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路加福音

人际关系中的「毒素」

heart-431155_1280「人际关系」是指一种非因利害、从属、血缘等任何因素,在人与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人际关系定义是互相认知、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某一时段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互相交往思想、感情、行为表现,而产生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的社会关系。

首先,破坏人际关系的一种普遍「毒素」是太在乎别人看法。试想:一个人被朋友出卖后更被人把事情扭曲散播,抹黑。面对这种情况时,当事人便会觉得自己每天都像被无数眼睛窥视,别人交头接耳都仿佛在谈论他的是非似的。这种心理上的威胁,可令人精神崩溃。听说、城中某名人曾说过:「太在乎别人看法只有两种结果,一个是自己很累,另一个就是被别人『玩死』,因为人家知道怎么玩弄你。」

让我们揭开这种「毒素」的真面貌,原来人类天生一种负面情绪,就是「苦涩」,当自己受到无辜欺负、损失、或受屈之时,心理上便产生一种不甘心的基本情绪(primary emotion),其中一种结果便是心中的「苦涩」了。圣经中「浪子的比喩」很生动地描绘了大儿子的「苦涩」(路加福音十五11-24)。

「苦涩」的基本情绪如果不正视处理,便产生「进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包括怨恨,愤怒,甚致暴力(包括言语上)。圣经里「浪子的比喩」中的大儿子便是落在这「怨恨」的状态中(路加福音十五29-30)。其实、被人怨恨仇视,自己一定不好过;但同样,怨恨别人,自己更不会好过。况且结怨不解便形成「积怨」,到时「寃寃相报、何时了」!这种心态仿佛是将武侠小说中提到的彼此追杀搬到廿一世纪的时代。

「解怨」的良方是饶恕,圣经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十八21-35)。当耶稣被出卖时,他说:「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加福音二十三34),意思是该饶恕这些无知甚或被人利用的人。让我们追求清心(马太福音五8),忘记在背后说三道四的行为,也饶恕对我们存恶意的。更不容许「苦涩」停留在心里,彻底清除这种人际关系中的「毒素」。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放弃」是一种生命智慧!

sunset-139257_1280「永不放弃」是近年来鼓励年青一辈努力向上,对应该做的事要坚持,这是发挥正面情绪的重要价值观。所以叫人放弃仿佛就是大逆不道的理念。有一位心理学家正教授减压之道,他举起手持着半杯水说:「假如我叫请你把它拿在手中半小时,开始的时候并不觉得怎样,但时间久了,渐渐会变成负担;再久一点,手指会变得麻目,甚至给身体会带来创伤。其实这是个显浅不过的道理,这跟压力一样,假如我们不懂将重担放下,慢慢地便会被这些压力压到透不过气来。」

世事既然变幻莫测,我们又怎能一成不变呢?有人认为,人生的「投资」就是要学会「放弃」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多或更丰盛的东西。正如主耶稣说:「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路加福音六38)。圣经也很强调将财富与人分享:「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甚么灾祸临到地上。」(传道书十一1-2) 。

无论是职涯规划或是面对人生,过程是充满变数和「事与愿违」的结果。为甚么呢?因为在成功路上,我们往往是面对以下四种迷思(Myths)。(一)当我们以为已清楚知道决定性答案之时,其结果就是要在「两难之间」(Dilemma)作决定;例如:自认勤奋向学,但文凭试不合格,要面对就业或转读较低学术院校;(二)当我们以为已可预见结果,但原来是个「拼图游戏」(Puzzle),要等最后一块出现;例如:已讨论好策略,也安排了融资,但政府总是不批核;(三)当我们以为已可寻求最佳利益(Optimum benefits),但最终要接受「利益妥协」(Trade-off),这种情况在合资经营或政治舞台上随时遇上;(四)当我们以为结果明显可见,但原来是个「似是而非」(Fallacy)的现象;在金融的衍生工具的投资便随时面对这情况。

在以上四种情况下,倘若我们只懂向单一目标进发,而不考虑环境变数而「放弃」一些固执,你或许会终于成功,但可能走了很多路,或者是背着成功的方向而愈走愈远。亦有人认为这便是人生第二曲线的意思(雅各书一2-4)。圣经中充满了人生第二曲线的人物,从旧约中我们可以数迦勒专一跟从神的心志(约书亚记十四6-15);摩西生命的更新;以斯帖从沉默的女孩成为以色列人的救星(以斯帖记四14)。新约中可数保罗从扫罗蜕变为保罗(加拉太书一11-24);又或是巴拿巴从敢死敢爱的青年工作者成为安慰鼓励人的巴拿巴(使徒行传十一19-30)。

