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节默想(四):避免委身与受苦

20140414_1231823_11267134事奉快乐,令人感恩;不快乐呢?是否上帝启示我们离开?

其中一种不快乐叫意见不合,或不融洽,在我们平日的事奉里遇见时,大家会如何处理?也有些人因为预见到这种困难,而不愿意投身事奉。或者,我们欠缺了深刻的思考和认知,在圣经里早有例子。我们一起看看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的教导——

我们这一代堪称阿司匹林世代(aspirin generation),我们已习惯麻木和避免痛苦。这种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事奉,常见的情况是,信徒不会对所属小组太委身,不会与其他成员太亲近。我们若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就能避免许多痛苦了。

其实,我们学会让关系停留在自己可应付的程度,也是无可厚非的。我们要是太投入别人的生活,也许会被他们的问题拖垮自己。然而真正的委身是对别人付出更多,以致自己变得脆弱,容易被所服侍的人伤害。

保罗这样描述他委身事奉所带来的压力:「除了这外面的事,还有为众教会挂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林后十一28- 29)保罗率直坦荡的事奉态度令他变得脆弱,容易受到伤害。从他对哥林多信徒所说的话,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哥林多人哪,我们向你们,口是张开的,心是宽宏的。你们狭窄,原不在乎我们,是在乎自己的心肠狭窄。你们也要照样用宽宏的心报答我,我这话正像对自己的孩子说的。」(林后六11-13)从他对加拉太信徒所说的话,我们也看到这种脆弱:「我小子啊,我为你们再受生产之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你们心里。我巴不得现今在你们那里,改换口气,因我为你们心里作难。」(加四19-20)

当许多信徒提到自己背十架时,都只会谈到他们因为持守信仰原则而被逼迫、排斥和歧视等,却不会谈到自己因为委身服侍人而背十架,例如在忙碌中帮助人以致身心疲乏,或要承受被别人伤害,仍继续去爱他们的那种痛苦。不论任何国籍与文化的信徒,都要因为委身服侍人而承受痛苦。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128-131页)

受苦节默想(三):羞辱与荣耀

20140413_950160_36757832生活上,我们或者承受很多困难和痛苦,如果这些血汗带来光荣和尊重,或者较容易让人接受。如果是换来众人的不明白、诽谤,甚至羞辱呢?有谁还甘心乐意继续付出,任羞辱加在身上?

耶稣正演绎了这个故事,他为救赎使命而受苦,却尝到羞辱。今天在我们生活之中,有否因为受辱而恼怒,甚至放下使命?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带领我们如此思索——

基督徒最难承受的苦难之一,是要忍受羞辱。我现时灵修正在读约伯记。当读到约伯四位朋友的说话时,我尝试代入约伯的处境,我发现约伯所受的羞辱,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受苦时,若有人明白我们的牺牲、欣赏我们的付出,这牺牲会稍为容易承受。但别人若认为我们受苦是因为愚蠢,或因犯错而自招惩罚(我们却不认为是自己做错),这牺牲就更难以承受了。

希伯来书十三章12至13节说,耶稣是我们受辱时当效法的榜样:「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就如基督借着羞辱的死亡为我们成就救恩,服侍主的人同样要面对羞辱。

保罗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四17)事实上,他在哥林多后书列出的许多受苦经历,包括这段经文所列出的(8至16节),都显示他受了很大的苦楚。然而,相对于那预留给我们的荣耀,即使这很大的苦楚也只能被形容为「至暂至轻的苦楚」。

思想将来得享的荣耀,能在两方面帮助我们。第一,我们没理由为那些恶人的成功感到苦涩;第二,我们被驱动要付上事奉的代价。我们若不教导信徒认识天堂、地狱与审判,那么,假如只有少数信徒愿意付上事奉的代价,就不足为奇了。如有金钱和妥善的计划,我们可以有大型的建设,却无法建立一支愿意事奉神、付代价去收割永恒庄稼的军队。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85-88页)

受苦节默想(二):一同受苦

20140412_1432987_69573595现代人往往将痛苦描述为没有价值,但在基督信仰里,受苦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我们经常希望自己「常常喜乐」,就更应该认真反思——苦难,让我们靠近基督。

你渴望在苦难里更深经验上帝的同在吗?齐来看看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给我们的教导——

