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個人

我沒有「自我價值」?

flotsam-273640_1280普遍來說,「價值觀」是一個人對價值的選擇累積而形成的「取向」,也是透過「潛移默化」過程形成的個人的性格或品格。這種取向可能是「有意識」、「非意識」、或「潛意識」的。那麼、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價值觀」最少應包括三方面:(一)「外面」人看「自己」的價值〔外放價值〕,(二)「自己」看「外面」的價值〔價值取向〕,與及(三)「自己」看「自己」的價值〔自我價值〕。

讓我們從列王紀下五章1至14節分享一下「自我價值」的實質。經文中描述三個置身逆境的人物,他們有著不同的身份和背景。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在他主人面前為尊為大、又是大能的勇士、只是長了大痲瘋、傳染性的陰影使他的前景堪虞。但因得亞蘭王的力撐,所以仍然焰氣十足,「於是乃縵帶銀子十他連得、金子六千舍客勒、衣裳十套、就去了.且帶信給以色列王、信上說、我打發臣僕乃縵去見你、你接到這信、就要治好他的大痲瘋。」(列王紀下五5-6)

另一個人物就是以色列王貴為一國之君,奈何身處列強之中,且為亞蘭王之手下敗將,仿如驚弓之鳥;「以色列王看了信、就撕裂衣服、說、我豈是上帝、能使人死、使人活呢。這人竟打發人來、叫我治好他的大痲瘋。你們看一看、這人何以尋隙攻擊我呢。」。」(列王紀下五7)

但有一小女子,無名無姓,被擄為奴隸服侍主母(乃縵的妻),苦無歸家之期。但她並不妄自誹薄,反而樂於助人(就算是擄她成為奴隸的人)。「他對主母說、巴不得我主人去見撒瑪利亞的先知.必能治好他的大痲瘋。」(列王紀下五3)

所謂「自我價值」就是自己活在世上是有獨特的價值、這價值是不會因環境、逼迫、金錢、引誘而使之失去或改變。很明顯、亞蘭王的元帥乃縵和以色列王的表現都並未能符合這要求。另一個「自我價值」的特質是:不論自己的身份或工作低微、身體軟弱、能力遜於別人,但每個人的存活是對社會有價值的。《論語》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經文中的以色列女子便是好的實例,你有沒有想過你是否擁有崇高的自我價值的實質呢?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人際關係中的「毒素」

heart-431155_1280「人際關係」是指一種非因利害、從屬、血緣等任何因素,在人與人之間所建立起的關係。人際關係定義是互相認知、合作或競爭、領導或服從等關係。某一時段與某人經常保持的社會接觸;互相交往思想、感情、行為表現,而產生的互動關係。更廣義的人際關係包含文化制度模式與過程方面的社會關係。

首先,破壞人際關係的一種普遍「毒素」是太在乎別人看法。試想:一個人被朋友出賣後更被人把事情扭曲散播,抹黑。面對這種情況時,當事人便會覺得自己每天都像被無數眼睛窺視,別人交頭接耳都彷彿在談論他的是非似的。這種心理上的威脅,可令人精神崩潰。聽說、城中某名人曾說過:「太在乎別人看法只有兩種結果,一個是自己很累,另一個就是被別人『玩死』,因為人家知道怎麼玩弄你。」

讓我們揭開這種「毒素」的真面貌,原來人類天生一種負面情緒,就是「苦澀」,當自己受到無辜欺負、損失、或受屈之時,心理上便產生一種不甘心的基本情緒(primary emotion),其中一種結果便是心中的「苦澀」了。聖經中「浪子的比喩」很生動地描繪了大兒子的「苦澀」(路加福音十五11-24)。

「苦澀」的基本情緒如果不正視處理,便產生「進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包括怨恨,憤怒,甚致暴力(包括言語上)。聖經裡「浪子的比喩」中的大兒子便是落在這「怨恨」的狀態中(路加福音十五29-30)。其實、被人怨恨仇視,自己一定不好過;但同樣,怨恨別人,自己更不會好過。況且結怨不解便形成「積怨」,到時「寃寃相報、何時了」!這種心態彷彿是將武俠小說中提到的彼此追殺搬到廿一世紀的時代。

「解怨」的良方是饒恕,聖經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馬太福音十八21-35)。當耶穌被出賣時,他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二十三34),意思是該饒恕這些無知甚或被人利用的人。讓我們追求清心(馬太福音五8),忘記在背後說三道四的行為,也饒恕對我們存惡意的。更不容許「苦澀」停留在心裡,徹底清除這種人際關係中的「毒素」。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職場繁星》

ShineForJesus_output書名:職場繁星
作者:李適清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其他

內容簡介:
工作對你有甚麼意義嗎?職場裡的黑暗、扭曲的人性和價值觀,是否讓你感到無奈、乏力、苦無出路?職場裡的你跟教會裡的你,是面貌一致還是迥然相異?基督徒真的可能在職場活出信仰嗎?

