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来爱家

1433244_68843842大大小小的家庭惨剧,几乎每日都在新闻报导,或者在我们身边上演,有时反观自己家里的状况也感到无力。但是,家里确实也有不少欢乐时光,任谁也希望捉紧,你会吗?

其实归根究柢,可能是家里各人的关系未如理想,以致出现各种误会和构怨,如何面对,再次共建和乐家庭呢?

下周一(16/6)刚好是父亲节翌日,ereading.org准备了一乎列「齐来爱家」文章,让大家一起学习如何更爱家人,如果你也有这个目标,就千万不要错过了﹗

ps.提提大家,如果不想错失任何一篇文章,可以到ereading.org,右方位置按下「Follow」哦﹗

「四诊」亲子关系

1064479_68697022经常听到朋友诉说处理亲子关系未如理想,但这又不是甚么病态,因此未必需要看医生。西方医学是以科技仪器探索生命奥秘,两千年来中医却用感觉器官解读身体语言。中医诊断过程中,有众所周知的「四诊」,就是「望、闻、问、切」。让我们也透过感觉器官及心怀解读孩子的需要而多了解「亲子关系」。过程和结果未必有中医师的临床果效,借用一下这四个名称也许会给予我们新的反思和提醒。

中医的「望」是观察五官气色、体态、尤其是脸部和舌部状态。亲子关系中的「望」可视为自己如何「看自己」和「看孩子」,须知道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与兴趣,父母可以帮助塑造孩子的品格和价值观,但不能将自己的要求硬性地放诸孩子身上;更不要将孩子的成就作为对自己的「奢望」。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多存「盼望」,因为「凡事盼望」是一种爱的表达(哥林多前书十三7)。

中医的「闻」是透过听觉和嗅觉,收集与疾病相关资讯。亲子关系中的「闻」可算为对孩子的「近距离接触」去关心孩子。在这过程中,要敏锐地「闻到」孩子的需要,好让自己能鼓励孩子懂得如何解难。听到「可怒」的讯息时,父母要多体谅和接纳,避免生气,正如圣经所教:「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各书一19)。

「问」是一般中医的详细部份,包括得病的来龙去脉、饮食、大小便、睡眠、是否口干等情况,藉以了解病情虚实转变。亲子关系中的「问」可包括常自问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又或许是否有时做得太过份。如果只懂「问」孩子而缺乏关心,这不过是做「秀」,日子久了,孩子只会给你敷衍的答案。耶稣的一句「你要痊愈吗?」(约翰福音五1-9)背后就表达了祂给予求医病人无限的关心和希望。

中医的「切」脉是检验人体脉象而反映疾病的内在变化;也用来综合研判是否正确。亲子中的「切」包括各种相关的「破坏」行为所产生的负面变化。首先,不可存有「清旧账」的目的与孩子相处。也不可存有非理性的固执而令自己失控,例如:抱怨,侮辱,咒诅,甚致毒骂,…… 等行为,这种破坏是不容易弥补的!所以保罗提醒我们:「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以弗所书四31)。

所以让我们学习透过「望、闻、问、切」帮助我们建立理想的亲子关系。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原来神很渺小!

1409595_99556189近期接二连三的新闻,都令人怀疑「事情有没有这么简单?」无论是客机失踪、邮轮沉没、铁路工程延误等,我们都想知道背后所隐藏的真正原因。为何我们想知道真相呢?对于那些与我们相离十万八千里的事件,我们知道了真相又如何呢?

想知道真相的原因或者也不能排除纯綷想知,说白一点,就是想「八」一下!但我也相信大部份人「想知道」的理由,是希望真相大白,公义得到彰显!即或事情与自己无关,但能看到真相,就对「这个世界还有公义」抱有希望,若能看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心里更会泛起一种莫名的喜悦,相信这就是骨子里的「正义感」吧!

但是,知道真相是否必定能彰显公义呢?

