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情緖」!

friends-536896_1280所有人都有情緒,正面情緒令人開懷,身心舒暢。例如高興、興奮、被讚賞等。反之負面情緒卻帶來不安、擔心、憂慮、甚致感到絶望等。

負面情緒的起因很複雜,大致上可歸納幾類。

首先,「焦慮」的情緖是因為受到威脅,例如被「死線」壓迫,受到不明朗因素困擾,又或是感到被威嚇。

「羨慕和嫉妒」的原因是想得到但得不到,例如看見富有人家住大屋,又或是知道同事升職,又或是看見別人身材健碩等。

「低落情緒」原因是失去一些東西,例如升職機會,一件心愛的東西,又或是失去工作等。

「不滿和怨憤」的原因是感到被侵犯,例如被人出言侮辱,被打罵,被奪去權利等。

「歉意和內疚」的原因是覺得對不起別人,例如不小心打碎了人家的茶杯弄濕地方,又或是說話不小心闖了禍等。

「寂寞和孤單」的原因是感到空虛或缺乏高質素人際關係,例如好朋友遠去,又或是工作得不到成功感,又甚至完成一件工作後失去工作的動力。

最後,「慚愧和羞恥」是自己感到做得不好,例如不能取得期望中的成績,或是在客人面前出洋相,又或是被指出工作上的錯誤。

管理及控制情緒的過程,首先是體察自己的情緒在那一領域上需要處理。過程是視乎你如何評估當前形勢,例如:你的看法是「片面」或是「全面」;是「悲觀」或是「樂觀」;是「主觀」或是「客觀」;是「高估危機」或是「正確估計危機」等。

下一步是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現實環境和客觀際遇是我們不能控制的,但有專家指出:環境和際遇只會導致20%的情緒波動,而個人所選擇「開心」或「不開心」卻佔40%, 所以你選擇「開心」的態度可以雙倍地駕馭負面的環境際遇!而這選擇是你個人所能控制的範圍之內。心中的平安是幫助你選擇「開心」。耶穌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33)。

最後一步是如何合宜的紓解情緒,坊間有很多方法,例如:藉親人朋友解困、藉轉移視線舒緩張力、又或是透過活動提升體內「安多酚」等。道成了肉身的耶穌在生命最低潮的時候,他曾問上帝:「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馬太福音二十七46)。其實祂知道為世人代罪而被上帝離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知道我們的受負面情緒操控,所以最重要的紓解情緒是專注在主耶穌身上,讓上帝賜給我們一切祝福的來源和安全感。聖經提醒我們:「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他們的愁苦必加增。」(詩篇十六4)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信有藍天》

C070144 信有藍天書名:信有藍天
作者:巴刻 J.I. Packer / 凱奈絲  Carolyn Nystrom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本書以八個聖經人物為案例,展示神怎樣賜福和使用祂那些性格怪僻不成熟滿有瑕疵的兒女,去擴展祂的計劃,期間並透過祂的聖化策略,陶造和轉化他們的性情和靈性。對於那些認為自己太差、不配服侍神的人來說,這是何等大的鼓舞啊。這份神聖的盼望會攪動他們的心,使他們相信自己可以為神所用。

巴刻(J. I. Packer,1926生 於英國格洛斯特郡)乃知名聖經學者和作家,被公認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福音派領袖之一,具有「廿世紀最後一位清教徒」之稱,擅長用簡單明瞭的文字陳述信仰, 將真理生活化,現任溫哥華維真神學院歷史及系統神學教授。

 

《活出神心意中的我》

C070162 活出神心意中的我書名:活出神心意中的我
作者:約翰‧奧柏格 John Ortberg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當神幫助你成長時,你必會改變,但你卻始終還是你。正如橡實只會長成橡樹,不能變成一叢玫瑰。它可能成為一棵壯碩的橡樹,或是一棵瘦小的橡樹,卻絶不會變成灌木。你始終是你──一個健壯的你或瘦弱的你──神無意把你造成另一個人。

這裡有一個好消息:當你越是興盛壯旺,你就越能成為你自己,也越能成為神心意中的那個人。你不僅變得更加聖潔,也會變成一個更完全的你。你會改變;神希望你成為一個「新人」。

作者對教導無數靈命難以突破,活不出神所定意豐盛喜樂人生的信徒非常有經驗。本書提出活在聖靈波流中的祕訣,透過許多實用的指引工具、技巧與操練,檢視靈命健康,幫助信徒靈命持續發旺成長。

