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來愛家

1433244_68843842大大小小的家庭慘劇,幾乎每日都在新聞報導,或者在我們身邊上演,有時反觀自己家裡的狀況也感到無力。但是,家裡確實也有不少歡樂時光,任誰也希望捉緊,你會嗎?

其實歸根究柢,可能是家裡各人的關係未如理想,以致出現各種誤會和構怨,如何面對,再次共建和樂家庭呢?

下週一(16/6)剛好是父親節翌日,ereading.org準備了一乎列「齊來愛家」文章,讓大家一起學習如何更愛家人,如果你也有這個目標,就千萬不要錯過了﹗

ps.提提大家,如果不想錯失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到ereading.org,右方位置按下「Follow」哦﹗

「四診」親子關係

1064479_68697022經常聽到朋友訴說處理親子關係未如理想,但這又不是甚麼病態,因此未必需要看醫生。西方醫學是以科技儀器探索生命奧秘,兩千年來中醫卻用感覺器官解讀身體語言。中醫診斷過程中,有眾所週知的「四診」,就是「望、聞、問、切」。讓我們也透過感覺器官及心懷解讀孩子的需要而多了解「親子關係」。過程和結果未必有中醫師的臨床果效,借用一下這四個名稱也許會給予我們新的反思和提醒。

中醫的「望」是觀察五官氣色、體態、尤其是臉部和舌部狀態。親子關係中的「望」可視為自己如何「看自己」和「看孩子」,須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與興趣,父母可以幫助塑造孩子的品格和價值觀,但不能將自己的要求硬性地放諸孩子身上;更不要將孩子的成就作為對自己的「奢望」。理想的親子關係是多存「盼望」,因為「凡事盼望」是一種愛的表達(哥林多前書十三7)。

中醫的「聞」是透過聽覺和嗅覺,收集與疾病相關資訊。親子關係中的「聞」可算為對孩子的「近距離接觸」去關心孩子。在這過程中,要敏銳地「聞到」孩子的需要,好讓自己能鼓勵孩子懂得如何解難。聽到「可怒」的訊息時,父母要多體諒和接納,避免生氣,正如聖經所教:「但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雅各書一19)。

「問」是一般中醫的詳細部份,包括得病的來龍去脈、飲食、大小便、睡眠、是否口乾等情況,藉以了解病情虛實轉變。親子關係中的「問」可包括常自問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又或許是否有時做得太過份。如果只懂「問」孩子而缺乏關心,這不過是做「秀」,日子久了,孩子只會給你敷衍的答案。耶穌的一句「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五1-9)背後就表達了祂給予求醫病人無限的關心和希望。

中醫的「切」脈是檢驗人體脈象而反映疾病的內在變化;也用來綜合研判是否正確。親子中的「切」包括各種相關的「破壞」行為所產生的負面變化。首先,不可存有「清舊賬」的目的與孩子相處。也不可存有非理性的固執而令自己失控,例如:抱怨,侮辱,咒詛,甚致毒駡,…… 等行為,這種破壞是不容易彌補的!所以保羅提醒我們:「一切苦毒、惱恨、忿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以弗所書四31)。

所以讓我們學習透過「望、聞、問、切」幫助我們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長級公務員、奧運馬術公司行政總監、管理顧問、大學講師等;他現職香港一間聯營公司總經理。工餘擔任專題演講、義務培訓顧問及撰寫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業人生〉、〈生命操練〉、〈專業里程〉等。

原來神很渺小!

1409595_99556189近期接二連三的新聞,都令人懷疑「事情有沒有這麼簡單?」無論是客機失蹤、郵輪沉沒、鐵路工程延誤等,我們都想知道背後所隱藏的真正原因。為何我們想知道真相呢?對於那些與我們相離十萬八千里的事件,我們知道了真相又如何呢?

想知道真相的原因或者也不能排除純綷想知,說白一點,就是想「八」一下!但我也相信大部份人「想知道」的理由,是希望真相大白,公義得到彰顯!即或事情與自己無關,但能看到真相,就對「這個世界還有公義」抱有希望,若能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時,心裡更會泛起一種莫名的喜悅,相信這就是骨子裡的「正義感」吧!

