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節默想(二):一同受苦

20140412_1432987_69573595現代人往往將痛苦描述為沒有價值,但在基督信仰裡,受苦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為我們經常希望自己「常常喜樂」,就更應該認真反思——苦難,讓我們靠近基督。 你渴望在苦難裡更深經驗上帝的同在嗎?齊來看看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給我們的教導—— 保羅在歌羅西書一章24 節,提出我們在苦難裡能有喜樂的兩個原因:「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保羅喜樂的第一個原因,是他能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第二,他是為教會的緣故而受苦。 基督是一位受苦的救主,我們若要跟隨祂或,效法祂,就必須像祂一樣受苦。在另一段經文裡,保羅表達了這種慾望:「使我認識基督,曉得他復活的大能,並且曉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三10)彼得.歐布瑞恩(Peter O’Brien)指出,保羅是在此說明,信徒經歷基督復活的大能以及與祂一同受苦,是在不同層面上認識基督。 在腓立比書三章10 節,保羅用了大家所熟悉的詞彙koino–nia,直譯是「受苦的團契」(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那是一種與基督的深度合一,惟有透過受苦才能體會得到。 享受與基督的親密關係,是世上最甘甜、最讓人滿足的經驗。明白箇中滋味的人,為了深化這種親密關係,即使失去任何東西、要放棄任何事情也在所不計。在中國傳道的宣教士師達能夫婦(John and Betty Stam),1934年被共產黨殺害時年僅27歲和28歲。師達能曾說:「儘管奪去我的所有,但不要奪去我與榮耀之王同行共話的甘甜。」 要是我們渴求與基督建立這種親密關係,也知道受苦能深化這種關係,苦難就失去了它的毒鈎。我們不怕受苦,相反,當苦難臨到時,我們選擇將它轉化為機會,為要成就我們這意願──更靠近基督。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70-73頁)

購買書籍

紙本書 GoogleBook
Readmoo 恩道電子書
知書 Kobo
Kindle 漢語聖經協會
微讀書城 文宇宙
Logos Faithlife

「得力閱讀App」下載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安卓平台

受苦節默想(一):神學盲點?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為我們釘身受死了,你的人生快樂嗎? 今天的媒體常鼓吹快樂人生,基督徒也常把「喜樂」掛在口邊,這樣似乎很美好。然而,我們一味追尋喜歡時,會否失落了基督教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如果我們的人生就是學效基督,基督一生都在經歷苦楚,那我們應該以喜樂還是受苦為人生目標?在你心裡有一套關於苦難的神學觀嗎? 趁復活節臨近,齊來看看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給我們的教導—— 我認為西方教會最嚴重的神學盲點之一,是對苦難的了解殘缺不全;對於如何避免受苦和面對傷害,卻似乎有許多反思。我們有不少關於如何避免受苦及治療傷痛的教導,但是對苦難神學的教導卻嫌不足。我們沒有教導信徒明白,為何跟隨基督的人應當預期要受苦,以及為何苦難對靈命健康成長是如此重要。因此,大家只是從負面角度看苦難。 直至目前為止,我尚未在這裡引述任何經文,若要引述的話,就要引用整卷哥林多後書了。經文一開首就提到保羅及其同伴經歷了大苦難:「弟兄們,我們不要你們不曉得,我們從前在亞西亞遭遇苦難,被壓太重,力不能勝,甚至連活命的指望都絕了,自己心裡也斷定是必死的」(林後一8-9 上)。在這封書信裡,我們找到另有五處提及苦難(林後四8-12,六4-5、8-10,十一23-28、32-33)。保羅在這封書信裡提及他肉體上的一根刺,形容那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林後十二1-10)。 儘管這些經文都聚焦於苦難,但哥林多後書最突出的主題是「榮耀的事奉:保羅以傳道為樂」(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 Paul’s Exultation in Preaching),這是羅伯遜(A.T. Robertson)就這封書信所寫的釋經書的名稱。保羅有一套苦難神學,幫助他在一切苦難中看到一絲盼望。例如他求神除去他肉體上那根刺,但禱告未蒙應允,他就為這個經歷作結論,說:「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十二10 下) 建基於聖經的苦難神學,能讓信徒產生這種態度。誠如我們早前所說,世上最快樂的人並非沒有苦難,他們是不怕苦難。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63-67頁)

購買書籍

紙本書 GoogleBook
Readmoo 恩道電子書
知書 Kobo
Kindle 漢語聖經協會
微讀書城 文宇宙
Logos Faithlife

「得力閱讀App」下載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安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