此書要為你解開謎團,並邀請你進入一個屬靈之旅,讓你發現原是那位陳設漫天星宿的上帝,把每位信徒安放在不同的職場崗位,為要把我們連結一起,照耀職場。

中國神學研究院李適清博士,在此書結合其職場神學課程的教學體驗及作義務傳道的經驗,向你傳遞這職場異象和使命。此書並收錄了十五位職場課程同學的見證,讓你親眼目睹一群職場繁星如何為主發光!

作者相關網誌:http://starryworkplace.wordpress.com

《敬拜是一生追逐》

C071074 敬拜是一生追逐書名:敬拜是一生追逐
作者:巴迪‧歐文司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內容介紹
你一生在追逐甚麼?有甚麼是值得你窮一生去追逐的呢?

人生路上實在有不少值得追逐的事物,樣樣都五花十色,叫人眼花膫亂,花上不少時間、精神、心思……你有否想過,惟有當我們回歸自然的懷抱,單單與造物主接通,這個追逐就不再一樣……祂要你愈來愈豐盛!

追尋上帝是一場一生的追逐──其實打從你出生那天起,這場追逐已經展開!

「放棄」是一種生命智慧!

sunset-139257_1280「永不放棄」是近年來鼓勵年青一輩努力向上,對應該做的事要堅持,這是發揮正面情緒的重要價值觀。所以叫人放棄彷彿就是大逆不道的理念。有一位心理學家正教授減壓之道,他舉起手持着半杯水說:「假如我叫請你把它拿在手中半小時,開始的時候並不覺得怎樣,但時間久了,漸漸會變成負擔;再久一點,手指會變得麻目,甚至給身體會帶來創傷。其實這是個顯淺不過的道理,這跟壓力一樣,假如我們不懂將重擔放下,慢慢地便會被這些壓力壓到透不過氣來。」

世事既然變幻莫測,我們又怎能一成不變呢?有人認為,人生的「投資」就是要學會「放棄」你擁有的東西去換取對你來說更多或更豐盛的東西。正如主耶穌說:「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並且用十足的升斗,連搖帶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們懷裡。」(路加福音六38)。聖經也很強調將財富與人分享:「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傳道書十一1-2) 。

無論是職涯規劃或是面對人生,過程是充滿變數和「事與願違」的結果。為甚麼呢?因為在成功路上,我們往往是面對以下四種迷思(Myths)。(一)當我們以為已清楚知道決定性答案之時,其結果就是要在「兩難之間」(Dilemma)作決定;例如:自認勤奮向學,但文憑試不合格,要面對就業或轉讀較低學術院校;(二)當我們以為已可預見結果,但原來是個「拼圖遊戲」(Puzzle),要等最後一塊出現;例如:已討論好策略,也安排了融資,但政府總是不批核;(三)當我們以為已可尋求最佳利益(Optimum benefits),但最終要接受「利益妥協」(Trade-off),這種情況在合資經營或政治舞台上隨時遇上;(四)當我們以為結果明顯可見,但原來是個「似是而非」(Fallacy)的現象;在金融的衍生工具的投資便隨時面對這情況。

在以上四種情況下,倘若我們只懂向單一目標進發,而不考慮環境變數而「放棄」一些固執,你或許會終於成功,但可能走了很多路,或者是背著成功的方向而愈走愈遠。亦有人認為這便是人生第二曲線的意思(雅各書一2-4)。聖經中充滿了人生第二曲線的人物,從舊約中我們可以數迦勒專一跟從神的心志(約書亞記十四6-15);摩西生命的更新;以斯帖從沉默的女孩成為以色列人的救星(以斯帖記四14)。新約中可數保羅從掃羅蛻變為保羅(加拉太書一11-24);又或是巴拿巴從敢死敢愛的青年工作者成為安慰鼓勵人的巴拿巴(使徒行傳十一19-30)。

所以說,「放棄」是一種生命智慧,做人最大的成功在於通過奮鬥而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但透過「放棄」我們便可以更容易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多一雙筷子》

OneMorePairOfChopsticks-Apple書名:多一雙筷子——改變孤兒的一生
作者:陳振威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其他

這是一本記載『孤兒之父』──微勞士牧師的真實故事。

微牧師在1913年生於英國伯明翰,在加拿大長大,十八歳時放棄加拿大舒適的生活,隻身來華,在廣東清遠及附近鄉鎮傳道,建立了九間教會,並設立聖經學院訓練當地教友成為牧師、傳道人和聖經老師。直到1990年退休這五十年間,他堅持「多一碗水,多一雙筷」的信念,收留超過過萬的孤兒。