但是,知道真相是否必定能彰顯公義呢?

曾有領袖犯罪,痛心流淚,悔改認罪,大會表示既然如此,犯罪者亦願接受教會紀律,會眾應伸出接納之手,對罪完全恨惡,對人完全接納,會眾一致認同。只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真相是領袖不單犯教會紀律,更是觸犯法律!然而,領袖只要向神認罪便足夠,不用到警署自首。這有甚麼公義呢?

先不論教會是否應該勸該領袖自首,從另一個角度看:為何領袖有勇氣向至高至大的神俯首低頭、披麻蒙灰地認罪,卻沒有膽量到神所創造的人面前自首?能承受神的公義審判,卻接受不了地上的公義嗎?

或者,信仰上神的地位當然是很崇高的,但現實是,神看不見,而自首有可能要面對法律的制裁,罰錢事小,萬一要坐監可就不得了!教會家醜,教會內知就算罷,萬一上了法庭,就必定公諸於世!

這會否反映了我們內心正在說:神的審判比不上地上的制裁?

流失的生命

902483_53317171每次看到電視報導發現棄嬰屍體的新聞,都不禁令人心裡有一種愀痛。今早在網上新聞看到昨日也有一宗,怎能不叫人惋惜和難過?除了難過,也提醒思我們反省現代都市生活,是否已流失給下一代、對於生命價值的教導。

「棄嬰」可能反映了性教育不足問題,很多人立即就會聯想到年輕男女行為不檢點。但是同時,這也顯示了我們對於生命價值教育的輕忽。「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世記一27)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貴,正因為按著神的形象受造。我們能夠想像具有神形像的生命,長眠於冰冷的塑膠袋那個瞬間嗎?

現代家長大都精於為孩子鋪設前程,早早為他們準備各種課堂、興趣班、物質供應,但有多少人關心孩子的價值觀塑造?需知道,技能知識可以日後再學、物質又轉瞬即逝,而偏偏影響、決定和指導孩子一生為人的價值觀,非得從家庭學習不可。

不少書籍都提出,孩子的身心正被世界、視而不見的價值觀塑造;只靠上學、教會短短數小時,無法與鋪天蓋地的扭曲價值觀抗衡。唯有當父母透過生活、共處和傾談,把生命價值深深栽植於孩子心間,他們日後才會懂得尊重生命,每個決定前把「生命」納入考量。

新聞轉眼成舊聞,淹沒在時間裡,但影響下一代的文化洪流仍日日夜夜暗裡滾動。我們能好好教導今天的孩子認識和尊重生命,或者同時意味能讓未來的孩子,安睡於溫暖的被窩裡。

喧賓奪主

1434305_26258003筆者在教會圈子常見的陋習之一,正是「喧賓奪主」的怪現象。筆者於新春期間參與了某區的培靈會,邀請了某間神學院院長作講員。培靈會,顧名思義,就是注重聖道的宣講,來培育信徒的靈性。可惜的是,講員尚未講道之先,已有了約一個小時的不同節目安排。

這正是基督教聚會又長又冗的陋習,主辦者常要節目多姿多采,美不勝收,結果帶來的是「喧賓奪主」,次要的反使首要的失掉了原有的價值。當講員講完道之後,出現的情況便是與會者不等唱回應詩,便要提早離場了,因為聚會時間已接近十時正了。

另一「喧賓奪主」現象,便是收集奉獻,竟有教牧呼籲信徒要用銀行授權每月自動轉賬方式,來支持地區聯合事工。筆者感到有關做法,又是「喧賓奪主」;地方堂會也不一定要求會眾如此做,為何有關組織因本身財赤而作出如此要求?

