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cclpubapps

「放弃」是一种生命智慧!

sunset-139257_1280「永不放弃」是近年来鼓励年青一辈努力向上,对应该做的事要坚持,这是发挥正面情绪的重要价值观。所以叫人放弃仿佛就是大逆不道的理念。有一位心理学家正教授减压之道,他举起手持着半杯水说:「假如我叫请你把它拿在手中半小时,开始的时候并不觉得怎样,但时间久了,渐渐会变成负担;再久一点,手指会变得麻目,甚至给身体会带来创伤。其实这是个显浅不过的道理,这跟压力一样,假如我们不懂将重担放下,慢慢地便会被这些压力压到透不过气来。」

世事既然变幻莫测,我们又怎能一成不变呢?有人认为,人生的「投资」就是要学会「放弃」你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对你来说更多或更丰盛的东西。正如主耶稣说:「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路加福音六38)。圣经也很强调将财富与人分享:「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你要分给七人,或分给八人,因为你不知道将来有甚么灾祸临到地上。」(传道书十一1-2) 。

无论是职涯规划或是面对人生,过程是充满变数和「事与愿违」的结果。为甚么呢?因为在成功路上,我们往往是面对以下四种迷思(Myths)。(一)当我们以为已清楚知道决定性答案之时,其结果就是要在「两难之间」(Dilemma)作决定;例如:自认勤奋向学,但文凭试不合格,要面对就业或转读较低学术院校;(二)当我们以为已可预见结果,但原来是个「拼图游戏」(Puzzle),要等最后一块出现;例如:已讨论好策略,也安排了融资,但政府总是不批核;(三)当我们以为已可寻求最佳利益(Optimum benefits),但最终要接受「利益妥协」(Trade-off),这种情况在合资经营或政治舞台上随时遇上;(四)当我们以为结果明显可见,但原来是个「似是而非」(Fallacy)的现象;在金融的衍生工具的投资便随时面对这情况。

在以上四种情况下,倘若我们只懂向单一目标进发,而不考虑环境变数而「放弃」一些固执,你或许会终于成功,但可能走了很多路,或者是背着成功的方向而愈走愈远。亦有人认为这便是人生第二曲线的意思(雅各书一2-4)。圣经中充满了人生第二曲线的人物,从旧约中我们可以数迦勒专一跟从神的心志(约书亚记十四6-15);摩西生命的更新;以斯帖从沉默的女孩成为以色列人的救星(以斯帖记四14)。新约中可数保罗从扫罗蜕变为保罗(加拉太书一11-24);又或是巴拿巴从敢死敢爱的青年工作者成为安慰鼓励人的巴拿巴(使徒行传十一19-30)。

所以说,「放弃」是一种生命智慧,做人最大的成功在于通过奋斗而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但透过「放弃」我们便可以更容易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多一双筷子》

OneMorePairOfChopsticks-Apple书名:多一双筷子——改变孤儿的一生
作者:陈振威

下载方法

实体书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其他

这是一本记载『孤儿之父』──微劳士牧师的真实故事。

微牧师在1913年生于英国伯明翰,在加拿大长大,十八歳时放弃加拿大舒适的生活,只身来华,在广东清远及附近乡镇传道,建立了九间教会,并设立圣经学院训练当地教友成为牧师、传道人和圣经老师。直到1990年退休这五十年间,他坚持「多一碗水,多一双筷」的信念,收留超过过万的孤儿。

因着信,他毅然离乡别井,只身来华。因着爱,他冒生命危险,照顾战乱中被遗忘的孤儿。

延伸阅读:
从孤儿到医生——活出拣选.走过弯路

我也有「情緖」!

