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节默想(五):并非不怕受苦

20140415_1438608_49832779有些初期教会的教父故意苦待己身,这不是圣经所要求的;相反,现代基督徒追求「喜乐」和安舒,并且认定是神同在的标记。或者,我们更应该思考「苦」与「乐」如何在生命中平衡,圣经对两者的看法又是如何。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也提出相关的教导—— 你一直读此书,或会以为我在鼓吹病态式的受苦欲。初期教会的一些教父会这样做,但这种态度绝不符合圣经。我听过有人说全职事奉者,是无须像「世俗」工作者一样受薪的,因为事奉包含受苦,他们参与事奉就是决定接受,其中包括承受这种痛苦。然而圣经清楚指出,全职事奉者必须获得足够薪酬,让他们能专心事奉,不因经济负担受到拦阻(林前九3-14;提前五17)。 我们并非追求苦难,事实上,若发生不公平的事,我们或需对抗,尤其是当有人违反重要原则时。保罗在腓立比被捉拿及公开被打,但罗马公民不应受到这种对待。所以当那些官员释放他时,他没有就此离开,而是对这违法的对待提出抗议(徒十六37),此举令一众官员大为吃惊。他需要这样做,以保护其他信徒。事实上,使徒行传大部分内容都有护教意味,要捍卫基督教信仰的合法性。 我们并非追求苦难,但当苦难来临时,我们知道神会使用它,将它转化为我们的祝福。英文字blessing(祝福)源自于英文古字bledsian,后者与blood(血)字相关,那是来自牺牲的血。祝福是来自牺牲,因此信徒为持守原则而受苦,会视之为荣幸。 保罗说:「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顺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腓一29)蒙恩(granted)的希腊文charizomai,意思是「慷慨施予」。莱特富特(J. B. Lightfoot)解释这节经文时说:「神赐给你莫大的福分去为基督受苦,这是祂喜悦你的最佳明证。」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59-61页)

购买书籍

纸本书 GoogleBook
Readmoo 恩道电子书
知书 Kobo
Kindle 汉语圣经协会
微读书城 文宇宙
Logos Faithlife

「得力阅读App」下载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安卓平台

受苦节默想(四):避免委身与受苦

20140414_1231823_11267134事奉快乐,令人感恩;不快乐呢?是否上帝启示我们离开? 其中一种不快乐叫意见不合,或不融洽,在我们平日的事奉里遇见时,大家会如何处理?也有些人因为预见到这种困难,而不愿意投身事奉。或者,我们欠缺了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在圣经里早有例子。我们一起看看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的教导—— 我们这一代堪称阿司匹林世代(aspirin generation),我们已习惯麻木和避免痛苦。这种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事奉,常见的情况是,信徒不会对所属小组太委身,不会与其他成员太亲近。我们若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就能避免许多痛苦了。 其实,我们学会让关系停留在自己可应付的程度,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要是太投入别人的生活,也许会被他们的问题拖垮自己。然而真正的委身是对别人付出更多,以致自己变得脆弱,容易被所服侍的人伤害。 保罗这样描述他委身事奉所带来的压力:「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后十一28- 29)保罗率直坦荡的事奉态度令他变得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从他对哥林多信徒所说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哥林多人哪,我们向你们,口是张开的,心是宽宏的。你们狭窄,原不在乎我们,是在乎自己的心肠狭窄。你们也要照样用宽宏的心报答我,我这话正像对自己的孩子说的。」(林后六11-13)从他对加拉太信徒所说的话,我们也看到这种脆弱:「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加四19-20) 当许多信徒提到自己背十架时,都只会谈到他们因为持守信仰原则而被逼迫、排斥和歧视等,却不会谈到自己因为委身服侍人而背十架,例如在忙碌中帮助人以致身心疲乏,或要承受被别人伤害,仍继续去爱他们的那种痛苦。不论任何国籍与文化的信徒,都要因为委身服侍人而承受痛苦。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128-131页)

购买书籍

纸本书 GoogleBook
Readmoo 恩道电子书
知书 Kobo
Kindle 汉语圣经协会
微读书城 文宇宙
Logos Faithlife

「得力阅读App」下载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安卓平台

受苦节默想(三):羞辱与荣耀

20140413_950160_36757832生活上,我们或者承受很多困难和痛苦,如果这些血汗带来光荣和尊重,或者较容易让人接受。如果是换来众人的不明白、诽谤,甚至羞辱呢?有谁还甘心乐意继续付出,任羞辱加在身上?