因著信,他毅然離鄉別井,隻身來華。因著愛,他冒生命危險,照顧戰亂中被遺忘的孤兒。

延伸閱讀:
從孤兒到醫生——活出揀選.走過彎路

我「從來未驚過」

storm-407963_1280我「從來未驚過」這句聲明普遍是用來「壯膽」之用,特別是被挑戰或要顯示「處變不驚」的膽識之時。但在現實中如何做到:「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大體上「變」可包括:預變 、漸變 、急變 、趨變、逆變、突變等。樂觀的人認為變會帶來商機;但悲觀者則會看為負面,因為變會帶來一連串惡果,包括:利益受損、自己成為受害人、產生壓力等,所以「驚」是無可避免的。

但我們沒有想過,「驚」可能的殺傷力比「變」本身更嚴重。因為「驚」的程度是與「不清楚後果」的程度成正比,而「驚」可以由「輕微」程度包括:忐忑不安、迷惘疑惑、至「嚴重」程度包括:感到壓力、產生害怕、產生憂慮、產生恐懼等。很多人都經歷過「驚」的狀態所産生的現象,例如在面對觀眾時感到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生理);面部拉緊、四肢打震無力、出入洗手間多次(行為);與忘記台詞、失聲、可怕的情景不斷在腦海出現(精神)等。

這些現象往往源於:潛意識浮現事情在最壞的地方發生,或產生最壞的後果,腦海中只專注擔心壞的後果有可能出現(possibility),及感到自己無能力應付可能出現的情況;而沒有去評估後果出現的機會(probability)。聖經記載門徒有一次見到耶穌很「驚」,因為他們看見祂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因為他們都看見了祂,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馬可福音六50)。

或許你會認為「驚」只是一種一剎那的負面情緒,但其實這是一種慣性地對某些事情的想法 ,亦即是說,「驚」其實是一種「習慣」,這些習慣會帶來負面情緒和行動。耶穌給祂在加利利剛召喚的門徒的勸誡中,西門驚訝他一網的魚,但耶穌對他說:「不要怕」(路加福音五10)。

這種「驚」的習慣較難改變,因為它是建基於過去的經驗或創傷、又或是保守的性格,需要安全感,亦有人是抱過高的期望和過份的執著所致。當然大部份人是對自己(或別人)缺乏信心。「定驚」的良方是我們除了負上應盡的責任外,更加要對上帝的信心,如聖經的教導:「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馬太福音六30)。你是否有膽量說一句:「有上帝同行,我從來未驚過!」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彼得「衝動」有理?

bird-249250_1280很多人同意,衝動是一種對突然發生的事而產生的不理性反應。所以亦有人將衝動與壓力拉上關係,那麼壓力是甚麼?原來壓力是生理或心理受到威脅 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其中一種「壓力反應」就是衝動。雖然「壓力源」(stressor)的殺傷力是因人而異的,但「壓力」就是「壓力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對壓力的反應往往源自潛意識下所產生的習慣性(habitual)行為,人的「衝動」其實是對壓力的「慣性反應」。

聖經中一個對「衝動」頗生動的個案是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經歷:「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裡。彼得遠遠地跟着。他們在院子裡生了火,一同坐着;彼得也坐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使女看見彼得坐在火光裡,就定睛看他,說:『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夥的。』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路加福音二十二54-57)

為甚麼彼得會衝動地不認耶穌?原來「感知」(perception)訊息傳達是透過兩種獨立的管道:一是直上「大腦皮質」去分析問題;二是經由丘腦到達「杏仁核」(amygdala),但這「杏仁核」管道老是趕在「大腦皮質」慢吞吞的思考過程之前,就輕率地「騎劫」了決定情緒意義,並啟動了腦部其他部份的運作。 所以彼得在危急關頭下,便不經大腦、衝動地否認主,或許他認為「否認便沒有事了」。

衝動的行為會帶來一連串的連環反應,首先是剌激內分泌系統及交感神經系統,然後釋放「腎上腺素」、令心跳加速和呼吸加速(好使身體獲得更多氧氣和能量);同時消化系統操作減慢,血液轉向肌肉引致口乾,五官及腦部亦會提高警覺。所以難怪彼得在「備戰」情緒影響之下、連續兩次的再不認主(路加福音二十二58–62)。

專家提醒我們,當面臨衝動的時刻,可以心中數五下,或平靜地等五秒,讓「大腦皮質」有機會去分析問題,衝動機會便自然下降。其實二千多年前雅各已經向我們提供這教導:「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一19)