每項事工有其位置,每項節目有其限制;倘若教會領袖思考事物,只以本位為首,不嘗試以常識作判斷,只會弄巧反拙,美事成為醜事。再以堂會或機構的晚宴為例,有些作得恰當的,使主客盡歡的,就是節目精簡,讓賓客有機會席上交談,或友好們與主家拍照留念等;有些作得失當的,表演節目一大堆,賓客尚未喫完便要提早離席了。

「喧賓奪主」提醒我們無論是主辦者或參與者,聚會有開始也有結束,在時限內我們在一起是「所為何事」?當我們以為把時間表塞滿了項目,樣樣要有方為好,可能我們錯失了最重要的事。研討會或交流會,最重要的可能是台上台下互動交流的公開討論時段;倘若主辦者安排講員過多,造成的局面就是失掉了這段寶貴的即場交流。

當教會領袖能戒除「喧賓奪主」,各人能恰如其分,各有其位置,這方為美好的配搭。筆者在堂主任訓練、退修會或其它團隊培訓,經驗過不同角色,或作主持、或主講、或回應等,不要「喧賓奪主」,方能讓主在其中彰顯其榮﹗

[本文轉載自「香港教會網頁」,作者是胡志偉牧師,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策略領導——教會領導錦囊

SL_Cover

書名:策略領導——教會領導錦囊
作者:趙錦德

本書是一個協助教牧和領袖按其教會的狀況策劃發展計劃的手冊,趙牧師透過整合他協助中、西方教會作策略發展的經驗及心得,幫助教牧及核心領袖進入一個帶領教會發展的流程,一步一步尋找神的心意,以及落實為教會制定發展計劃。

「保養顧惜,基督新婦」是趙錦德牧師的事奉宗旨,曾擔任西方宗派堂會發展部領導、數間中西神學院的客席講師,並多年間在美加澳港等地幫助中、西方教會主領教會增長、植堂事工、健康堂會、領袖培育等訓練的他,期望更多教牧和信徒領袖在帶領教會時,能夠不脫軌地尋求上帝對其教會獨特的心意。

延伸閱讀:
《策略領導》內容簡介
雲端上的領導

書籍資訊
書名:策略領導——教會領導錦囊
作者:趙錦德

出版社:OnTrack Ministry
初版日期:2012-07-01
最新版日期:2012-07-01
版次:初版
頁數:255
國際書號:9780988151109
語文:繁體中文

原價:港幣98元
得力閱讀優惠價:83元

以iPhone / Android 開始閱讀

以iPad / mini iPad開始閱讀

 

 

「世界閱讀日」——趣味悠閒

world read day 3都市生活逼人,有時連停下步伐的機會也欠缺;媒體鼓吹的各種娛樂消遣,往往令人更感疲累和空虛。為甚麼不試試閱讀?你或者能夠從文字裡得益,又或者閱讀一個動人的故事,已經足夠令心靈再次獲得動力。

在「世界閱讀日」,我們響應這個活動,預備了一點閱讀材料,希望幫助讀者感受箇中的樂趣。這可能是一趟輕鬆有趣的旅程,準備好了嗎?

馬上開始

受苦節默想(七):弔詭的基督徒人生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徒人生」令我們想像的,往往是快樂,被上帝的愛充滿,這些不沒有錯。但是,欠缺了受苦去平衡,我們的人生會否變得只識喜樂,不知疾苦?基督徒的生命不單應該有苦有樂,還應建立對苦樂的正雅觀念。

受難節將到,讓我們一起閱讀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也思考學效耶穌在地上受苦的人生——

基督教信仰有許多弔詭之處,這本書向你展示了其中之一。聖經曾應許神會看顧忠心的信徒,供應他們一切所需。耶穌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地上所需用的﹞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保羅說:「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大衛說:「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卻未見過義人被棄,也未見過他的後裔討飯。」(詩三十七25)

然而我們知道,耶穌也說過跟隨祂的人要受苦。保羅說神會供應我們一切所需,但這些話是他在獄中所寫的。這種弔詭,可見於耶穌論到門徒受苦的三段經文。

同樣地,保羅在獄中寫信給腓立比信徒,說:「弟兄們,我願意你們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興旺」(腓一12),所以,他可以對他們說:「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四4),又確認他們向神祈求後,「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7)在同一封書信裡,保羅說認識基督是至寶,即使失去世人視為寶貴的一切東西也沒關係:「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8)。故此,對我們來說,受苦沒有甚麼大不了。

我深信這本書有助你確立(或鞏固)一種人生觀,拒絕視苦難為重大事件。我們藉著基督與神建立愛的關係,這才是重大的事。假如受苦使我們更靠近耶穌、事奉更有果效,那麼我們就要像保羅一樣,存喜樂的心迎接苦難。