對凡渴望靈命更臻成熟與更緊貼神所定完美形象的信徒,本書是他們最佳的選擇。

延伸閱讀:
《活出獨一無二的你》

 

《你為何要信》

你為何要信書名:你為何要信 (Know Why You Believe)
作者:李德爾夫婦 Mr. & Mrs paul E. Little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創造論和進化論與我們有什麽關係?誠然,當你選擇了其中一個理論就對你的日常生活起決定性的作用,如何有正確的標準與判斷。本書透過多向度的科學論證,以證明上帝是宇宙的創造者

《你為何要信》自出版以來,已為非信徒解開信仰上的不少理性問題,亦幫助初信者認識其信仰的真確性。近年來,由於在考古學和其他科學上的發現,更能支持本書的立論,所以在本增訂版中,收羅有關資料,帶給讀者新的洞見。

 

《回歸——聖言之陶造》

回歸聖言之陶造-sale書名:回歸——聖言之陶造
作者:楊錫鏘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回歸——聖言之陶造》延續上冊《回歸——聖言之召喚》的主題,上帝的道召喚我們回歸到天父那裡,同時亦繼續引導我們經歷生命的陶造。本冊載有二十篇經文的信息,是輯錄楊錫鏘牧師在2002至2007這些年間的部分講章,內容來自中國神學研究院的早會和「安息在周一」等聚會,以及在其母會靈光中文堂主日崇拜的講道。

全書分為三部分:
一、領袖篇:僕人牧者的塑造
帶出聖言對屬靈領袖的要求和勉勵,這是從事服侍和牧養的僕人必需接受的裝備。

二、成長篇:屬靈生命的操練
透過聖經的教訓重新檢視屬靈生命的成長和操練,並指出成為基督門徒的一些基礎觀念和必備的素質。

三、教會篇:基督群體的真章
再次把個人的生命塑造落實在基督的群體中,包括教會的聖禮以及與神與人的相交。

盼望楊牧師在原文釋經上舉重若輕的造詣,對經文觀察入微的嚴謹,在日積月累的信仰省思和融會貫通的教導體驗,透過這二十篇釋經講道信息,成為你的生命中的清泉和向度,走在歸向聖言的道路上。

延伸閱讀
《回歸聖言之召喚》

《回歸——聖言之召喚》

C070167回歸聖言之召喚(yellow)書名:回歸——聖言之召喚
作者:楊錫鏘
下載方法

實體書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回歸——聖言之召喚》是作者楊錫鏘牧師以三分之一世紀回應召命譜寫的聖經教導核心信息,就是聖言基本上是一個回歸的呼喚,叫人歸回天父那裡,活出各自從天父領受的召命。這就是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6節所指,那條引領人到真理和豐盛生命的道路。本書正是要強調這個生命的終極依歸。

這本釋經講道集是一個載體,承載楊牧師實踐從神所領受話語職事的召命,活畫出他以「考究、遵行、教導」的志向,亦見證他從醫學轉向神學、從杏林醫者走向聖經原文研究學者而畢生清心志於一事的典範。

盼望楊牧師在原文釋經上舉重若輕的造詣,對經文觀察入微的嚴謹,在日積月累的信仰省思和融會貫通的教導體驗,透過這十五篇釋經講道信息,成為你的生命中的清泉和向度,走在歸向聖言的道路上。

我「從來未驚過」

storm-407963_1280我「從來未驚過」這句聲明普遍是用來「壯膽」之用,特別是被挑戰或要顯示「處變不驚」的膽識之時。但在現實中如何做到:「莊敬自強,處變不驚」?

大體上「變」可包括:預變 、漸變 、急變 、趨變、逆變、突變等。樂觀的人認為變會帶來商機;但悲觀者則會看為負面,因為變會帶來一連串惡果,包括:利益受損、自己成為受害人、產生壓力等,所以「驚」是無可避免的。

但我們沒有想過,「驚」可能的殺傷力比「變」本身更嚴重。因為「驚」的程度是與「不清楚後果」的程度成正比,而「驚」可以由「輕微」程度包括:忐忑不安、迷惘疑惑、至「嚴重」程度包括:感到壓力、產生害怕、產生憂慮、產生恐懼等。很多人都經歷過「驚」的狀態所産生的現象,例如在面對觀眾時感到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生理);面部拉緊、四肢打震無力、出入洗手間多次(行為);與忘記台詞、失聲、可怕的情景不斷在腦海出現(精神)等。