所以,倘若上司認為你能力,讓你擔起一個大項目,但他安排兩位精英同事協助你,你會衝動的認為上司其實在監視你嗎?又如果近日上司對你呈上的批核文件愈來愈要求高,你會衝動的認為他在針對你嗎?有人當眾罵你,你會衝動的還擊嗎?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不作當代的「愚昧人」

soap-bubble-406944_1280在這個「時間荒」的年代,有智慧地管制時間極為重要,否則將會構成工作壓力。有研究指出,一般人每天最少浪費兩小時,情況嚴重。正如聖經所說:「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 」 (以弗所書五15 -16)。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可能兼具著矛盾且錯綜複雜的多元角色,例如上司、家庭成員、社區一分子、老師、學生、消閒者、義工等,這些角色之間存在著角色張力,多個角色之間產生壓力或矛盾的狀態,稱為角色衝突。衡量顯著角色,主要是基於參與、承擔與價值期望,要避免構成角色衝突的壓力,就先要評估自己各個角色以分配時間,才能更有效地善用光陰。

而價值觀則是支配著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讓我們分辨出何者為重,何者為輕。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就像盲頭蒼蠅一樣亂沖亂撞,正是對時間的最大浪費。無論是「拖延」、「猶豫不決」、或「目標不明確」,歸根究柢就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甚麼或者價值觀衝突所致。在工作要活用時間,就須留意四個基本原則:一、所有的工作都要「設定處理期限」;工作一定要處理到「剛好可停手的段落」,從較困難的工作開始分階段處理;二、將「日常例行公事」集中後,一口氣完成,「今日的事,今日要完成」;三、即使延遲動手的時間,也必須處理當做之事,簡單的工作可以留待填補空閒時間再處理;四、要經常設定出「休憩時間」,能夠委任他人處理之事,便交由他人負責,不要太吹毛求疵的要求完美。

生活行為習慣亦容易讓人虛耗光陰,切忌眈擱時日,必要時應改善習慣。「箴言」的作者們提醒我們,螞蟻沒有人領導,「尚且在夏天預備食物,在收割聚斂糧食。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何時睡醒呢?(箴言六8-9)。另外一處說:「懶惰使人沉睡,懈怠的人必受飢餓。」(箴言十九15)。以下是一些普遍人常忽略的行為習慣建議:如用電話時,內容要短,事先聲明電話目的,經常提醒自己還有很多任務等著你,宜用等候時間打非公事電話,並且要站著以防忘卻了時間。另一個建議是懂得說「不」,要明白甚麼是真正幫助別人,有時你未必是最適合人選,學習如何處理別人「感人」的懇求,要願意成為別人的後補。此外,要留意談話不要「拖」,有時遇上別人滔滔不絕的話題,宜事先聲明只有五分鐘,解釋自己正在處理別的事務,也可表達多謝暗示完結談話。最重要的建議是生活行為習慣,不要被沉溺的行為「騎劫」,例如:電視劇集、電腦、交友面書等。也應善用等候時間等。最後讓我們記得保羅的提醒:「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馬書十三11)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承擔‧弘道‧有情》

承擔‧弘道‧有情書名:承擔‧弘道‧有情
作者:周永健
「得力閱讀」優惠:港幣78元

閱讀電子書(iPad/ mini iPad)

內容介紹:
本書為中國神學研究院教授團,誌賀周永健博士於2007年院長榮休時出版的文集,表達對周院長的敬意和愛戴。全書分三大部份,以其題旨《承擔‧弘道‧有情》為書名,收集了周博士任職院長期間撰寫的文章。

「承擔:全心墾拓神學教育」——周院長肩負起上帝所交付的任務,承擔神學教育的理念建構和實踐,奉行「思維全球化,行動本土化」,推動神學教育運動。中國神學研究院在他領導下,不僅校舍有很大的發展,在建立教授團隊、學生人數、課程開拓、經費籌募,以至中國神學教育界的交流上,都清楚看到他努力耕耘的成果。

「弘道:立言為師,立身為牧」——文集收錄多篇周院長曾在國際會議發表的中英論文;英文論文宣讀後已輯錄出版,現才翻譯為中文面世,以饗華文讀者。周院長除了學術方面向有研究外,他也是具學識素養的牧者,文集中有多篇給畢業同學的訓誨,不單對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大有啟發,對每個事奉主的人都是歷久常新的提醒。文集亦收集了周博士在《聖經報文摘》等不同刊物中,為信徒所關注的聖經問題排疑解惑的短文。

「有情:見賢思齊」——周院長在國際上素享盛名,深受同道愛戴。這不只因為他是一位謙謙君子,謹言慎行,更是由於他待人有恩。文集中也輯錄了一些他的個人剖白,在人生不同階段中的心路歷程,叫我們認識到他有情有義的一面。

願這文集見證周院長一生對神學教育的委身,也盼望激勵新一代神學教育工作者繼續努力,為上帝的國度、為香港、中國及世界各地華人的教會,忠心服侍,彰顯上帝的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