friends-536896_1280所有人都有情绪,正面情绪令人开怀,身心舒畅。例如高兴、兴奋、被赞赏等。反之负面情绪却带来不安、担心、忧虑、甚致感到绝望等。

负面情绪的起因很复杂,大致上可归纳几类。

首先,「焦虑」的情緖是因为受到威胁,例如被「死线」压迫,受到不明朗因素困扰,又或是感到被威吓。

「羡慕和嫉妒」的原因是想得到但得不到,例如看见富有人家住大屋,又或是知道同事升职,又或是看见别人身材健硕等。

「低落情绪」原因是失去一些东西,例如升职机会,一件心爱的东西,又或是失去工作等。

「不满和怨愤」的原因是感到被侵犯,例如被人出言侮辱,被打骂,被夺去权利等。

「歉意和内疚」的原因是觉得对不起别人,例如不小心打碎了人家的茶杯弄湿地方,又或是说话不小心闯了祸等。

「寂寞和孤单」的原因是感到空虚或缺乏高质素人际关系,例如好朋友远去,又或是工作得不到成功感,又甚至完成一件工作后失去工作的动力。

最后,「惭愧和羞耻」是自己感到做得不好,例如不能取得期望中的成绩,或是在客人面前出洋相,又或是被指出工作上的错误。

管理及控制情绪的过程,首先是体察自己的情绪在那一领域上需要处理。过程是视乎你如何评估当前形势,例如:你的看法是「片面」或是「全面」;是「悲观」或是「乐观」;是「主观」或是「客观」;是「高估危机」或是「正确估计危机」等。

下一步是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现实环境和客观际遇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有专家指出:环境和际遇只会导致20%的情绪波动,而个人所选择「开心」或「不开心」却占40%, 所以你选择「开心」的态度可以双倍地驾驭负面的环境际遇!而这选择是你个人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心中的平安是帮助你选择「开心」。耶稣说:「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十六33)。

最后一步是如何合宜的纾解情绪,坊间有很多方法,例如:藉亲人朋友解困、藉转移视线舒缓张力、又或是透过活动提升体内「安多酚」等。道成了肉身的耶稣在生命最低潮的时候,他曾问上帝:「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马太福音二十七46)。其实祂知道为世人代罪而被上帝离弃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知道我们的受负面情绪操控,所以最重要的纾解情绪是专注在主耶稣身上,让上帝赐给我们一切祝福的来源和安全感。圣经提醒我们:「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篇十六4)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信有蓝天》

C070144 信有蓝天书名:信有蓝天
作者:巴刻 J.I. Packer / 凯奈丝  Carolyn Nystrom

下载方法

实体书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本书以八个圣经人物为案例,展示神怎样赐福和使用祂那些性格怪僻不成熟满有瑕疵的儿女,去扩展祂的计划,期间并透过祂的圣化策略,陶造和转化他们的性情和灵性。对于那些认为自己太差、不配服侍神的人来说,这是何等大的鼓舞啊。这份神圣的盼望会搅动他们的心,使他们相信自己可以为神所用。

巴刻(J. I. Packer,1926生 于英国格洛斯特郡)乃知名圣经学者和作家,被公认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福音派领袖之一,具有「廿世纪最后一位清教徒」之称,擅长用简单明了的文字陈述信仰, 将真理生活化,现任温哥华维真神学院历史及系统神学教授。

 

《活出神心意中的我》

C070162 活出神心意中的我书名:活出神心意中的我
作者:约翰‧奥柏格 John Ortberg
下载方法

实体书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当神帮助你成长时,你必会改变,但你却始终还是你。正如橡实只会长成橡树,不能变成一丛玫瑰。它可能成为一棵壮硕的橡树,或是一棵瘦小的橡树,却绝不会变成灌木。你始终是你──一个健壮的你或瘦弱的你──神无意把你造成另一个人。

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当你越是兴盛壮旺,你就越能成为你自己,也越能成为神心意中的那个人。你不仅变得更加圣洁,也会变成一个更完全的你。你会改变;神希望你成为一个「新人」。

作者对教导无数灵命难以突破,活不出神所定意丰盛喜乐人生的信徒非常有经验。本书提出活在圣灵波流中的祕诀,透过许多实用的指引工具、技巧与操练,检视灵命健康,帮助信徒灵命持续发旺成长。

对凡渴望灵命更臻成熟与更紧贴神所定完美形象的信徒,本书是他们最佳的选择。

延伸阅读:
《活出独一无二的你》

 

《你为何要信》

你为何要信书名:你为何要信 (Know Why You Believe)
作者:李德尔夫妇 Mr. & Mrs paul E. Little

下载方法

实体书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创造论和进化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诚然,当你选择了其中一个理论就对你的日常生活起决定性的作用,如何有正确的标准与判断。本书透过多向度的科学论证,以证明上帝是宇宙的创造者