所以说,「放弃」是一种生命智慧,做人最大的成功在于通过奋斗而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但透过「放弃」我们便可以更容易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我「从来未惊过」

storm-407963_1280我「从来未惊过」这句声明普遍是用来「壮胆」之用,特别是被挑战或要显示「处变不惊」的胆识之时。但在现实中如何做到:「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大体上「变」可包括:预变 、渐变 、急变 、趋变、逆变、突变等。乐观的人认为变会带来商机;但悲观者则会看为负面,因为变会带来一连串恶果,包括:利益受损、自己成为受害人、产生压力等,所以「惊」是无可避免的。

但我们没有想过,「惊」可能的杀伤力比「变」本身更严重。因为「惊」的程度是与「不清楚后果」的程度成正比,而「惊」可以由「轻微」程度包括:忐忑不安、迷惘疑惑、至「严重」程度包括:感到压力、产生害怕、产生忧虑、产生恐惧等。很多人都经历过「惊」的状态所产生的现象,例如在面对观众时感到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生理);面部拉紧、四肢打震无力、出入洗手间多次(行为);与忘记台词、失声、可怕的情景不断在脑海出现(精神)等。

这些现象往往源于:潜意识浮现事情在最坏的地方发生,或产生最坏的后果,脑海中只专注担心坏的后果有可能出现(possibility),及感到自己无能力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而没有去评估后果出现的机会(probability)。圣经记载门徒有一次见到耶稣很「惊」,因为他们看见祂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因为他们都看见了祂,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马可福音六50)。

或许你会认为「惊」只是一种一刹那的负面情绪,但其实这是一种惯性地对某些事情的想法 ,亦即是说,「惊」其实是一种「习惯」,这些习惯会带来负面情绪和行动。耶稣给祂在加利利刚召唤的门徒的劝诫中,西门惊讶他一网的鱼,但耶稣对他说:「不要怕」(路加福音五10)。

这种「惊」的习惯较难改变,因为它是建基于过去的经验或创伤、又或是保守的性格,需要安全感,亦有人是抱过高的期望和过份的执著所致。当然大部份人是对自己(或别人)缺乏信心。「定惊」的良方是我们除了负上应尽的责任外,更加要对上帝的信心,如圣经的教导:「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他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马太福音六30)。你是否有胆量说一句:「有上帝同行,我从来未惊过!」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彼得「冲动」有理?

bird-249250_1280很多人同意,冲动是一种对突然发生的事而产生的不理性反应。所以亦有人将冲动与压力拉上关系,那么压力是甚么?原来压力是生理或心理受到威胁 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其中一种「压力反应」就是冲动。虽然「压力源」(stressor)的杀伤力是因人而异的,但「压力」就是「压力源」与「压力反应」的组合。对压力的反应往往源自潜意识下所产生的习惯性(habitual)行为,人的「冲动」其实是对压力的「惯性反应」。

圣经中一个对「冲动」颇生动的个案是彼得三次不认主的经历:「他们拿住耶稣,把他带到大祭司的宅里。彼得远远地跟着。他们在院子里生了火,一同坐着;彼得也坐在他们中间。有一个使女看见彼得坐在火光里,就定睛看他,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那人一伙的。』彼得却不承认,说:『女子,我不认得他。』」(路加福音二十二54-57)

为甚么彼得会冲动地不认耶稣?原来「感知」(perception)讯息传达是透过两种独立的管道:一是直上「大脑皮质」去分析问题;二是经由丘脑到达「杏仁核」(amygdala),但这「杏仁核」管道老是赶在「大脑皮质」慢吞吞的思考过程之前,就轻率地「骑劫」了决定情绪意义,并启动了脑部其他部份的运作。 所以彼得在危急关头下,便不经大脑、冲动地否认主,或许他认为「否认便没有事了」。

冲动的行为会带来一连串的连环反应,首先是剌激内分泌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然后释放「肾上腺素」、令心跳加速和呼吸加速(好使身体获得更多氧气和能量);同时消化系统操作减慢,血液转向肌肉引致口干,五官及脑部亦会提高警觉。所以难怪彼得在「备战」情绪影响之下、连续两次的再不认主(路加福音二十二58–62)。

专家提醒我们,当面临冲动的时刻,可以心中数五下,或平静地等五秒,让「大脑皮质」有机会去分析问题,冲动机会便自然下降。其实二千多年前雅各已经向我们提供这教导:「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雅各书一19)

所以,倘若上司认为你能力,让你担起一个大项目,但他安排两位精英同事协助你,你会冲动的认为上司其实在监视你吗?又如果近日上司对你呈上的批核文件愈来愈要求高,你会冲动的认为他在针对你吗?有人当众骂你,你会冲动的还击吗?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