曾有领袖犯罪,痛心流泪,悔改认罪,大会表示既然如此,犯罪者亦愿接受教会纪律,会众应伸出接纳之手,对罪完全恨恶,对人完全接纳,会众一致认同。只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真相是领袖不单犯教会纪律,更是触犯法律!然而,领袖只要向神认罪便足够,不用到警署自首。这有甚么公义呢?

先不论教会是否应该劝该领袖自首,从另一个角度看:为何领袖有勇气向至高至大的神俯首低头、披麻蒙灰地认罪,却没有胆量到神所创造的人面前自首?能承受神的公义审判,却接受不了地上的公义吗?

或者,信仰上神的地位当然是很崇高的,但现实是,神看不见,而自首有可能要面对法律的制裁,罚钱事小,万一要坐监可就不得了!教会家丑,教会内知就算罢,万一上了法庭,就必定公诸于世!

这会否反映了我们内心正在说:神的审判比不上地上的制裁?

流失的生命

902483_53317171每次看到电视报导发现弃婴尸体的新闻,都不禁令人心里有一种愀痛。今早在网上新闻看到昨日也有一宗,怎能不叫人惋惜和难过?除了难过,也提醒思我们反省现代都市生活,是否已流失给下一代、对于生命价值的教导。

「弃婴」可能反映了性教育不足问题,很多人立即就会联想到年轻男女行为不检点。但是同时,这也显示了我们对于生命价值教育的轻忽。「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创世记一27)人的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按著神的形象受造。我们能够想像具有神形像的生命,长眠于冰冷的塑胶袋那个瞬间吗?

现代家长大都精于为孩子铺设前程,早早为他们准备各种课堂、兴趣班、物质供应,但有多少人关心孩子的价值观塑造?需知道,技能知识可以日后再学、物质又转瞬即逝,而偏偏影响、决定和指导孩子一生为人的价值观,非得从家庭学习不可。

不少书籍都提出,孩子的身心正被世界、视而不见的价值观塑造;只靠上学、教会短短数小时,无法与铺天盖地的扭曲价值观抗衡。唯有当父母透过生活、共处和倾谈,把生命价值深深栽植于孩子心间,他们日后才会懂得尊重生命,每个决定前把「生命」纳入考量。

新闻转眼成旧闻,淹没在时间里,但影响下一代的文化洪流仍日日夜夜暗里滚动。我们能好好教导今天的孩子认识和尊重生命,或者同时意味能让未来的孩子,安睡于温暖的被窝里。

喧宾夺主

1434305_26258003笔者在教会圈子常见的陋习之一,正是「喧宾夺主」的怪现象。笔者于新春期间参与了某区的培灵会,邀请了某间神学院院长作讲员。培灵会,顾名思义,就是注重圣道的宣讲,来培育信徒的灵性。可惜的是,讲员尚未讲道之先,已有了约一个小时的不同节目安排。

这正是基督教聚会又长又冗的陋习,主办者常要节目多姿多采,美不胜收,结果带来的是「喧宾夺主」,次要的反使首要的失掉了原有的价值。当讲员讲完道之后,出现的情况便是与会者不等唱回应诗,便要提早离场了,因为聚会时间已接近十时正了。

另一「喧宾夺主」现象,便是收集奉献,竟有教牧呼吁信徒要用银行授权每月自动转账方式,来支持地区联合事工。笔者感到有关做法,又是「喧宾夺主」;地方堂会也不一定要求会众如此做,为何有关组织因本身财赤而作出如此要求?

每项事工有其位置,每项节目有其限制;倘若教会领袖思考事物,只以本位为首,不尝试以常识作判断,只会弄巧反拙,美事成为丑事。再以堂会或机构的晚宴为例,有些作得恰当的,使主客尽欢的,就是节目精简,让宾客有机会席上交谈,或友好们与主家拍照留念等;有些作得失当的,表演节目一大堆,宾客尚未吃完便要提早离席了。

「喧宾夺主」提醒我们无论是主办者或参与者,聚会有开始也有结束,在时限内我们在一起是「所为何事」?当我们以为把时间表塞满了项目,样样要有方为好,可能我们错失了最重要的事。研讨会或交流会,最重要的可能是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公开讨论时段;倘若主办者安排讲员过多,造成的局面就是失掉了这段宝贵的即场交流。