《你为何要信》自出版以来,已为非信徒解开信仰上的不少理性问题,亦帮助初信者认识其信仰的真确性。近年来,由于在考古学和其他科学上的发现,更能支持本书的立论,所以在本增订版中,收罗有关资料,带给读者新的洞见。

 

《回归——圣言之陶造》

回归圣言之陶造-sale书名:回归——圣言之陶造
作者:杨锡锵
下载方法

实体书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回归——圣言之陶造》延续上册《回归——圣言之召唤》的主题,上帝的道召唤我们回归到天父那里,同时亦继续引导我们经历生命的陶造。本册载有二十篇经文的信息,是辑录杨锡锵牧师在2002至2007这些年间的部分讲章,内容来自中国神学研究院的早会和「安息在周一」等聚会,以及在其母会灵光中文堂主日崇拜的讲道。

全书分为三部分:
一、领袖篇:仆人牧者的塑造
带出圣言对属灵领袖的要求和勉励,这是从事服侍和牧养的仆人必需接受的装备。

二、成长篇:属灵生命的操练
透过圣经的教训重新检视属灵生命的成长和操练,并指出成为基督门徒的一些基础观念和必备的素质。

三、教会篇:基督群体的真章
再次把个人的生命塑造落实在基督的群体中,包括教会的圣礼以及与神与人的相交。

盼望杨牧师在原文释经上举重若轻的造诣,对经文观察入微的严谨,在日积月累的信仰省思和融会贯通的教导体验,透过这二十篇释经讲道信息,成为你的生命中的清泉和向度,走在归向圣言的道路上。

延伸阅读
《回归圣言之召唤》

《回归——圣言之召唤》

C070167回归圣言之召唤(yellow)书名:回归——圣言之召唤
作者:杨锡锵
下载方法

实体书 Google Play Store
App Store 安卓平台
Kindle 其他

《回归——圣言之召唤》是作者杨锡锵牧师以三分之一世纪回应召命谱写的圣经教导核心信息,就是圣言基本上是一个回归的呼唤,叫人归回天父那里,活出各自从天父领受的召命。这就是耶稣在约翰福音十四章6节所指,那条引领人到真理和丰盛生命的道路。本书正是要强调这个生命的终极依归。

这本释经讲道集是一个载体,承载杨牧师实践从神所领受话语职事的召命,活画出他以「考究、遵行、教导」的志向,亦见证他从医学转向神学、从杏林医者走向圣经原文研究学者而毕生清心志于一事的典范。

盼望杨牧师在原文释经上举重若轻的造诣,对经文观察入微的严谨,在日积月累的信仰省思和融会贯通的教导体验,透过这十五篇释经讲道信息,成为你的生命中的清泉和向度,走在归向圣言的道路上。

我「从来未惊过」

storm-407963_1280我「从来未惊过」这句声明普遍是用来「壮胆」之用,特别是被挑战或要显示「处变不惊」的胆识之时。但在现实中如何做到:「庄敬自强,处变不惊」?

大体上「变」可包括:预变 、渐变 、急变 、趋变、逆变、突变等。乐观的人认为变会带来商机;但悲观者则会看为负面,因为变会带来一连串恶果,包括:利益受损、自己成为受害人、产生压力等,所以「惊」是无可避免的。

但我们没有想过,「惊」可能的杀伤力比「变」本身更严重。因为「惊」的程度是与「不清楚后果」的程度成正比,而「惊」可以由「轻微」程度包括:忐忑不安、迷惘疑惑、至「严重」程度包括:感到压力、产生害怕、产生忧虑、产生恐惧等。很多人都经历过「惊」的状态所产生的现象,例如在面对观众时感到出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生理);面部拉紧、四肢打震无力、出入洗手间多次(行为);与忘记台词、失声、可怕的情景不断在脑海出现(精神)等。

这些现象往往源于:潜意识浮现事情在最坏的地方发生,或产生最坏的后果,脑海中只专注担心坏的后果有可能出现(possibility),及感到自己无能力应付可能出现的情况;而没有去评估后果出现的机会(probability)。圣经记载门徒有一次见到耶稣很「惊」,因为他们看见祂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因为他们都看见了祂,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马可福音六50)。