這些現象往往源於:潛意識浮現事情在最壞的地方發生,或產生最壞的後果,腦海中只專注擔心壞的後果有可能出現(possibility),及感到自己無能力應付可能出現的情況;而沒有去評估後果出現的機會(probability)。聖經記載門徒有一次見到耶穌很「驚」,因為他們看見祂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因為他們都看見了祂,且甚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馬可福音六50)。

或許你會認為「驚」只是一種一剎那的負面情緒,但其實這是一種慣性地對某些事情的想法 ,亦即是說,「驚」其實是一種「習慣」,這些習慣會帶來負面情緒和行動。耶穌給祂在加利利剛召喚的門徒的勸誡中,西門驚訝他一網的魚,但耶穌對他說:「不要怕」(路加福音五10)。

這種「驚」的習慣較難改變,因為它是建基於過去的經驗或創傷、又或是保守的性格,需要安全感,亦有人是抱過高的期望和過份的執著所致。當然大部份人是對自己(或別人)缺乏信心。「定驚」的良方是我們除了負上應盡的責任外,更加要對上帝的信心,如聖經的教導:「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他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馬太福音六30)。你是否有膽量說一句:「有上帝同行,我從來未驚過!」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小兒尿褲子的啟示

child-345523_1280今天問兒子:「我們搬來搬去,對你有甚麼影響?」

「不開心,因為我們來了泰國。」

到泰國的時候,小兒才七歲,本以為小孩子適應力強,沒想到,全家最難融入新環境的竟然是最小這個。

眾多客觀的因素都可能成為小兒埋怨的理由:炎熱的天氣、語言不通、學校裡沉悶且缺乏效率的教學活動、沒有玩伴、公廁地板濕漉漉(他認為不乾淨)、食物辛辣、街道旁的垃圾桶發出惡臭、蚊蟲叮咬……最讓我哭笑不得的是,剛入學那週,他嫌學校廁所地板濕,寧願尿在褲子上也不願去洗手間,結果老師要帶他去買一條新校服褲!

我們沒辦法改變小兒固執的性格,但是可以提供一個解讀的新角度,教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協助他從反復練習中養成新習慣。

事實上,小兒尿濕了褲子,也覺得害羞,一週以後就乖乖地去廁所解決了。現在他還是不喜歡濕漉漉的廁所,但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偶爾還會說「泰國這個『死』地方」,但也愛上了路邊簡陋的珍珠奶茶、伊斯蘭甜薄餅、鄰居大嬸的燒肉炒飯。此外,榮升爸爸的足球班助教,在寬敞的客廳裡踩著滑板,自如穿梭於茶几與沙發之間,以及盼望一年一度的自學成績優越獎──入住一晚酒店等等,都給他的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們因泰國感恩,因為較為落後的新環境,迫使天生「港童」性格的小兒突破一成不變的生活習慣,擴大了他的疆界。

其實適應與否取決於你的態度與想法。

異文化宣教在香港推了很多年,各式各樣的短宣隊也出了不少,但是真正願意或敢於連根拔起、突破港人生活框框,過一種不方便、沒保障、簡樸、犧牲事業成就的宣教生活的人卻不多,特別是有兒有女的中產基督徒家庭,更難作出選擇。

其中一個原因正像小兒以為乾地板才是乾淨一樣,我們被香港的文化習慣框住了,以為事業有成、隨意消費、送兒女讀名校、退休有保障等等才是合理的人生。所以我們用盡了全力過這種生活,再也無暇、無力、亦無心為神的緣故做出信心的選擇了。

在美國認識很多宣教家庭,都是帶著好幾個孩子的,他們去的甚至是非洲、印度、孟加拉等更落後的地方。他們為甚麼做得到?因為沒有像我們那樣,認為人生「一定」要擁有這個那個,而是懂得不為明天憂慮。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彼得「衝動」有理?

bird-249250_1280很多人同意,衝動是一種對突然發生的事而產生的不理性反應。所以亦有人將衝動與壓力拉上關係,那麼壓力是甚麼?原來壓力是生理或心理受到威脅 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其中一種「壓力反應」就是衝動。雖然「壓力源」(stressor)的殺傷力是因人而異的,但「壓力」就是「壓力源」與「壓力反應」的組合。對壓力的反應往往源自潛意識下所產生的習慣性(habitual)行為,人的「衝動」其實是對壓力的「慣性反應」。