当教会领袖能戒除「喧宾夺主」,各人能恰如其分,各有其位置,这方为美好的配搭。笔者在堂主任训练、退修会或其它团队培训,经验过不同角色,或作主持、或主讲、或回应等,不要「喧宾夺主」,方能让主在其中彰显其荣﹗

[本文转载自「香港教会网页」,作者是胡志伟牧师,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策略领导——教会领导锦囊

SL_Cover

书名:策略领导——教会领导锦囊
作者:赵锦德

本书是一个协助教牧和领袖按其教会的状况策划发展计划的手册,赵牧师透过整合他协助中、西方教会作策略发展的经验及心得,帮助教牧及核心领袖进入一个带领教会发展的流程,一步一步寻找神的心意,以及落实为教会制定发展计划。

「保养顾惜,基督新妇」是赵锦德牧师的事奉宗旨,曾担任西方宗派堂会发展部领导、数间中西神学院的客席讲师,并多年间在美加澳港等地帮助中、西方教会主领教会增长、植堂事工、健康堂会、领袖培育等训练的他,期望更多教牧和信徒领袖在带领教会时,能够不脱轨地寻求上帝对其教会独特的心意。

延伸阅读:
《策略领导》内容简介
云端上的领导

书籍资讯
书名:策略领导——教会领导锦囊
作者:赵锦德

出版社:OnTrack Ministry
初版日期:2012-07-01
最新版日期:2012-07-01
版次:初版
页数:255
国际书号:9780988151109
语文:繁体中文

原价:港币98元
得力阅读优惠价:83元

以iPhone / Android 开始阅读

以iPad / mini iPad开始阅读

 

 

「世界阅读日」——趣味悠闲

world read day 3都市生活逼人,有时连停下步伐的机会也欠缺;媒体鼓吹的各种娱乐消遣,往往令人更感疲累和空虚。为甚么不试试阅读?你或者能够从文字里得益,又或者阅读一个动人的故事,已经足够令心灵再次获得动力。

在「世界阅读日」,我们响应这个活动,预备了一点阅读材料,希望帮助读者感受个中的乐趣。这可能是一趟轻松有趣的旅程,准备好了吗?

马上开始

受苦节默想(七):吊诡的基督徒人生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徒人生」令我们想像的,往往是快乐,被上帝的爱充满,这些不没有错。但是,欠缺了受苦去平衡,我们的人生会否变得只识喜乐,不知疾苦?基督徒的生命不单应该有苦有乐,还应建立对苦乐的正雅观念。

受难节将到,让我们一起阅读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的教导,也思考学效耶稣在地上受苦的人生——

基督教信仰有许多吊诡之处,这本书向你展示了其中之一。圣经曾应许神会看顾忠心的信徒,供应他们一切所需。耶稣说:「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地上所需用的﹞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保罗说:「我的神必照他荣耀的丰富,在基督耶稣里,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大卫说:「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诗三十七25)

然而我们知道,耶稣也说过跟随祂的人要受苦。保罗说神会供应我们一切所需,但这些话是他在狱中所写的。这种吊诡,可见于耶稣论到门徒受苦的三段经文。

同样地,保罗在狱中写信给腓立比信徒,说:「弟兄们,我愿意你们知道,我所遭遇的事更是叫福音兴旺」(腓一12),所以,他可以对他们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四4),又确认他们向神祈求后,「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7)在同一封书信里,保罗说认识基督是至宝,即使失去世人视为宝贵的一切东西也没关系:「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腓三8)。故此,对我们来说,受苦没有甚么大不了。

我深信这本书有助你确立(或巩固)一种人生观,拒绝视苦难为重大事件。我们借着基督与神建立爱的关系,这才是重大的事。假如受苦使我们更靠近耶稣、事奉更有果效,那么我们就要像保罗一样,存喜乐的心迎接苦难。

