212812_17907767人通常都不会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上大费心力。然而,人明知能力有限,却天天追求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工作、最好的住所,反正人们都不太知足,只知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你怎样看待自己不完美的一面?我们要爱自己,不论是优点,还是自己身上的缺口也值得爱护和接受。

力克・胡哲(Nick Vujicic)是一个很熟悉的名字吧!出生时因为患了海豹肢症,天生没有四肢。但是,他现在成为了振奋人心的演讲家。力克曾经在夏威夷美丽的海上跟海龟一起游泳,在哥伦比亚潜水,而且喜欢踢足球,溜滑板……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好得不像话。力克生命的丰盛,不在于拥有健全的四肢,完美的身躯,而是美在于自己的「不同」,独一无二,所以当你要像上帝一样地爱自己,就会打开了通往平静与圆满的大门。

力克所宣扬的「爱自己」并不是指自私、自负。这种爱的形式其实是「没有自己」──你的付出超过你所得到的;拥有的东西不多时依然与人分享;你借由带给别人欢笑而找到快乐;你爱自己是因为你不是只在意你自己;你对自己原本的样子很满意,因为你让别人很高兴在你身旁。

当耶稣被问到最重要的诫命是甚么时,答案是尽心、尽性、尽意去爱上帝,同样重要的是要爱你的邻舍如同爱自己。爱自己并不是自私、自满或自我中心,而是尽力地把你的生命视为一份礼物,照顾自己,祝福别人。

有时候人的眼睛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放得很大,不论是对自己的外貌或是能力,都可能会执著于某些缺陷。上帝要我们凡事谢恩,并不只是对自以为好的地方发出赞美,而是欣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让我们的焦点重新放在已经得到的祝福上,并让这个祝福成为另一个生命的祝福,生生不息。你不必在别人之上建立快乐,因为你本来就是一个快乐、美丽的生命体。

参考《人生不设限》力克・胡哲

基督教数码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