我願以保羅給其屬靈兒子提摩太的贈言,作為這本書的結語,與你互勉:「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後二3)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192-196頁)

受苦節默想(六):信心與忍耐

20140416_1441581_24454507面臨傷害和痛苦,應該如何面對?有些人會不斷否定,又或者用各種方法掩藏,但這些方法未必能夠支撐我們之餘,更有可能令人生刻下苦毒怨懟。這也是基督徒對於苦痛的誤解,其實我們可以放開懷抱,接受上帝醫治,這正是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的教導——

要在痛苦中經歷喜樂必須具備的第二個元素是信心,這是不可或缺的(有別於第一個元素「哀嘆」)。在我們耳熟能詳,談到喜樂與痛苦的一段經文中,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雅一2-3)我們要將所有試煉「以為」(和合本)、「看為」(聖經新譯本)喜樂,因為相信試煉於我們有益,我們就能以喜樂的心去回應。

有時,要人相信神會叫他們得益處,他們需先經歷神醫治的恩膏,因為過去所受的傷害讓他們產生了負面的人生觀。我發現,當一些人放開懷抱接受這種醫治,饒恕了傷害過他們的人,並接受神甚至會用他們所受的傷害,來讓他們得益處的這個真理時,他們就得了釋放。另一些人則拒絕放下命途多桀的思維,當遇上任何痛苦經歷,就以負面態度應對,結果滿肚子是苦澀與憤怒。他們將這處境視為另一次的不幸,而不是讓自己獲益的機會。

神要讓我們得益處,當我們經歷過、驗證了這聖經真理,信念往往會更加堅定。經過多次這樣的驗證,我們就學會順從聖經對我們的痛苦經歷的教導,也確認神甚至會用這些痛苦經歷來賜福給我們。我們學會相信聖經對信徒受苦的教導。保羅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要在人生的黑暗時期,提醒自己那更深層的真理以堅固我們的信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經。大衛說:「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詩一一九92)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47-52頁)

受苦節默想(五):並非不怕受苦

20140415_1438608_49832779有些初期教會的教父故意苦待己身,這不是聖經所要求的;相反,現代基督徒追求「喜樂」和安舒,並且認定是神同在的標記。或者,我們更應該思考「苦」與「樂」如何在生命中平衡,聖經對兩者的看法又是如何。費蘭度牧師(Ajith Fernando)也提出相關的教導——

你一直讀此書,或會以為我在鼓吹病態式的受苦慾。初期教會的一些教父會這樣做,但這種態度絕不符合聖經。我聽過有人說全職事奉者,是無須像「世俗」工作者一樣受薪的,因為事奉包含受苦,他們參與事奉就是決定接受,其中包括承受這種痛苦。然而聖經清楚指出,全職事奉者必須獲得足夠薪酬,讓他們能專心事奉,不因經濟負擔受到攔阻(林前九3-14;提前五17)。

我們並非追求苦難,事實上,若發生不公平的事,我們或需對抗,尤其是當有人違反重要原則時。保羅在腓立比被捉拿及公開被打,但羅馬公民不應受到這種對待。所以當那些官員釋放他時,他沒有就此離開,而是對這違法的對待提出抗議(徒十六37),此舉令一眾官員大為吃驚。他需要這樣做,以保護其他信徒。事實上,使徒行傳大部分內容都有護教意味,要捍衛基督教信仰的合法性。

我們並非追求苦難,但當苦難來臨時,我們知道神會使用它,將它轉化為我們的祝福。英文字blessing(祝福)源自於英文古字bledsian,後者與blood(血)字相關,那是來自犧牲的血。祝福是來自犧牲,因此信徒為持守原則而受苦,會視之為榮幸。

保羅說:「因為你們蒙恩,不但得以順服基督,並要為他受苦。」(腓一29)蒙恩(granted)的希臘文charizomai,意思是「慷慨施予」。萊特富特(J. B. Lightfoot)解釋這節經文時說:「神賜給你莫大的福分去為基督受苦,這是祂喜悅你的最佳明證。」

(以上節錄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59-61頁)

基督教數碼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