或许你会认为「惊」只是一种一刹那的负面情绪,但其实这是一种惯性地对某些事情的想法 ,亦即是说,「惊」其实是一种「习惯」,这些习惯会带来负面情绪和行动。耶稣给祂在加利利刚召唤的门徒的劝诫中,西门惊讶他一网的鱼,但耶稣对他说:「不要怕」(路加福音五10)。

这种「惊」的习惯较难改变,因为它是建基于过去的经验或创伤、又或是保守的性格,需要安全感,亦有人是抱过高的期望和过份的执著所致。当然大部份人是对自己(或别人)缺乏信心。「定惊」的良方是我们除了负上应尽的责任外,更加要对上帝的信心,如圣经的教导:「你们这小信的人哪、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他这样的妆饰、何况你们呢。」(马太福音六30)。你是否有胆量说一句:「有上帝同行,我从来未惊过!」

作者:
袁海星博士曾任政府首长级公务员、奥运马术公司行政总监、管理顾问、大学讲师等;他现职香港一间联营公司总经理。工余担任专题演讲、义务培训顾问及撰写文章等。

他的作品包括:Seven Myths in Career Success、〈事业人生〉、〈生命操练〉、〈专业里程〉等。

小儿尿裤子的启示

child-345523_1280今天问儿子:「我们搬来搬去,对你有甚么影响?」

「不开心,因为我们来了泰国。」

到泰国的时候,小儿才七岁,本以为小孩子适应力强,没想到,全家最难融入新环境的竟然是最小这个。

众多客观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小儿埋怨的理由:炎热的天气、语言不通、学校里沉闷且缺乏效率的教学活动、没有玩伴、公厕地板湿漉漉(他认为不干净)、食物辛辣、街道旁的垃圾桶发出恶臭、蚊虫叮咬……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刚入学那周,他嫌学校厕所地板湿,宁愿尿在裤子上也不愿去洗手间,结果老师要带他去买一条新校服裤!

我们没办法改变小儿固执的性格,但是可以提供一个解读的新角度,教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助他从反复练习中养成新习惯。

事实上,小儿尿湿了裤子,也觉得害羞,一周以后就乖乖地去厕所解决了。现在他还是不喜欢湿漉漉的厕所,但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了;偶尔还会说「泰国这个『死』地方」,但也爱上了路边简陋的珍珠奶茶、伊斯兰甜薄饼、邻居大婶的烧肉炒饭。此外,荣升爸爸的足球班助教,在宽敞的客厅里踩着滑板,自如穿梭于茶几与沙发之间,以及盼望一年一度的自学成绩优越奖──入住一晚酒店等等,都给他的生活添加了色彩。

我们因泰国感恩,因为较为落后的新环境,迫使天生「港童」性格的小儿突破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扩大了他的疆界。

其实适应与否取决于你的态度与想法。

异文化宣教在香港推了很多年,各式各样的短宣队也出了不少,但是真正愿意或敢于连根拔起、突破港人生活框框,过一种不方便、没保障、简朴、牺牲事业成就的宣教生活的人却不多,特别是有儿有女的中产基督徒家庭,更难作出选择。

其中一个原因正像小儿以为干地板才是干净一样,我们被香港的文化习惯框住了,以为事业有成、随意消费、送儿女读名校、退休有保障等等才是合理的人生。所以我们用尽了全力过这种生活,再也无暇、无力、亦无心为神的缘故做出信心的选择了。

在美国认识很多宣教家庭,都是带着好几个孩子的,他们去的甚至是非洲、印度、孟加拉等更落后的地方。他们为甚么做得到?因为没有像我们那样,认为人生「一定」要拥有这个那个,而是懂得不为明天忧虑。

作者:
韩昱,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中文教师。1996-2000于泰国北部乡村宣教,与夫李伟良(《还我教会》作者)合著《在大地画窗》,记录宣教生活点滴,荣获2000年基督教汤清文艺奖推荐奖。现为香港中国信徒布道会双职宣教士,一家四口在泰国南部宣教。