聖經中一個對「衝動」頗生動的個案是彼得三次不認主的經歷:「他們拿住耶穌,把他帶到大祭司的宅裡。彼得遠遠地跟着。他們在院子裡生了火,一同坐着;彼得也坐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使女看見彼得坐在火光裡,就定睛看他,說:『這個人素來也是同那人一夥的。』彼得卻不承認,說:『女子,我不認得他。』」(路加福音二十二54-57)

為甚麼彼得會衝動地不認耶穌?原來「感知」(perception)訊息傳達是透過兩種獨立的管道:一是直上「大腦皮質」去分析問題;二是經由丘腦到達「杏仁核」(amygdala),但這「杏仁核」管道老是趕在「大腦皮質」慢吞吞的思考過程之前,就輕率地「騎劫」了決定情緒意義,並啟動了腦部其他部份的運作。 所以彼得在危急關頭下,便不經大腦、衝動地否認主,或許他認為「否認便沒有事了」。

衝動的行為會帶來一連串的連環反應,首先是剌激內分泌系統及交感神經系統,然後釋放「腎上腺素」、令心跳加速和呼吸加速(好使身體獲得更多氧氣和能量);同時消化系統操作減慢,血液轉向肌肉引致口乾,五官及腦部亦會提高警覺。所以難怪彼得在「備戰」情緒影響之下、連續兩次的再不認主(路加福音二十二58–62)。

專家提醒我們,當面臨衝動的時刻,可以心中數五下,或平靜地等五秒,讓「大腦皮質」有機會去分析問題,衝動機會便自然下降。其實二千多年前雅各已經向我們提供這教導:「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一19)

所以,倘若上司認為你能力,讓你擔起一個大項目,但他安排兩位精英同事協助你,你會衝動的認為上司其實在監視你嗎?又如果近日上司對你呈上的批核文件愈來愈要求高,你會衝動的認為他在針對你嗎?有人當眾罵你,你會衝動的還擊嗎?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帶著書走

book-436508_1280我們一家四口,走走停停,每到一個地方總會加入一個群體(教會),又建立一個群體(牧養新生)。告別的時候,似是孤單上路;但落了腳,旋即又聚集一班新朋友。

兩個孩子自小就要跟著我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教會聚會,或接待各種各樣的人到家裡聚會、談心、吃飯、留宿等。他們在這些場合中總不會是主角,卻也不會亂吵論鬧,只要有一本書在手,就可以自得其樂。

孩子出生頭四年是大人讀書給孩子聽,進入第五年,是伴讀,第六年,他們就像一匹脫韁的野馬,飛馳於文海的原野。女兒五歲剛到美國,還不太會英語,就捧著厚厚的插圖版《西遊記》,坐在馬桶上一字一句地讀起來,雖然每頁都圈了十幾個不懂的字詞,但無礙於理解故事大意,精彩的情結吸引她看完一套又一套插圖故事書。那時她已經懂得,書能把她帶進另一個世界。

五歲的時候,兒子只著迷於自然科學和天文書,家附近圖書館的同類書籍都被他逐本啃過了,就要帶他到遠一點的圖書館去。那時我家每星期必到的地方除了教會就是圖書館。而且美國的圖書管體系相當完善,資源充足,一次可以搬幾十至一百本書回家,所以家裡就有個常新的小圖書館,餵大了兩個小傢伙的胃口。

三年前搬到了泰國,根本找不到像樣的圖書館,英文書籍更是寥寥無幾。感謝神,Kindle電子書正開始流行,在弟兄姐妹的愛心支持下,兩兒一人一個,能繼續從網上購買或借閱書籍。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他倆也離不開Kindle了。

不管到哪裡,只要有圖書館,我們一定帶孩子去逛,參觀圖書館是他們的至愛。香港、上海、深圳的中央圖書館都有他們屁股壓過的痕迹。

美國的圖書館給了兩個孩子許多美好的回憶,但再回去的機會渺茫。不過,香港是他們的家,感謝神,這兒也有他們喜愛的巢,一年一度,他們可以舒舒服服地蜷縮在那兒一整天,讓書香從指間一頁頁飄過,讓書扉帶他們肆意穿梭於另一個時空。

作者:
韓昱,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中文教師。1996-2000於泰國北部鄉村宣教,與夫李偉良(《還我教會》作者)合著《在大地畫窗》,記錄宣教生活點滴,榮獲2000年基督教湯清文藝獎推薦獎。現為香港中國信徒佈道會雙職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國南部宣教。

基督教數碼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