保罗在歌罗西书一章24 节,提出我们在苦难里能有喜乐的两个原因:「现在我为你们受苦,倒觉欢乐;并且为基督的身体,就是为教会,要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保罗喜乐的第一个原因,是他能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第二,他是为教会的缘故而受苦。

基督是一位受苦的救主,我们若要跟随祂或,效法祂,就必须像祂一样受苦。在另一段经文里,保罗表达了这种欲望:「使我认识基督,晓得他复活的大能,并且晓得和他一同受苦,效法他的死。」(腓三10)彼得.欧布瑞恩(Peter O’Brien)指出,保罗是在此说明,信徒经历基督复活的大能以及与祂一同受苦,是在不同层面上认识基督。

在腓立比书三章10 节,保罗用了大家所熟悉的词汇koino–nia,直译是「受苦的团契」(the fellowship of his sufferings)。那是一种与基督的深度合一,惟有透过受苦才能体会得到。

享受与基督的亲密关系,是世上最甘甜、最让人满足的经验。明白个中滋味的人,为了深化这种亲密关系,即使失去任何东西、要放弃任何事情也在所不计。在中国传道的宣教士师达能夫妇(John and Betty Stam),1934年被共产党杀害时年仅27岁和28岁。师达能曾说:「尽管夺去我的所有,但不要夺去我与荣耀之王同行共话的甘甜。」

要是我们渴求与基督建立这种亲密关系,也知道受苦能深化这种关系,苦难就失去了它的毒钩。我们不怕受苦,相反,当苦难临到时,我们选择将它转化为机会,为要成就我们这意愿──更靠近基督。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70-73页)

受苦节默想(一):神学盲点?

OLYMPUS DIGITAL CAMERA基督为我们钉身受死了,你的人生快乐吗?

今天的媒体常鼓吹快乐人生,基督徒也常把「喜乐」挂在口边,这样似乎很美好。然而,我们一味追寻喜欢时,会否失落了基督教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如果我们的人生就是学效基督,基督一生都在经历苦楚,那我们应该以喜乐还是受苦为人生目标?在你心里有一套关于苦难的神学观吗?

趁复活节临近,齐来看看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给我们的教导——

我认为西方教会最严重的神学盲点之一,是对苦难的了解残缺不全;对于如何避免受苦和面对伤害,却似乎有许多反思。我们有不少关于如何避免受苦及治疗伤痛的教导,但是对苦难神学的教导却嫌不足。我们没有教导信徒明白,为何跟随基督的人应当预期要受苦,以及为何苦难对灵命健康成长是如此重要。因此,大家只是从负面角度看苦难。

直至目前为止,我尚未在这里引述任何经文,若要引述的话,就要引用整卷哥林多后书了。经文一开首就提到保罗及其同伴经历了大苦难:「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晓得,我们从前在亚西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林后一8-9 上)。在这封书信里,我们找到另有五处提及苦难(林后四8-12,六4-5、8-10,十一23-28、32-33)。保罗在这封书信里提及他肉体上的一根刺,形容那是「撒但的差役要攻击我」(林后十二1-10)。

尽管这些经文都聚焦于苦难,但哥林多后书最突出的主题是「荣耀的事奉:保罗以传道为乐」(The Glory of the Ministry: Paul’s Exultation in Preaching),这是罗伯逊(A.T. Robertson)就这封书信所写的释经书的名称。保罗有一套苦难神学,帮助他在一切苦难中看到一丝盼望。例如他求神除去他肉体上那根刺,但祷告未蒙应允,他就为这个经历作结论,说:「因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林后十二10 下)

建基于圣经的苦难神学,能让信徒产生这种态度。诚如我们早前所说,世上最快乐的人并非没有苦难,他们是不怕苦难。

(以上节录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第63-67页)

把受苦带进生活

486207_32981361逾越节晚餐、客西马尼、苦路、十架七言,这些对于基督徒来说绝不陌生,四月时更会经常提起。受苦节、复活节每年一次,纵使我们知道节日与复活蛋无关,但我们又有否把这节期的意义带进生命?抑或节期过去、反思之后,仍然被世界缠累?这可能关乎我们只是渡过节期,抑或在其中深思「苦难」对生命的意义。