耶稣正演绎了这个故事,他为救赎使命而受苦,却尝到羞辱。今天在我们生活之中,有否因为受辱而恼怒,甚至放下使命?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带领我们如此思索——

基督徒最难承受的苦难之一,是要忍受羞辱。我现时灵修正在读约伯记。当读到约伯四位朋友的说话时,我尝试代入约伯的处境,我发现约伯所受的羞辱,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受苦时,若有人明白我们的牺牲、欣赏我们的付出,这牺牲会稍为容易承受。但别人若认为我们受苦是因为愚蠢,或因犯错而自招惩罚(我们却不认为是自己做错),这牺牲就更难以承受了。

希伯来书十三章12至13节说,耶稣是我们受辱时当效法的榜样:「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就如基督借着羞辱的死亡为我们成就救恩,服侍主的人同样要面对羞辱。

保罗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事实上,他在哥林多后书列出的许多受苦经历,包括这段经文所列出的(8至16节),都显示他受了很大的苦楚。然而,相对于那预留给我们的荣耀,即使这很大的苦楚也只能被形容为「至暂至轻的苦楚」。

思想将来得享的荣耀,能在两方面帮助我们。第一,我们没理由为那些恶人的成功感到苦涩;第二,我们被驱动要付上事奉的代价。我们若不教导信徒认识天堂、地狱与审判,那么,假如只有少数信徒愿意付上事奉的代价,就不足为奇了。如有金钱和妥善的计划,我们可以有大型的建设,却无法建立一支愿意事奉神、付代价去收割永恒庄稼的军队。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85-88页)

购买书籍

纸本书 GoogleBook
Readmoo 恩道电子书
知书 Kobo
Kindle 汉语圣经协会
微读书城 文宇宙
Logos Faithlife  

「得力阅读App」下载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安卓平台

受苦节默想(二):一同受苦

20140412_1432987_69573595现代人往往将痛苦描述为没有价值,但在基督信仰里,受苦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我们经常希望自己「常常喜乐」,就更应该认真反思——苦难,让我们靠近基督。 你渴望在苦难里更深经验上帝的同在吗?齐来看看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给我们的教导—— 保罗在歌罗西书一章24 节,提出我们在苦难里能有喜乐的两个原因:「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保罗喜乐的第一个原因,是他能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第二,他是为教会的缘故而受苦。 基督是一位受苦的救主,我们若要跟随祂或,效法祂,就必须像祂一样受苦。在另一段经文里,保罗表达了这种欲望:「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三10)彼得.欧布瑞恩(Peter O’Brien)指出,保罗是在此说明,信徒经历基督复活的大能以及与祂一同受苦,是在不同层面上认识基督。 在腓立比书三章10 节,保罗用了大家所熟悉的词汇koino–nia,直译是「受苦的团契」(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那是一种与基督的深度合一,惟有透过受苦才能体会得到。 享受与基督的亲密关系,是世上最甘甜、最让人满足的经验。明白个中滋味的人,为了深化这种亲密关系,即使失去任何东西、要放弃任何事情也在所不计。在中国传道的宣教士师达能夫妇(John and Betty Stam),1934年被共产党杀害时年仅27岁和28岁。师达能曾说:「尽管夺去我的所有,但不要夺去我与荣耀之王同行共话的甘甜。」 要是我们渴求与基督建立这种亲密关系,也知道受苦能深化这种关系,苦难就失去了它的毒钩。我们不怕受苦,相反,当苦难临到时,我们选择将它转化为机会,为要成就我们这意愿──更靠近基督。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70-73页)

购买书籍

纸本书 GoogleBook
Readmoo 恩道电子书
知书 Kobo
Kindle 汉语圣经协会
微读书城 文宇宙
Logos Faithlife

「得力阅读App」下载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安卓平台

受苦节默想(一):神学盲点?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为我们钉身受死了,你的人生快乐吗? 今天的媒体常鼓吹快乐人生,基督徒也常把「喜乐」挂在口边,这样似乎很美好。然而,我们一味追寻喜欢时,会否失落了基督教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如果我们的人生就是学效基督,基督一生都在经历苦楚,那我们应该以喜乐还是受苦为人生目标?在你心里有一套关于苦难的神学观吗? 趁复活节临近,齐来看看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给我们的教导—— 我认为西方教会最严重的神学盲点之一,是对苦难的了解残缺不全;对于如何避免受苦和面对伤害,却似乎有许多反思。我们有不少关于如何避免受苦及治疗伤痛的教导,但是对苦难神学的教导却嫌不足。我们没有教导信徒明白,为何跟随基督的人应当预期要受苦,以及为何苦难对灵命健康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大家只是从负面角度看苦难。 直至目前为止,我尚未在这里引述任何经文,若要引述的话,就要引用整卷哥林多后书了。经文一开首就提到保罗及其同伴经历了大苦难:「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晓得,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林后一8-9 上)。在这封书信里,我们找到另有五处提及苦难(林后四8-12,六4-5、8-10,十一23-28、32-33)。保罗在这封书信里提及他肉体上的一根刺,形容那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林后十二1-10)。 尽管这些经文都聚焦于苦难,但哥林多后书最突出的主题是「荣耀的事奉:保罗以传道为乐」(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 Paul’s Exultation in Preaching),这是罗伯逊(A.T. Robertson)就这封书信所写的释经书的名称。保罗有一套苦难神学,帮助他在一切苦难中看到一丝盼望。例如他求神除去他肉体上那根刺,但祷告未蒙应允,他就为这个经历作结论,说:「因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十二10 下) 建基于圣经的苦难神学,能让信徒产生这种态度。诚如我们早前所说,世上最快乐的人并非没有苦难,他们是不怕苦难。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63-67页)

购买书籍

纸本书 GoogleBook
Readmoo 恩道电子书
知书 Kobo
Kindle 汉语圣经协会
微读书城 文宇宙
Logos Faithlife

「得力阅读App」下载

Apps Store Google Play Store 安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