我愿以保罗给其属灵儿子提摩太的赠言,作为这本书的结语,与你互勉:「你要和我同受苦难,好像基督耶稣的精兵。」(提后二3)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192-196页)

受苦节默想(六):信心与忍耐

20140416_1441581_24454507面临伤害和痛苦,应该如何面对?有些人会不断否定,又或者用各种方法掩藏,但这些方法未必能够支撑我们之余,更有可能令人生刻下苦毒怨怼。这也是基督徒对于苦痛的误解,其实我们可以放开怀抱,接受上帝医治,这正是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的教导——

要在痛苦中经历喜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元素是信心,这是不可或缺的(有别于第一个元素「哀叹」)。在我们耳熟能详,谈到喜乐与痛苦的一段经文中,雅各说:「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雅一2-3)我们要将所有试炼「以为」(和合本)、「看为」(圣经新译本)喜乐,因为相信试炼于我们有益,我们就能以喜乐的心去回应。

有时,要人相信神会叫他们得益处,他们需先经历神医治的恩膏,因为过去所受的伤害让他们产生了负面的人生观。我发现,当一些人放开怀抱接受这种医治,饶恕了伤害过他们的人,并接受神甚至会用他们所受的伤害,来让他们得益处的这个真理时,他们就得了释放。另一些人则拒绝放下命途多桀的思维,当遇上任何痛苦经历,就以负面态度应对,结果满肚子是苦涩与愤怒。他们将这处境视为另一次的不幸,而不是让自己获益的机会。

神要让我们得益处,当我们经历过、验证了这圣经真理,信念往往会更加坚定。经过多次这样的验证,我们就学会顺从圣经对我们的痛苦经历的教导,也确认神甚至会用这些痛苦经历来赐福给我们。我们学会相信圣经对信徒受苦的教导。保罗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八28)

要在人生的黑暗时期,提醒自己那更深层的真理以坚固我们的信心,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经。大卫说:「我若不是喜爱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难中灭绝了!」(诗一一九92)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47-52页)

受苦节默想(五):并非不怕受苦

20140415_1438608_49832779有些初期教会的教父故意苦待己身,这不是圣经所要求的;相反,现代基督徒追求「喜乐」和安舒,并且认定是神同在的标记。或者,我们更应该思考「苦」与「乐」如何在生命中平衡,圣经对两者的看法又是如何。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也提出相关的教导——

你一直读此书,或会以为我在鼓吹病态式的受苦欲。初期教会的一些教父会这样做,但这种态度绝不符合圣经。我听过有人说全职事奉者,是无须像「世俗」工作者一样受薪的,因为事奉包含受苦,他们参与事奉就是决定接受,其中包括承受这种痛苦。然而圣经清楚指出,全职事奉者必须获得足够薪酬,让他们能专心事奉,不因经济负担受到拦阻(林前九3-14;提前五17)。

我们并非追求苦难,事实上,若发生不公平的事,我们或需对抗,尤其是当有人违反重要原则时。保罗在腓立比被捉拿及公开被打,但罗马公民不应受到这种对待。所以当那些官员释放他时,他没有就此离开,而是对这违法的对待提出抗议(徒十六37),此举令一众官员大为吃惊。他需要这样做,以保护其他信徒。事实上,使徒行传大部分内容都有护教意味,要捍卫基督教信仰的合法性。

我们并非追求苦难,但当苦难来临时,我们知道神会使用它,将它转化为我们的祝福。英文字blessing(祝福)源自于英文古字bledsian,后者与blood(血)字相关,那是来自牺牲的血。祝福是来自牺牲,因此信徒为持守原则而受苦,会视之为荣幸。

保罗说:「因为你们蒙恩,不但得以顺服基督,并要为他受苦。」(腓一29)蒙恩(granted)的希腊文charizomai,意思是「慷慨施予」。莱特富特(J. B. Lightfoot)解释这节经文时说:「神赐给你莫大的福分去为基督受苦,这是祂喜悦你的最佳明证。」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59-61页)

基督教数码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