临近复活节,我们可以趁这段期间,好好默想「苦难」在基督徒生命中的角色。我们说要常常喜乐,但圣经中也更多关于受苦的描述,是我们不能不知、不详加细察的。特别在这个鼓吹享乐、享受的年代,基督徒更应该认识苦难的重要,并且以此调校生命的重心,跟随基督。

由明天开始,这里预备了七篇摘取自《迎向甘苦的服侍》的简短文章,让读者可以透过作者费兰度牧师(Ajith Fernando)的教导,一起认识圣经中的苦难观,和生命中的苦楚。

如果你也想一起阅读、反思,可以按下右边的「Follow」,就可以订阅每次更新的文章。唯愿各位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更贴近上帝心意。

得安慰与除苦涩

1438760_57475198近几天的新闻焦点都集中在马航失机事件。事件发生近一周,飞机寻不著,碎片也没有,难道是整架沉没大海?或是有外星人掳走客机?抑或根本是完整无缺被国家「收埋」?对于传媒,最吸引的可能是「为何」会出事?对马航公司,最急切的可能是 “如何” 找回飞机和乘客?对乘客家属,最重要的当然是「何时」有发现吧?相信,最后大家都会问「谁」要负责?

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往往反映我们的焦点,没有对错,只在乎所站的角度和所持的观点。对于信徒,或许会第一时间为家属代祷,希望他们能有力量面对事件,特别是事件带来的无助、失望、哀伤、后悔、苦涩、愤怒等负面情绪。若换上了自己是家属中的一位,会如何向神发出呼求?还是问问神何必偏偏选中我?会否愿意接受神的安慰,相信神的掌权?

惟有「当我们敞开心门接受神的安慰时,苦涩的情绪也会得医治。经历了神的安慰,我们就能靠着祂的恩典面对别人,甚至是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因为神的恩典大过一切罪恶。因此,在不快和令人愤怒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是有建设性的。我们的苦涩除去了,现在可以全力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去证明自己是对的,或是给伤害过我们的人一记教训。」(《迎向甘苦的服侍》,页45。)

这是何等大的挑战!

事实上,我绝对需要神的安慰除去我的苦涩,但自问,我也要给伤害过我的人表明我是对的!不过,想起耶稣在十架上说:「父呀!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饶得」;又说:「你们愿意人怎样饶恕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之时,我又是否甘心学习顺服,在安慰之同时,能除苦涩呢?

真自由

1436531_52402293近期城中关注话题,大多连于刘进图受袭一案。他对自由的奉献,让广大市民领略「无私无畏即自由」的含义。生命能够这样发亮,相信与他立定心志不无关系,如果在前进时左右飘荡,现况大概会改变,这番话也不会成为我们的互勉。

寻常生活未必经历如此风浪,但「即自由」一语,仍然足够成为今天这城市里、每个基督徒的提醒和省思方向。因为现代社会鼓吹自由,但自由似乎正渐渐从我们生命中消逝。

各种媒体摆弄着我们的欲望,不断叫嚷生命要赚取更多,消费更多,为自己打造一个更奢华享受的人生。且看近年不断提起「窝居」、「楼奴」之类的词语,生命被压逼至此、奴役至此,我们还能够说自由吗?广告不断叫我们忠于自己(自由),但说到底还是推销他们的新产品。欠债者卖身为奴,今天我们的债,是来自享乐吗?

各种专家的研究控制着我们的恐惧,东说一句「有毒」,西说一句「你需要这种健康产品」;似乎助你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但骨子里还是离不开销售。林肯说「it’s not the years in your life that count. It’s the life in your years」,如果我们能够自主认定人生方向,全力奔往和发光,那些专家、广告的话根本无足轻重。

专心至致,故「无私无畏」。

近读《戴德生——挚爱中华》,发现先贤往哲有能力把握自己人生的意义,不受物质束缚;正如刘君为理想奉献,均是我们的激励。今天各种声音说「自由」,但当自由也成为广告,落入专家的操纵,自由其实同时在消逝。或者,唯有当我们发掘生命的意义,专心奉献时,才能领略自由的真谛。

知足常乐

1378488_44532035早前有报导指不少新人因为礼婚开消大,而需要父母资助。而更令人别惊的是「受访者认为『于5星级酒店设置豪华婚宴』对结婚来说最重要,其次分别是『往外国度蜜月』、『于婚前拥有独立居所』、『往外国拍摄婚纱照』及『聘请婚礼顾问协助统筹婚礼』。」不难看出,婚姻——原本恋爱的盟誓——已经变质成依附于物质之上

但是,物质并非极恶,问题还是在于我们的态度,过份重视和追求反而令我们更不快乐。《致嘉兰书》早告诉读者:「你稍一不留神就会很容易落入商人们的圈套,他们懂得怎样把你心中原有的喜乐夺去。他们不断翻新的手法就像毒品一般,令人极易上瘾而难于戒除。他们常设法让你觉得自己做的总不如他们的好。他们好像口若悬河的演说家一样,声嘶力竭地向你发出呼唤,希望你能被他们的新窗帘、新汽车、新地毯或其他新产品所吸引,令你目眩心惑。」

知足常乐虽然是老掉牙的道理,却真是让人常存快乐的至理明言。

真情真爱‧活得精彩

1414109_13630179「老婆,你可不可以再向我讲一次誓言呀?」

这是锦辉返天家前约一个月,在一个凉风阵阵、天朗气清的晚上,真挚诚恳地问太太兴兰。

没有丝毫犹疑,兴兰立即回应:

「无论健康与否、富厚与否、安乐与否,我必守助你,我必扶持你,直至见主圣面。」心中的酸溜不言而喻。

结婚十二载,1999年十月,锦辉证实患上肾病,原只有一年生命,经换肾后,延长八年多。面对生命的最后时间,不是消极接受,就是积极面对。锦辉和兴兰一家四口已选择后者,但现实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时而泪水洗面,时而向主呼求,身心疲累和乏力都叫人不是味意!

病患期间,锦辉、兴兰得到很多肢体和医护的关怀和照顾,锦辉也决意学习如何关怀病人,夫妻二人之后又一起报读院牧探访义工课程,将主的爱送给每一个需要关怀的病人!见证虽然陷入可怕的苦难,但凭借主所应许的盼望走过幽谷,回头再看,苦难可以变为祝福!

结婚廿一载,2008年5月,锦辉息了世上的劳苦,但生命的影响力没有减退!兴兰为锦辉的见证谱成《味出真爱》,分享在患难中更见真情的可贵,在暴风暴雨后更见彩虹的美丽!之后兴兰蒙主呼召全时间服侍,经历四年的神学训练,在毕业的同时,再写下续集《活出真爱》。是的,爱要真,也要活,这是耶稣基督要我们在世所作的!

《活出真爱》
定价:港币50元

关掉电视,关不掉沉默?

OLYMPUS DIGITAL CAMERA近年很多亲子读物、节目也指出电视和电子产品,对于两代间沟通的妨害。相信不少家庭的饭桌上也出现过:家人只顾看电视肥皂剧、孩子埋首电话屏幕甚至连房门也不愿步出。但是,其实大家又有否留意,除了电视剧集相关的话题,家人间还有其他话题吗?

有时纵使我们依照某某专家的教导,关了电视,可惜家人间的沉默依然在上演,如何连沉默也关上?请深呼吸,然后实践以下的话——

「此后全家一起吃饭时,先由一人带领大家谢饭祈祷,并感谢为大家做饭的妈妈(或某人),然后各人要分享今天遇上的三件事和对它的感想。当有人正在说话的时候,其余的人便得用心聆听。若有听不清楚的地方,他们可以问个明白,却不准表达意见,除非当事人要求家人给予意见。仅是这个新的传统,便可能足以帮助你与你的子女建立亲密的关系。」(盖瑞‧巧门《爱语祕笈——与新一代沟通5式》)

关掉电视,充其量只是一个开始,如果空隙没有填补,大家很容易就会重投电视、萤幕的怀抱。毕竟肥皂剧、、线上游戏和综艺节目提供的娱乐和话题,都不必我们费神准备。但是,如果希望利用这段时间来建立亲子关系,父母亲(或子女)就要好好把握,而且也要有心理准备,将会面对一段艰难。

可能我们早习惯让电视节目占据对话空间,一时间要改变过来,肯定会感到陌生。如果沉默已经成形,不要紧,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逐步破冰,一定可以见到改变。如果孩子还未沉迷网路世界,父母更要好好建立这项传统,促进沟通。

今天很多研究也告诉我们,不少青少年问题,也源于两代间缺乏沟通。在饭桌上正是倾谈沟通的好机会;深呼吸,然后尝试一下吧﹗

基督教数码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